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点燃烟花的视频,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璀璨的烟花与纯净的夜空形成强烈对比。本来想玩出品牌的大胆和创意,却忽视了对自然的污染,翻到沟里去了。
今天不讨论污染,说下为什么只有大品牌才敢玩这样的“创意”,只是因为他们有钱吗?
01
创意执着
始祖鸟案例背后,反映的是大品牌的一个误区:将创意本身当成了目的,而非手段。
在这种思维下,营销变成了一场各个大品牌+4A公司/创意热店联手的创意竞赛:
-比谁的创意更惊人;
-比谁的执行更大胆;
-比谁的话题更爆;
但大家似乎忘了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创意的品牌传播到底为品牌带来了什么?
真正的好创意,不应该只追求“惊世骇俗”,创意必须与品牌定位、价值观高度契合。背离品牌核心的创意,再轰动也是无效的。纯粹为了吸引眼球而创造的内容,很难产生持久影响。而且,创意营销要服务于商业目标:无论是品牌建设还是销售转化。
更重要的是,品牌作为社会公民,其行为应该符合社会价值观。
02
声量vs销量
据说始祖鸟市场团队中有不少来自奢侈品行业。对于奢侈品而言,他们的品牌营销,和中小品牌,尤其是电商品牌做的营销完全不同,他们的理念:
品牌调性>销售转化
创意创新>安全稳妥
品牌声量>投入产出
在这套逻辑下,喜马拉雅放烟花的行为就不难理解,这是一个极其符合大品牌“大胆创新”的创意,能够制造巨大的声量和话题度,至于环保争议和实际转化效果?那可以妥协。
这就是大品牌的奢侈:他们可以把营销变成一场“创意游戏”,而不必过分担心效果和ROI。
品牌方一直都有2种声音:
一个是“效果派”:信奉品效合一,每一个营销动作都要有可衡量的回报,典型如直播电商、效果广告。
另一个是“声量派”:相信品牌需要的是长期建设和调性塑造,不应该被短期效果绑架,典型如高端品牌、大品牌。
问题在于,很多品牌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 中小品牌学大品牌玩创意,结果预算烧光了也没见到水花
- 大品牌盲目追求效果,反而损害了品牌调性和溢价能力
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
03
不同阶段品牌逻辑
大品牌与小品牌在营销上的差距,不仅仅是预算多少,更是思维方式和考核标准的不同:
大品牌的品牌逻辑:
创意idea →找4A公司/创意热店提案→巨额预算执行→制造声量与话题→提升品牌调性→间接促进销售
中小品牌的效果营销逻辑:
销售目标→计算投入产出→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渠道→内容带货→立即评估效果→调整优化
这种差异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从大品牌出来的人,到了中小品牌后发现自己“不会做营销”了。因为他们熟悉的那套创意驱动的玩法,在预算有限、要求立即见效的环境中根本无法落地。
对于大品牌,创意可以大胆,但需要有风险管控意识;声量重要,但也要考虑社会责任和公众情绪;不要为了创意而创意,感动了自己而已。
对于中小品牌,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大创意,聚焦能直接触达目标用户的渠道;营销预算花在刀刃上,重视内容质量和转化路径;学习大品牌0-1阶段思维,但要用自己的方式执行。
对于营销人:
1. 既要懂品牌建设,也要懂效果转化;
2. 能够根据品牌发展阶段和预算灵活调整策略;
3. 不被任何一套方法论束缚,保持开放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