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阪世博会的展馆里,格力高的展示呈现出奇妙的反差:一边是“细胞护理研究所”展示的合欢抗衰专利技术,用动态装置演示其清除衰老细胞的过程;另一边是“大米营养糖果”展台前,游客们争相品尝用亚洲传统食材制成的健康零食。这家百年企业不仅用“前沿科研 + 文化 IP”双驱动打造产品,更通过“互动展陈-文化故事-KOL打卡”的营销链路,让高端科技落地为大众喜爱的消费选择,其老品牌年轻化的场景营销逻辑,值得所有从业者借鉴。
一、双轮驱动:科技与文化的共生之道
格力高的创新从未陷入“技术自嗨”,而是让科技扎根文化土壤,形成“硬核科技 + 软性文化”的独特竞争力。
1.前沿科研:从“实验室”到“日常健康”的实用转化
格力高将科研聚焦于“解决真实健康需求”,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品落地”的闭环,拒绝“为科研而科研”:
抗衰领域:研发团队从6000种食品原料中发现合欢成分的独特价值,通过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优化提取工艺,最终实现对衰老细胞的选择性清除——实验数据显示,其清除效率是洋葱提取物的9.8倍,相关技术获得日本首项合欢抗衰专利(专利号:7659690);

肠道健康领域:筛选出免疫调节菌株GCL1815后,并未止步于发表论文,而是通过“低温冻干保活工艺”将生产效率提升10倍,活菌存活率从65%提升至92%,成功应用于Bisco饼干等大众产品,让乳酸菌的健康价值触达更多消费者;
工艺创新:为保留大米糖果的营养,研发“低温慢熬”技术,避免高温破坏米糠中的膳食纤维与B族维生素,同时保证糖果的软糯口感,实现“健康与风味”的平衡。
这种“科研不脱节市场”的理念,让格力高的技术创新始终具备商业化潜力。
2. 文化 IP:让科技更有 “生活温度”
如果说科研是硬核内核,文化则是格力高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通过两种方式降低科技的距离感:
食材的文化共鸣:世博会推出的“大米营养糖果”,以亚洲消费者熟悉的越光米为原料,不仅契合“健康轻负担”的现代需求,更通过“传统食材 + 现代工艺”的组合,唤醒消费者对“外婆煮的米汤”“儿时米糕”的情感记忆,上市首周就因“有小时候的味道”成为社交平台热门话题;

品牌符号的文化沉淀:道顿堀“奔跑小人”广告牌延续90年,从最初传递“糖果热量可通过运动消耗”的健康理念,演变为大阪城市地标——每年“奔跑小人”生日当天,格力高会推出限定款产品,2025年结合大米糖果推出“奔跑小人米香礼盒”,仅3天销量破10万盒,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IP。
二、场景营销链路:让科技与文化“可感知、可传播”
格力高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创新,更在于通过场景营销让“科技感”与“烟火气”触达消费者,其“互动展陈-文化故事-KOL打卡”的链路,实现了“体验-共鸣-裂变”的闭环。
1. 互动展陈:让科研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大阪世博会展馆内,格力高拒绝“静态展板”,而是通过互动装置让抽象的科研成果变得可感知:

“合欢抗衰互动实验室”:游客通过触屏选择“熬夜”“压力大”等生活场景,装置会实时模拟不同场景下衰老细胞的堆积情况,再动态展示添加合欢成分后,衰老细胞被清除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呈现细胞凋亡);游客还可扫码生成“个人抗衰报告”,结合日常习惯给出健康建议,首周吸引超3万游客体验,收集有效客资1.2万组;
“大米糖果工坊”:用透明玻璃展示大米从研磨、熬煮到成型的全流程,游客可通过按钮控制“低温慢熬”的温度参数,观察不同温度下糖果的口感变化;现场设置“定制区”,游客可在糖果上刻自己名字或祝福语,这种“参与感”让产品从“货架商品”变成“情感载体”,打卡分享率达78%。
2. 文化故事:用情感共鸣降低认知门槛
为强化大米糖果的文化认同,格力高拍摄《一粒米的旅程》微纪录片,记录日本新潟县越光米种植户的耕作日常——从春耕、夏耘到秋收,突出“传统农耕+现代营养保留技术”的结合点,片中种植户“守护每一粒米的营养”的台词,引发消费者对“匠心”的共鸣。
纪录片在展馆循环播放,同步上传YouTube、B站等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评论区“想起外婆煮的米汤味”“传统食材做健康零食很安心”等留言占比超60%,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对“功能糖果”的警惕性,预售阶段就收到8万份订单。
3. KOL 打卡:形成“专业种草+大众裂变”的传播
格力高精准选择KOL类型,设计可复制的内容模板,推动二次传播:
KOL选择:邀请日本美食KOL “森下悦子”(擅长健康饮食测评)、中国生活类博主“小川食记”(聚焦“怀旧美食”)等50位达人打卡,覆盖“专业科普”与“情感分享”两类需求;
内容模板:要求达人完成“体验互动展陈(如生成抗衰报告)+测评产品(对比普通糖果与大米糖果的成分表)+分享文化故事(如聊纪录片里的种植户)”的三段式内容,确保信息传递完整;
传播效果:这些内容在社交平台形成 #格力高世博会健康零食# 话题,阅读量达2.8 亿,带动国内天猫旗舰店大米糖果预售量破10万盒,转化率较常规营销提升22%;更有超2万普通游客自发打卡晒图,形成“KOL 引导-大众跟风”的裂变效应。

三、老品牌年轻化的场景营销要点:从格力高看“破圈”逻辑
格力高的场景营销之所以成功,在于抓住了老品牌年轻化的核心——“不否定过去,不脱离当下”,具体可总结为三大要点:
1. 场景适配:让产品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避免“展会是展会,销售是销售”的脱节,而是将展陈场景与消费场景绑定:在展馆设置“办公室零食角”(摆放大米糖果与咖啡的搭配)、“家庭分享区”(展示亲子一起吃糖果的场景),让消费者直观想象“产品在自己生活中如何使用”;同时在日本7-11等便利店设置“世博会同款展陈”,游客在展会体验后,可在便利店直接购买,实现“体验 - 购买”的无缝衔接。
2. 体验赋能:用“参与感”替代“单向灌输”
老品牌易陷入“说教式营销”,而格力高通过互动让消费者“主动感知”:无论是定制糖果、生成抗衰报告,还是观看大米制作流程,都让消费者从“被动听介绍”变成“主动探索”,这种“体验式记忆”比广告更深刻——数据显示,参与过互动展陈的消费者,复购率比普通消费者高35%。
3. 传播裂变:设计 “可分享的记忆点”
年轻化营销的关键是“让消费者愿意分享”,格力高的做法有两点:一是打造 “视觉化打卡点”(如巨大的“奔跑小人” 模型、透明大米工坊),满足社交平台“出片”需求;二是植入“情感记忆点”(如纪录片故事、定制化服务),让消费者有“想分享给朋友”的冲动,最终实现“线下体验 - 线上分享 - 带动销售”的闭环。
百年格力高的创新密码,在于从未将科技与文化对立:用前沿科研赋予产品健康价值,用文化元素让科技变得可感知;用互动展陈打破 “老品牌刻板印象”,用KOL传播触达年轻消费者。这对当下老品牌的启示是:年轻化不是“装嫩”,而是“用年轻人的方式,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当科技读懂文化,当体验融入生活,才能成就穿越周期的品牌力量。
公众号:搜索“健康产业观察”

小程序
扫码打开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扫码下载市场部网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