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营销人对工作失去了热情?

职业指南
露西姐
16小时前

营销同仁们,2025 年还有2个月就要过去了,相信大家都经历了职场的种种挑战与变迁。

不知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每天早上打开电脑,大脑一片空白;开会时思绪神游,心思早已飘远;这周的选题文章改了又改,深夜为此抓狂不已;晚上各种工作群里七零八碎的所谓创意点子,更是搞得你一头雾水……

再看看社交媒体,到处充斥着 AI 取代营销人、品牌部被裁的消息。

不禁让人想问,我们做的营销工作究竟怎么了?我们这些本该最有活力和创意的营销人怎么班味十足,提起不精神呢?

回想从前,我们以在外企从事营销工作为荣,能出入五星级酒店,组织大型品牌公关活动,怀揣着打造伟大品牌的梦想。

那时,我们渴望着像乔布斯那般为改变世界而奋斗,充满着像马斯克、雷军那样,将好的品牌和产品推向市场的情怀。

可如今,为何我们这群营销人,尤其是不受公司待见、价值感极低的 B2B 营销人,工作热情跌入谷底呢?

五年前,露西姐曾谈到营销人最引以为豪的三件事 —— 钱、名、爽。

在当时,谈到“钱”,公司预算充足,营销人凭借大型营销 campaign、创意,助力公司打造品牌,推广产品,一路升职加薪。

从 “名” 的方面来讲,帮助公司打响品牌后,个人在公司的话语权和曝光度提升,参与行业活动后,个人口碑也随之上升。

再谈到 “爽”,让客户爽、老板爽、同事爽,营销工作开展得顺畅无比。那是经济繁荣的年代,大家都做得开心融洽。

但如今,我们将 “钱名爽”按照刘润老师说的 “名利权情” 四个维度来分析,为何营销人现在不爽了,没激情了呢?

“名”:地位与认同感的缺失带来的委屈

先来说说 “名”。其实也不是图个什么风光和名气,也就求个尊重和认同罢了。

可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济下行时,市场部在企业中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成了纯粹花钱且多余的部门。不仅如此,许多市场部工作职责边界模糊,市场部人员常沦为老板秘书、公司社媒编辑部人员,或是公司各类活动的行政与人事助理。

如此一来,营销人做的工作毫无成就感,自然谈不上热情。很多年轻人直言市场部就是打杂的,不愿加入。这导致市场部越来越难招到有激情、有梦想、实干的年轻人。大多公司如今以研发和销售为主,尤其是 B2B 公司,销售仍是老大,市场部沦为附庸。

这种地位感与成就感的缺失令人压抑。就像露西姐一位前 CEO 老板说的话,扎心却现实:如果销售业绩好,那是销售的功劳;要是销售业绩不佳,就是市场部的责任。市场部似乎永远逃不出这样的悲哀的宿命论。

曾经有一位资深营销人向我吐苦水,她有一次为公司策划了一场线上营销活动,前期调研、策划投入诸多心血,活动上线后吸引了大量潜在客户关注,品牌知名度也有所提升。

然而,销售部门在跟进客户过程中,因部分环节衔接问题,导致部分客户流失。最终,公司高层将责任归咎于市场部活动策划不完善,对营销人的努力与成果视而不见。

这位营销人满心委屈,成就感受挫,工作热情也大打折扣。

“利”:公平回报缺失下带来的心寒

利,本质上是营销人对回报公平感的追求。

前阵子听闻一家公司 B2B 市场部经理的抱怨,他所在的市场部就他一人,却要服务销售部20 多人的团队。与他同期进入公司的区域小销售经理级别都比他高,这让他深感不公平,于是申请职级上升。然而,公司驳回了他的请求,这让他觉得极度不公。

他细数自己的工作成果,一年组织十多场活动,连接客户上千人;通过社媒数字营销运营获取 200 多条销售线索,带来的销售收入远超一位大区经理对公司的贡献。

他为公司创造的隐性品牌价值和实际销售价值不可忽视,却未得到公平回报,怎能不寒心?

在以销售为导向的公司中,市场部的付出往往难以得到直接且公平的对待。就像一位公司 CEO 对市场总监所说:“不要在职场跟我谈公平,谈公平你就太天真了。” 这话虽残酷,却是市场部面临的现实。

在这种缺乏公平回报的环境下,营销人的工作热情自然大大降低,而且难免心灰意冷。

“权”:掌控感缺失导致的压抑

权,并非指市场部要拥有巨额预算或大量资源的掌控权,而是一种做事的掌控感,对营销专业的一种尊重感。

但如今,这种掌控感对营销人来说近乎奢望。且不说什么大的品牌战略和市场计划,小到一篇公众号文章,都需层层审批,外企可能还需总部审核,本土老板也会逐字斟酌。

曾有一位在民营企业的市场总监向我诉苦,她曾工作的一位公司创始人在她下班时,就公众号文章中的一个错别字,在电话里痛批她半个小时。当时她满含委屈的泪水,在地铁上强撑着回家。

她实在不解,带领这么一个公司规模不算小的创始人,为何连一篇公众号文章的发布都要亲自审核,让她这位市场总监感觉自己只是被操控的工具人,毫无掌控感可言。

不仅如此,大多数营销人要面对老板的强压监控,连营销人引以为傲的创意想法,无论是新品上市的创意,还是一个产品宣传的海报设计,都要在产品部、销售部和老板之间反复确认、不断修改。

当营销人提出的两三个创意提案,经历了几个星期的会议讨论被改得面目全非时,那种压抑感和失控感会让营销人痛苦不堪。这种对工作的失控,极大地打击了营销人的积极性。

“情”:被SOP和KPI裹挟下的焦虑

当下,受 AI 冲击以及企业追求短期获客、销售和利润的影响,许多公司砍掉品牌部,市场部被视为纯粹花钱的部门,人情味越来越淡。

各种 KPI 考核指标,从捆绑销售的销售额、利润,到新品指标、获客线索,再到公众号等社交媒体运营的浏览量、互动量等,事无巨细。

大量表单、数据报告以及严格的SOP清单,让营销人沦为流程化、标准化、工具化的 “工具人”,甚至开始怀疑自身价值,觉得还不如让 AI 来做。

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里谈不上团队归属感,大家缺乏人情味,营销人的激情和梦想也随之消逝。

应对之策:重拾热情的探索

面对 “名利权情”缺失的现状,市场部负责人,尤其是 B2B 市场部总监和经理,肩负着艰巨而具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若能承接来自上级的压力指标和情绪,同时对自己的团队给予认可,将对提升团队士气大有裨益。

在 “名” 方面:可通过大会小会表扬团队成员的工作,给予他们成就感;

在 “利” 方面:一方面还是要站出来为表现优秀的团队成员向公司积极争取升职加薪;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成员期望,平衡他们内心的公平感,至少在团队内部营造相对公平的氛围。

在 “权” 方面:应给予团队成员更多授权,在划定安全底线边界的前提下,让年轻的营销人拥有自主性和创意空间,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展现。

在 “情” 方面:要营造快乐工作的团队氛围,关心成员的想法和感受,组织小型聚餐和团建活动,缓解团队负面情绪和压力。

而对于个体营销人而言,也需主动做出改变。在 “名” 方面,不要过于在意外界评价,应向内求,注重自我成长,从每一个项目、每一次 campaign、每一篇文章中汲取经验,提升自己。

在追求 “利” 的公平感上,要降低期望,秉持长线主义,不局限于短期的加薪升职,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市场环境中沉淀积累。

针对 “权” 的掌控感缺失,营销人应积极主动营造自我掌控感,学会向上管理,与周边部门沟通协作,引导工作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 “情” 方面,要主动与周围同事及各部门建立良好关系,不仅是工作上的合作,还有个人情感的连接,通过每一次活动增进彼此理解与沟通。

营销同仁们,就像港剧里常说的:“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露西姐也想说,“做营销人呢,最重要的是要积极热情一些。”

虽说当下环境艰难,我们看似没得选择,但积极的态度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寻得出路。

只要我们保持热情,不断探索前行,相信一定能在营销这片天地里找回那份失落的成就感与归属感,让我们的营销生涯再次熠熠生辉。

参与讨论

露西姐
+ 关注
  • 浏览

    217821

  • 文章

    90

市场部网专栏作家、欧司朗汽车照明亚太市场总监 、数字营销实战专家 内容营销的践行者 超过18年的外企营销和管理实战经验;目前领导欧司朗汽车照明亚太区8个不同的文化和市场状况的营销工作;对于品牌营销战略,整合营销理念及数字营销,内容营销有着深入研究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打造了一套运行有效的营销体系,并从中形成了一套全链路的数字营销方法论。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