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双11的消费热潮中,实体药店的“非药品货架”意外成为焦点。老百姓大药房的即食阿胶糕单日补货3次,组合装养生茶销量同比暴涨210%*;大参林推出的“福尔”牌枸杞果脯,在DTP药房渠道3天售罄——这些以往多见于商超、便利店的健康食品,如今正成为药店拉动业绩的“新引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双11期间,药店渠道健康食品成交额突破18亿元,同比增幅达156%,其中药食同源类产品贡献超七成销量。
这场“卖药”到“卖食”的跨界转型,并非药店一时的跟风尝试。从国家卫健委2025年7月放开药食同源产品健康声称,到12部门联合发文鼓励药店拓展健康消费,再到头部连锁密集注册食品商标,实体药店的“食品化”转型已成为应对行业内卷、重构健康服务生态的必然选择。
一、转型动因:政策、需求、行业困境的三重驱动
实体药店扎堆布局食品赛道,本质是政策红利、消费需求与行业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形成的“合力”,让“食品化”从“可选项”变成“必答题”。
1. 政策破冰:为药店打开“食品货架”的合法通道
2025年堪称药店“食品化”转型的“政策元年”,多项关键政策密集出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细则全面松绑。最受关注的是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规:药店销售的药食同源产品包装正面,可合规印制“每日10g,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等健康声称,彻底解决了以往店员“想说不敢说”的合规痛点。在此之前,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2025年4月)已明确提出“强化药店健康促进功能”,鼓励其拓展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等品类,为药店转型提供了顶层政策支撑。

地方层面的“松绑”更具实操性。哈尔滨、湖北、甘肃等地药监部门相继发文,允许药食同源类定型包装产品(如预包装阿胶糕、即食银耳羹)在药店开架销售,且无需强制配备执业中药师及中药饮片斗柜。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罕见病类特医食品实行优先审评,审评时限从6个月压缩至2个月,推动国产特医食品价格下降40%。截至2025年10月,已有23款国产特医食品进入药店渠道,其中糖尿病专用配方占比达35%,为药店吸引慢病患者客群提供了新抓手。
2. 需求共振:全民健康意识催生“药店食养”新场景
政策的引导恰好与消费者需求形成共振。国家16部门联合开展的“体重管理年”活动(2025年),将“科学饮食”纳入全民行动,直接激活了药店渠道的低GI食品、高蛋白代餐需求——京东双11数据显示,药店在售的低GI饼干销量同比增长189%,其中80%的购买者为35岁以下年轻人。
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则推动药食同源产品走热。小红书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药店买阿胶糕”相关笔记曝光量达9.2亿次,“专业背书”成为高频关键词(提及率42%)。消费者更信任药店的选品标准:老百姓大药房的调研显示,67%*的受访者认为“药店销售的养生茶,原料品质比超市更有保障”,这种信任源于药店长期积累的专业形象。
慢病管理需求进一步放大市场空间。我国慢病患者超3亿人,其中60%有长期食养需求。一心堂在糖尿病专科药房试点“药品+低GI食品”组合销售,患者客单价从180元提升至290元,复购率提高28%*,印证了“药食联动”的商业价值。
3. 行业倒逼:从“同态内卷”到“破局求变”
实体药店的转型,更源于行业自身的生存压力。2025年上半年,连锁药店行业平均毛利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净利润降幅超10%,核心原因在于“同态内卷”——药品品类趋同、价格战频发,而房租、人力成本年均增长5%-8%。
以一心堂为例,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4.20%,净利润下降11.44%,门店规模净减少123家。在此背景下,拓展高毛利的健康食品品类,成为缓解业绩压力的重要选择。正如其CEO在业绩说明会上所言:“泛健康品类是药店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让食品类占比提升至20%”*。
二、巨头实践:从“贴牌试水”到“战略重仓”的路径差异
面对“食品化”浪潮,头部连锁药店已跳出“简单铺货”的初级阶段,形成各具特色的转型路径,大参林、老百姓大药房、一心堂的实践颇具代表性。
1. 大参林:自有品牌+“医+药+险”闭环,构建差异化壁垒
大参林的转型关键词是“自有品牌”与“生态协同”。2025年6月,其注册“福尔”食品商标,涵盖方便食品、糖果蜜饯等品类,首款产品即食阿胶糕采用“阿胶+红枣+枸杞”经典配方,每100g阿胶含量达25g,定价68元/盒,毛利率达45%。
更重要的是,大参林将食品融入“医+药+险”生态。依托全国超2.4万家DTP专业药房与万余家医保定点门店,其推出“购药满300元赠食品体验装”活动,引导消费者参与健康管理:购买降压药的患者可获赠低钠酱油,购买降糖药的患者可领取低GI饼干。这种“药品+食品”的关联销售,带动食品类复购率达32%*,同时提升了药品用户的黏性。

2. 老百姓大药房:社区驿站+全品类矩阵,打造“健康生活入口”
老百姓大药房的转型聚焦“场景重构”,将门店定位为“社区健康生活综合体验驿站”。2025年9月,其首批改造的50家社区门店中,健康食品货架占比从15%提升至30%,商品矩阵覆盖即食滋补(阿胶糕、花胶冻)、功能零食(益生菌软糖、高蛋白坚果)、日常食材(药食同源杂粮包)三大类,甚至引入定制化膏方服务——消费者可根据体质检测结果,定制专属养生膏方,由药店代熬并分装为独立小袋。
为降低消费者尝试门槛,老百姓大药房推出“9.9元体验装”策略:3袋即食枸杞、2块阿胶糕的组合包装仅售9.9元,双11期间该体验装销量突破120万份,带动正装转化率达28%。其“老百姓优选”自有品牌食品,凭借“药店专属配方+透明溯源”,在社区客群中复购率达40%*。
3. 一心堂:双轨转型,平衡专业与多元
面对业绩压力,一心堂采取“专业药房+泛健康药房”双轨策略:30%门店定位为专业药房,聚焦DTP与慢病管理,仅保留高价值药食同源产品(如灵芝孢子粉、石斛枫斗);70%门店转向泛健康药房,引入美妆、个护及健康食品,其中食品类以“引流款+利润款”组合为主——引流款为9.9元/袋的宁夏枸杞,利润款为198元/盒的冻干燕窝。

这种差异化布局成效初显:2025年Q3,一心堂泛健康药房的食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89%,带动整体门店坪效提升15%;专业药房的高价值药食同源产品,虽销量占比仅10%,但贡献了食品类25%*的利润。
三、破局关键:从“卖产品”到“建专业食养生态”
药店“食品化”转型并非简单的货架延伸,而是要解决“药品与食品商业逻辑冲突”的核心难题——药品靠专业信任驱动,食品靠口感、价格、场景驱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将药店的“专业信任力”转化为食品领域的竞争力,构建独特的“专业食养生态”。
1. 定位重构:用“场景叙事”替代“货架陈列”
随着2025版药食同源目录扩容至106种,市场规模突破3700亿元*,药店的竞争不再是SKU数量,而是“需求翻译”能力。大参林的做法值得借鉴:围绕“熬夜、应酬、生理期”等生活痛点,将药食同源产品重组为“熬夜水”(菊花+金银花+枸杞)、“酒友护”(葛根+枳椇子)、“姨妈暖”(生姜+红糖+桂圆)等场景化组合,让消费者一眼找到适配需求的产品。
节气叙事则强化文化认同。老百姓大药房结合传统节气推出限定产品:立秋的石斛润肺饮、霜降的阿胶固元糕、小暑的藿香祛湿茶,配合店员的节气养生科普,带动限定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30%*。
2. 选品策略:构建“引流-利润-锁客”金字塔
有效的选品需要分层匹配需求:底层是“引流款”,如枸杞、红枣等国民认知度高的原料,做成零食化形态(如枸杞果脯、阿胶枣),定价9.9-19.9元,吸引客流;中层是“利润款”,聚焦石斛、黄精等科学证据链完整的原料,通过冻干、萃取等技术提升附加值,如大参林的冻干石斛粉,定价298元/罐,毛利率达55%;顶层是“锁客款”,如定制膏方、体质套餐,通过个性化服务深度绑定用户,老百姓大药房的定制膏方用户年复购率达60%*。

3. 数字赋能:让“专业信任”看得见
药店可通过“数字标签”将专业信任注入食品。例如,老百姓大药房为每款食品配备唯一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原料产地(如宁夏中宁枸杞的种植基地)、科学文献摘要(如阿胶的临床研究数据)、制备工艺短片,甚至在线咨询营养师。这种透明化操作,让“药店食品更专业”的认知落地,带动扫码用户的复购率提升35%*。
四、未来趋势:从“健康零售商”到“个人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
健观认为:药店“食品化”转型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新定义药店的角色——不再是药品或食品的销售终端,而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个人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医药商业协会预测,到2027年,药店渠道健康食品销售额将突破1200亿元,占药店总营收的比例达18%*,其中“药品+食品+服务”的组合销售模式,将成为行业主流。
更值得期待的是医保支付的延伸可能。部分试点地区已探索将慢性病相关的药食同源产品(如糖尿病专用代餐)纳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范围,若该政策全国推广,将为药店食品赛道带来爆发式增长。此外,药店与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的合作也将深化,如为社区老人提供“每日食养包”配送服务,进一步拓展“专业食养”的场景边界。
从双11的货架热销到长期的生态构建,实体药店的“食品化”转型,本质是一场从“治病”到“防病”的健康服务升级。当药店能为消费者提供“药品治疗+食品养护+健康管理”的全周期解决方案时,这条黄金赛道的真正价值才会完全释放。
公众号:搜索“健康产业观察”

小程序
扫码打开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扫码下载市场部网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