当杜甫遇到了元宇宙,书生还会穷酸吗?

内容营销
Jack Wu
2022-08-07

知识付费模式和“穷酸书生”的原罪

又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工作日,作为一个“打工人”的日常,又开始了例行的地铁交通摆渡时间。在百无聊赖之际,同花顺里面跳出了一条消息,说的是知识付费第一股,罗振宇先生创立的思维造物更新了7版招股书,遭到三次深交所问询后,选择主动撤回IPO的消息。对于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如有没有什么“雷”之类的故事,对于小散而言通常是无力探寻的,但对于知识付费类的公司IPO的不看好,却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作为“时间的朋友”的粉丝,对于“罗胖”的创业故事,曾经有一篇文字《罗辑思维成功现象背后的传播学解释》来说明“罗胖”的商业逻辑,在感叹了知识分子赚钱的不易的同时,也对“罗胖”们的未来表示了那么一点点的担忧!

“赛道的选择决定了市场的天花板”!当在淘宝上花1毛钱就能买到诸多“大师”的著作和笔记的时候,知识付费这条赛道能够支撑起罗振宇先生的商业蓝图吗?

众所周知,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的变现都建立在流量的基础上。为了获得足够的流量,商家们从内容的建设和市场的推广2个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市场推广方面,2020年,Wind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为99.8%,已经触达了市场的天花板。那么,内容的建设呢?当被人诟病的“贩卖焦虑”之后、知识作为非刚需的产品,商家需要不断的研发产品——“有质量的知识”(干货)来获得新增客户和存量用户的“粘度”。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典型的“预付费”商品,知识这种商品需要具有不可复制性,这在版权立法暂不完善的背景下,“知识付费”这种商业模式先天就具有局限性。

图片

这样、书生,也就是知识分子天然就和“穷”和“酸”这样的形容词连在了一起。更不用说特殊时期,“臭老九”的段子了!

但是,问题总是如此吗?

知识付费这条赛道上另外一名著名的选手吴晓波先生早年撰写过一本名为《大败局》的专著,几经研读过后,将其总结为三不做:

一不做:国有垄断企业做的行业不做;

二不做:暴利的行业不做;

三不做:没有技术壁垒的不做。

那么,对于暂时受挫的思维造物而言,又违背了上面三条红线中的几条呢?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盗版呢?

值得庆幸,世纪伟人——邓公提出的“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早已经深入人心。这样,当宏观的商业环境无力改变的时候,“罗胖”们面对资本的压力的时候,就只有从自身的角度来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比如说,老板们经常说的“不够努力”!

图片

在本轮美元加息周期之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达到了诞生以来的峰值,诸多韭菜在财富钟摆效应之下,纷纷被打回了原型。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或多或少的认识了比特币以及比特币后面的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简单的理解就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组成的一个又一个由区块组成的链条。由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导致多个服务器组成的区块链难以被人修改。这种先天的难以篡改性就如同“货币不一定是黄金,但黄金一定是货币”一样基于其物理特性很快的应用在明确产权和交易索源上面。

当内容的缔造者们将内容数据化,并进行加密存证,然后当内容(eg、知识、音乐或者各种绘画作品)进入交易环节后,在产品没有被迭代之前,所有的交易都被记录确权。其次,在控制准入的基础上,区块链为二次或者最终用户发布可信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作为该数字身份的主人,用户可以对身份信息以及身份相关联的数据进行管理和授权。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知识付费赛道上所面临的瓶颈之一:内容的不可复制性得到了技术上的保证和确权。现实社会中所常见的假冒伪劣、交易违约和偷逃税负将变的不复存在或者由于犯罪成本过大而变的经济行为上的不可接受性。

2022年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规定到2025年,建成人民法院与社会各行各业互通共享的区块链联盟,实现与政法、工商、金融、环保、征信等多个领域跨链信息共享和协同。如此,上文中提到的“1毛钱买课件”的故事还会制约“罗胖”们创造知识、缔造内容的源动力吗?毕竟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的故事发生在英国而非俄国!

区块链技术解决了知识付费模式的瓶颈之一:内容的不可复制性(盗版),另外一个瓶颈:由于智能手机渗透率2020年达到99.8%的流量(客户)瓶颈又如何解决呢?

中心化的集市必然有流量瓶颈,去中心化的元宇宙无上限

20世纪90年代,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了一种理论:一个人交朋友数量的最高上限,是150人。生物学上的解释是:人大脑皮层的大小是有限度的,有限度的大脑皮层所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在这种150人理论,个体中心化思维方式的支持下,工业时代的商家们为了营业额的提升在单店辐射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尽最大可能的扩充零售网点数量以实现营业额的提升。同理,中心化思维下的天猫和京东们也只是在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地理交易空间上的跨越,依然没有实现人和人在去中心化下的链接。

如果把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理解为数学运算的加减线性关系的话,那么去中心化的元宇宙就有可能是非线性的幂方关系。当打破了150人法则的元宇宙重构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时代沉淀的流量有望被彻底激活,这种人与社会关系的数字化必然导致人在身份角色扮演以及消费场景需求方面潜在需求的指数级别的放大。

图片

试想如果元宇宙中的商业交易都如同Sandbox一样,基于沙盒机制的规则设计,将消费者、生产者和流通者,甚至监管者的角色模糊化处理。任何一桩交易或者社会关系连接在满足现实社会商品交易所包含的物理功能价值、情感消费价值和社交消费价值的同时,还提供额外的效用(参考儿童的挖掘机效应,在满足破坏欲的同时,也提供建设的成就感)。那么这样的关系必然是牢不可破的,同时基于人类社会化动物的本能——分享欲的存在,沉淀的或者潜在的用户必然会被激活和发现。而所谓的技术增长的红利瓶颈在这种人与人之间“刚需”的关系面前也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写在后面的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付费也是一条著名的赛道。但对于知识的变现而言,监管部门对这条赛道上的二位著名选手:吴晓波先生和罗振宇先生的IPO案给出否定的意见说明了商业化内容的艰难。虽然,二者被否定的理由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2大瓶颈的存在:内容的可复制性(盗版)和流量(客户)瓶颈的限制导致了这种商业模式的难以持续,以及被市场的不被认可。

思及古人,这样的版权问题以及客户的变现问题让杜甫和梵高等名人故事变成了人间传说,而知识分子则贴上了“穷”和“酸”的标签。

问题如何解决?

科幻小说的尽头是量子力学。虽然,元宇宙已经开始起步,但区块链却露出了商业化的曙光。正如前文所述,商业或者社会环境不能改变,但努力做好自己,给自己的知识产品数据化,并进行加密存证相信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希望,杜甫生活在元宇宙时代!这样就不会“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是变身为知识大咖,粉丝预付充值,催更打卡。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