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ber 和 拼多多说起:企业文化是如何扭曲的

职业指南
瞎说职场
2021-01-15

知名互联网公司,都不缺少负面。

从强哥的明尼苏达之旅,到蒋凡张大奕的小三出道,再到离职被251的事件,如果哪一家自家公司能够完全避开热榜热搜,各司的公关同事大概率是要去庙里还愿。

但上次看到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被接踵而来的负面围殴,甚至一个负面不够,自己创造负面上热榜的企业,却很少见。

从猝死到自杀再到辞退脉脉发文的员工,拼多多以一己之力成为了2021年最热门的话题。

1 消失的卡兰尼克


上一次看到这么多负面围绕在一家企业身上,是2017年的Uber。

当时的Uber还是风口浪尖的弄潮儿。

踩着共享经济和无人驾驶两大风口的Uber,公司估值500亿美元,是当年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不仅估值高,实打实能赚钱。

2017年第一季度,Uber收入较2016第四季度增长33.84%。

加入这样的独角兽,拿到高薪+期权,谁能不心动?

你可能想不到,谁都不心动。

当时的Uber在全美可谓是人人喊打。

创始人卡拉尼克的 Uber 帝国轰然倒下,其实就遭遇了4件小事。

第一件事

2016年年底,卡兰尼克加入了川普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同期加入的还有马斯克等知名企业家,但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员工对于川普的排斥很高。

卡拉尼克解释,自己是要争取向川普表达观点的权力,但是无论公司内外都不接受这样的观点。

第二件事

2017年1月27日,川普颁布行政命令,限制来自7个穆斯林国家的人入境。

群众怒火中烧,大家纷纷涌上街头抗议。在纽约,一个名叫纽约出租车工人联盟的小工会宣布,周六晚上下午6点到7点期间将不会在肯尼迪国际机场提供的士服务。

出租车决定不干了,Uber就可以挣钱了,而且通过「峰时定价」赚到高差价。

但出于危机公关的意识,Uber 暂停当晚的峰时定价,为机场的乘客提供平价服务。

这件事本身不能说 Uber 做错了,但是基于过往种种作恶,包括盗取用户信息,抵触政府监管,以及内部狼性文化……这次事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网民不干了。他们认为 Uber 这么做是为了破坏罢工——这和卡兰尼克的总统经济委员会身份不谋而合。

网友们在推特上搞起了「删除Uber App活动」#deleteuber。

第三件事

2017年2月,一个已经离职的员工 Susan Fowler 的一篇博文《反思我在 Uber 的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刷爆了全网。

微信图片_20210115190754.png

文章里,提到了这位员工在公司里看到的各种性骚扰问题。

随后媒体曝光,创始人卡兰尼克很早就知道公司高管性骚扰下属的问题,但Uber 的企业文化很狼性——为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些细节。

第四件事

压垮卡兰尼克的稻草可能是这第四件事,在无数负面舆情中,彭博社又挖出一个劲爆点:

2014年时,一位 Uber 司机强奸了一位乘客。

而卡兰尼克和 Uber 亚太区总裁Eric Alexander 探讨后得出结论:这起强奸案可能是Uber在印度的主要竞争对手Ola设的一个局。

这种受害者思维方式,是不是和辞退员工的拼多多很像?

这事情爆出后,员工都不干了。卡兰尼克很快被董事会强制要求休假。

这不算完,2017年6月,卡兰尼克被投资人逼宫辞去 Uber CEO 职位。

微信图片_20210115190757.jpg



pdd的滚雪球负面


拼多多可能会觉得委屈:

员工去世,真的是加班的缘故吗?其他员工也加班吗?为什么都认为是拼多多的问题。

实话实说,让网友找证据,证明为多多守边疆的女孩,是因为加班过劳猝死,还真挺难的。

但拼多多的问题在于积压了太久的情绪爆发出来了。

这是压倒pdd的最后一根稻草。

整个2020年,

从2月初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开工;

到之后的员工厕所不够用;

到离谱的竞业协议和对离职员工的刁难;

再到所谓的超级996:一个月300+小时的工作量。

再到最近关于pdd前任安全负责人离去的原因的讨论(这个也没有定论,但是讨论很激烈,大家可以搜索这位负责人的名字 Flanker 吃瓜。)

微信图片_20210115190800.jpg

这些事情都严重伤害了员工的情绪。

结果在这次员工猝死之后,我听到好几个pdd内部员工的声音是这样的:

“公司忙着对外公关,却没有内部给我们员工一个交代。”

事实上,最需要安抚的,不是网友,而是pdd自己的员工。

原先员工认为拼一把没事,能赚钱就好。

某种意义上,现在,他们的价值观崩塌了。大家突然发现,拼一把,人没了。

这怎么坚持下去?

公司接下来的操作,都是在伤害员工的心。

首先说那段供应商发出来的文字:

微信图片_20210115190803.png

这个套路,我太熟悉了。

我也曾手握公司和个人的账号,的确很容易串号。

在那个时间点上,我猜测情节是这样的:

企业把账号委托某个公司代运营,在负面舆情出来之后,公关同事着急了,电话催促供应商出一些正面的稿件。

结果供应商也着急,发出来的时候没看登陆账号,直接发在了官方号上。

公关应该着急,但应该着急的是如何给员工们一个说法。

腾讯当年也有员工过劳猝死,在这个事故之后,腾讯经过内网的讨论和反思,最终决定推出不加班日。把每周三定为「健康日」,要求员工不要加班。

微信图片_20210115190806.png

但拼多多呢?

拼多多在清理提出问题的人。花名王太虚的员工只不过是讲了一个事实。

但拼多多却认为这位员工是在抹黑公司。

那么,是不是处理了王太虚,拼多多的员工身心健康的问题就能解决吗?

实话实说,这一切和 Uber 当年发生的情况太类似了。

每一件事单点拉出去,可能都不算是大负面。但是堆积到一起,从猝死的22岁姑娘,到自杀的员工,到被辞退的员工,到负气出走的安全负责人……

太过分了。

那是不是我们高喊打倒资本,最好把拼多多关停,就可以解决996 加班这个问题吗?


pdd的企业文化


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

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

企业文化把企业战略当早餐吃。

微信图片_20210115190810.png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一家企业里,不管你的战略定得多么高明,决定公司成败的是企业文化(价值观)。

拼多多给出的官方价值观是「本分」——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坚守自己的本职

然后呢?

企业用什么样的方式,鼓励你的员工去坚守「本分」?

钱?

除了钱呢?

为你们坚守本职的姑娘猝死了。

可是你们连最起码的商业保险都没有给员工买过;

可是你们连最起码的内部安抚也没有落实过;

可是你们还在清洗那些指出问题和现象的员工。

你让剩下的员工怎么坚守本分?

事实上,我聊过的绝大部分pdd员工,都抱着挣两年快钱就跑路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呢?

还不就是因为为贵司坚守本职,太容易伤害身心健康了嘛。

今天早上,我在知乎看到了王瑞恩律师采访一位pdd员工瓦尔特时,在问到「为什么pdd崇尚加班,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员工的回答很有意思。

瓦尔特并不认为「资本家」是问题的根源。在拼多多工作期间,有一点让他感到不解:各个团队中的主管,往往是拼得最凶,最不要命的一群人。

也许,他们已经对一个个速度奇迹上瘾了。瓦尔特说,加班就像是吸毒,效果立竿见影,能够带来即时的正面反馈。也许,真的有人能从其中找寻到成就感和人生的意义。

瓦尔特如此形容拼多多员工的精神状态:就像是「佃农互相打气」。

这在我看来已经很能说明pdd真正的企业文化了:

要快要拼,要不惜代价的获得成功。

pdd也确实很快,作为一个2015年推出的产品,6年后,他们拥有超过5亿用户,市值破2000亿美元。

但是跑得快,不等于跑得稳。

裸奔跑得最快,但是一旦你速度放慢,大家就会看到你没穿衣服。

而拼多多付出的代价是员工。

我特别能理解瓦尔特提到的「拼得最凶的中层」。

正常在一家公司里,一个指标从上层拍下来,下层负责执行,但指标怎么定,依托于现有业务执行的情况。

有时候,上层的指标下来后,中层发现完成不了,但又醉心于拼命的节奏,往往会把下层折腾得要死要活。

这件事在外企也会发生。

但是在外企,员工不认这种文化,你乱来,我就走,这位中层最终可能更加完不成任务。

在民企,在pdd,员工也会意识到这一点的。

到那个时候,对于pdd的高管们,我有一个问题要问:

除了钱,你们还能给人才提供什么?让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持续为贵司创造价值?

很显然,在贵司,创造价值这件事,是很难持续的。

而对于真正的人才来说,钱只是吸引他的一部分因素。


写在最后


企业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人的问题。

企业和员工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大部分公司的人力资源团队都还背负着「选用育留」的职责。

没有哪家公司的HR实施对人才「选用死埋」的流程。

拼多多过度追求效率的企业文化,却忽视了对员工合理诉求的反馈。

这样下去是无法持久的。

企业文化该谁负责呢?当然是创始人和CEO,不得不说,人黄总真是有远见,已经卸任了,不用像卡兰尼克一样下台。

但如果有人说,这种文化不起源于创始人身上,我是不相信的。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