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的产品开发方法论 | 对话良品铺子前产品总监(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营销方法
小马宋
6天前

01

食品科学专业一毕业,

就进入良品铺子工作,

从基层做到产品总监。

小马宋:我们先请李珣老师介绍下自己吧。

李珣:大家好,我叫李珣。

我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小镇上,从小是被零食包围着长大的。爷爷开了一家小卖铺,我从小就在小卖铺吃各种各样的零食。

因为爱吃零食,我大学就毅然决然选了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专业。

毕业后就直接回武汉,去良品铺子做了储备干部。从店员开始做,慢慢升到了产品总监。

其中有一段时间,公司成立了一个海外业务中心,我就到那个部门,主要负责进口食品的引进。

那 5 年是新消费发展比较快的年份,也是全球食品涌向中国的年份,非常蓬勃发展的 5 年被我赶上了,这段经历,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我的眼界。那5年,我有一种看尽了全球美食的感觉。

我刚开始的感受是:那时候国外的东西是真好,中国的东西确实还是有差距。但是现在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国外这几年,至少这一两年,我没有看到什么特别亮眼的东西。

我不能说国外停滞了,可能是因为疫情影响,一些进口食品中断了几年,这反而给了中国企业很多机会去发展,我们赶超上来了。

image.png

小马宋:那个时候,中国食品和国外食品的差距主要在哪里?

李珣:主要在品质上。

我们当时进口欧美、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等等这些地区的产品比较多。这些地区的食品品质,确实比大陆要好一些。因为有些工艺当时国内没有突破,但现在也突破了。

比如日本有一款很好吃的蟹柳棒,之前这项技术只有日本有,现在国内也可以做出来常温、长保质期、又好吃的蟹柳棒了。

类似地,烘焙行业,这几年在中国发展太迅速了。无论是饼干还是面包、蛋糕,我都觉得是这样。

特别是西式的面包,每年都会涌现出很多新的预包装食品单品,我觉得非常厉害。

小马宋:自你从业以来,中国的预包装食品发展,有什么比较重要的趋势和变化吗?

李珣:有的。

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第一,原料上更细分,更专业。

以前我们吃一个品,碧根果就是碧根果,猪肉就是猪肉,但现在可能会演化出来不同的细分品种。

甚至现在有一些非遗的产品,我们会把它做成一个工业化成品,还更加正宗、原汁原味。

第二,更注重产品清洁配方。

过去很多年,中国的食品还停留在一个东西只要好吃就行了,清洁配方这一块没有特别注意。

但现在消费者会特别关注配料表。

第三,产品包装技术提升。

有的包装技术以前只能国外的公司做,国内没有技术,国内只能做铝膜袋。

但我看现在国内好像也能做这种易撕拉的真空塑料袋,撕起来很轻松,并且产品又透出来,能够让消费者看到比较有食欲。

小马宋:不同地区/国家在食品、口味还有研发上,有什么不一样?

李珣:有很大的区别。

论起吃来,还是中国人会吃。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产品会比较粗放一点。演化到加工包装食品,也是这样。

欧美很多都是大家庭,一个家里好多口人,包装会比较大,没有分成小包。而且他们也不一定会把原料分级。

欧美那边,我感觉他们比较擅长做的可能是饼干和糖果、巧克力这几个品类,而且会一直做。

小马宋:单说食品领域,我觉得日本比欧美好一些,是吧。

李珣:对,我们以前做进口食品,每年都要去日本学习,最长一次去了半个月。

一是,因为日本是亚洲国家,跟我们的很多消费习惯、口味习惯很类似。

二是,日本这个国家可能本身资源相对贫乏一点,他们会很珍惜、很用心地去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三是,像日本几个大的食品企业,日清、格力高等他们其实是非常引领创新的。

日本很多牌子会出季节限定产品。

我每年去日本都有很强烈的感觉,比如说春夏秋冬,你就看到流通渠道和便利店都会贴上,现在季节限定之下又出了什么品,就会让人感觉到整个零食市场好像都流动起来了,很欢愉。

小马宋:日本为什么很多品牌会做季节限定呢?

李珣:季节限定大多是配合了食材本身的采收季节,把原料融入进去了。

商家这样做,会更分明地给到消费者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受,消费者反倒是会期待这种感觉。

02

食品行业的产品开发方法论。

李珣:2019 年我被调回总部,正式开始做产品经理。

那时候良品铺子比较注重自主研发,也强调更专业化。

所以当时就聘请了宝洁的前高管来公司做副总裁,同时也请了华为的人过来教产品经理打磨、学习产品方法论,所以就沉淀了一套宝洁和华为的方法论。

加上从 2019 年开始,公司内部也组建了研发团队,再加上每年上大量的产品,相当于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循环反复,知行合一,不断迭代。

小马宋:宝洁方法论的核心,你认为是什么呢?

李珣:我认为宝洁方法论,是一套比较深入的、科学的研究产品的方法。

假如现在要做一个新品类,比如说要做一瓶水。

我们以前的做法,就是简单的消费者分析后,反向定制一些产品:看一下市面上有什么在卖,一些供应商来提报,我们可能会从中选,或者反向做比较。

但是自学习了宝洁的这一套产品方法论之后,做事情就比较有章法了。

也避免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既然建立了整个研发中心,又想打爆品,就不能说想到一个 idea 就上,想到一个 idea 就上,这样比较消耗资源。

那宝洁的理论是这样子:比如我现在要做一个新品类,第一步,就先要做定性研究(5W1H 法)。

定性研究一般有小组访谈和一对一访谈。

做完定性研究,我们基本上就知道现在消费者,对 XX 品类有什么样的认知。

然后消费者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之下买东西,买完之后,回去他是怎么吃或怎么喝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痛点、爽点、痒点没有解决?

那我们在定性的过程当中,还可以跟消费者一起共创一些idea,帮他解决他的某些痛点。

定性做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产品规划了。

第二步,产品规划。

产品的开发,有一套非常标准的流程。

产品规划第一步就叫四情分析:行情、客情、敌情、我情。

第一,行情。

比如说做水,行业现在的规模增速、渗透率是多少,会看一些行业的数据,然后在品类之下,不同的细分品类,又有怎样的规模增速和渗透率?基本上能够看到行业的态势。

当然,我们一般会选取增速比较快的品类去做。

有时候,一些细分品类增速没那么快,有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品不够好导致的,我们也会进一步去挖掘。这是行情分析。

第二,客情,主要是做消费者研究。

客情也会做竞品分析,在研究竞品的时候,也会看到很多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会总结一部分内容到客情分析里面去。

第三,敌情。也就是竞品分析。

一般竞品分析可能更多的是看它的包装、价格、规格,因为到时候摆在货架上要一起竞争的嘛。

第四,我情。

就是分析我们(企业)具备怎样的基因和优势,适合我们做的到底是什么品?

每个企业它的基因和擅长的点不一样,同样都看到一个商业机会,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挣到钱的。

基本上这四情分析做完后,就会得到一个商业机会的方向了。

小马宋:除了以上的方法,食品开发领域里边,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方法论?

李珣:在选方向和 idea 上我确实是有方法论的。

刚才讲 5W1H 定性分析做完了之后,就得到了品类认知和场景需求解决方案。

然后再回到第二个阶段,我们就要做规划了。

然后四情分析(行情、客情、敌情、我情),基本上把这四行分析做完之后就会得到一个商业机会的方向了。

有了方向之后,关键一步就来了,我们的 idea 是什么?

开发了一些爆品之后,我就总结,在选方向和 idea 上,还是有一些底层的逻辑和规律的。

我的这个方法论叫产品创新十六宫格。

食品通常的品类,有坚果炒或肉海产品、速食山珍饼干、糕点、糖果布丁、巧克力饮料、饮品冲调,包括一些方便速食....在这么多品类之下,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image.png

(本图版权最终归李珣老师所有)

第一类,健康属性为基底的产品。

比如奶制品、植物基,包括一些水果,坚果都属于健康型的。

第二类,美味型的产品。

比如一些甜品,糖油混合物,基本上都是美味型的产品。

第三类,便捷型的产品。

一些方便速食赛道的,能在家里快速完成一顿饭,这是便捷型的。包括口香糖,我也觉得是属于便捷型的。

第四类,趣味型的产品。

趣味型的可能是儿童产品比较多。

比如它的包装,它的造型,或者有一些盲盒产品,能给人带来情绪价值的,等等。

梳理完产品分类,那在创新上面的方向,它又分为哪些方向?

我发现还是这四类。

第一类,健康类型的需求。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有一些油炸食品产品,现在工艺升级了,油炸改成非油炸,甚至要低糖、低油、低盐。这属于健康升级的需求。

第二类,美味类型的需求。

就是如果如何把一个产品从口感上做到极致,比如说我们要做一个嘎嘣脆的产品,比如说做一个世界上最脆的薯片,是吧?最薄脆的薯片是一种。从口味上把味道做到极致,也是一种创新。

第三类,便捷类型的需求。

现代人都是很忙,要给他们节省时间。

要么就是产品烹饪的过程当中给他节约时间,要么就是产品在吃的时候给他们省时省力。在好吃美味上,更便捷,真的是很适合现代人。

第四类,趣味类型的需求。

这一类,儿童食品比较多。

北京环球影城,之前出了一款鼻涕味糖果,就很多小朋友都想去尝一下鼻涕味糖果是个什么味,这里他们做的就是趣味升级。

所以以上结合一下,就是 4 x 4 的16 宫格,我感觉大部分的品类和产品,都能落到这 16 宫格的某一格里。

image.png

(本图版权最终归李珣老师所有)

相当于我们在做一个赛道的时候,我们要切哪一块市场,从哪个方向去下手,先根据当下时代发展形式,把宫格的位置站准了。

之后具体 idea 是什么,就真考验产品经理的灵感了,剩下的就是热爱了。

很多成功的产品,它就是把不同的因子结合在一起,组合创新出来的。如果能从事自己很热爱的工作,就有源源不断地动力来做事,然后组合创新。

你看哪个小孩需要努力吃糖果,哪个小孩需要努力吃巧克力,是吧,没有。

所以人真的要干自己热爱的事情,因为热爱,你就会看起来好像不需要努力,你就有源源不断地自驱力,不断推着你往前走。

小马宋:会遇到可行性的问题吗?

比如,酸奶的创新相对来说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低温的情况下,很多产品、很多食材是可以放到里边去做的,但是常温牛奶就很难有更多创新。

所以,你们怎么评估工艺上的可行性?

李珣:可行性的问题,我工作这些年来其实只遇到过一次,就是想了一个品做不出来,但是后来我跟了两年,也做出来了,最后也是个爆款。

之前在良品的时候,我们有研发中心,也有很多供应商伙伴。

产品经理出了 idea 之后(比如我现在要上某个产品),可能全国最厉害的几家工厂马上就会给我们打样,因为都想快点拿到项目,然后能上市。

所以我先不会考虑能不能实现,我不考虑的原因,是我总是觉得我想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永远都是排第一位的。

正确的事情现在出来了,如果现在能做,就赶紧做,全国最厉害的工厂一起 PK 看谁先做出来;如果现在不能做没关系,种子种在我心里,我会一直想着它,念着它。

我以前看稻盛和夫写了一句话,他说“现场有神明”。

其实我特别认同他说的这一点,我是相信心想事成的。如果你真的真的很想要的东西,日思夜想,神明会帮助你的。

但你首先要把种子种下去。

03

爆款产品开发经历。

小马宋:当时做产品经理的时候,你有很多战绩,可以和我们聊聊吗?

李珣:做小食仙的时候,有一些成绩。

小食仙这个品牌是从零开始做的,主攻 3-6 岁的儿童,当时做了一款健康营养棒棒糖系列,属于爆款,还获得了良品铺子年度金产品奖。

小马宋:为什么会做棒棒糖?

李珣:为什么做棒棒糖,还得回到刚才谈到的宝洁方法论。

做一个新的生意,或者一个新的细分市场的时候,定性研究是少不了的。我们也做了。

我们当时定位 3-6 岁孩子的妈妈,并且这些妈妈是比较看重成分的,比较精致的妈妈,这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然后就做了消费者调研:这些目标受众对于儿童零食的认知是什么?

然后得出来几个结论,他们对儿童零食的认知就是:

第一,孩子吃了零食会快乐。

第二,孩子吃了零食抢占胃容量,吃不下饭。

第三,零食添加剂多,吃了不健康。

这三个点,除了第一个开心的,后面两个是痛点。

我们就基于以上的结论,画一个场景需求解决方案图。

果真发现了真有这么一个原料,就是山楂:饭前吃开胃,饭后吃消食。

消费者对山楂的认知就是成熟的,不用再教育。

于是我们就锁定了用山楂原料去做。至于(家长担心)添加剂、香精色素、防腐剂,那咱们通过提高食品加工技术,实现清洁配方就好了。

所以当时产品的雏形,就是可以做一个小孩吃的山楂产品,然后做一款没有添加剂的清洁配方。

到这里还没完,因为不知道做什么剂型(就是我们说的圆形、方形、椭圆形,具体物理造型还不知道),我们就找到孩子的需求点。

有一次我跟良品的一个人资经理聊天,他说他们家小孩特别不爱吃水果,有一天他把水果切成一小块,串成一串,一下子这盘水果都被吃完了,我当时就被震惊到了,我隐约脑海里出现了一句话叫:万物皆可棒。

正好我们在做定性研究的时候,也研究过,像软糖棒棒糖有很多剂型,就得出来棒棒糖是孩子最喜欢的剂型。

所以产品的雏形就出来,我们想要做“山楂棒”。

最后我们通过定量调研测试,做了一款兔子造型的山楂棒,以及产品还做了工艺改进,做成了外焦里嫩的口感。产品只有做的孩子喜欢吃,它才能复购,加上山楂本来就富含一些有机酸、膳食纤维,于是这款山楂棒,我们做到了好看、好吃、好健康、好营养。

山楂棒出来,卖得很好。于是我们还开发了枇杷雪梨棒、牛初乳、高钙棒,都是用这个思路做的,用妈妈觉得健康的食材,安到孩子最喜欢的剂型上面。

沿用这个逻辑,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健康营养棒棒糖系列。

当时整个产品的销售,在良品封闭渠道里,一年的话应该也是破了亿的,属于卖得比较火爆的产品。

小马宋:食品创新里面,一个很难的事,就是无论包装还是剂型,基本上都能够被抄走,有没有什么方法是能够避免被抄走的?

李珣:是的,而且抄得速度特别快。

但我的经验是,食品行业不像高科技行业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它一出来,其实就等着被抄。

所以我们后来形成一个理念,叫:我们持续做产品迭代就好了。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产品迭代和创新,永远引领市场。

可能我们在规划 1.0 产品的时候,然后横向纵向延展到2.0、 3.0 都已经想好了,都储备好了,竞争对手一跟进,我们马上就能出2.0,你抄,我们再出3.0......

04

最有成就感的一款产品。

小马宋:你最有成就感的一款产品,是什么?

李珣:有一款产品叫爆浆黑芝麻丸,这款产品是我最有成就的一款产品。

它有一个花名,叫东方费列罗。我讲一下它的开发过程和相关洞察。

当时良品铺子要做一个子品牌,叫完颜小主,子品牌的调性,定位于女性轻滋补。

良品铺子之前的调性是做零食的,那可能不是很适合一下子就做一个几百块钱/碗的燕窝,这种产品离品牌本身有点远,所以当时定位就是做轻滋补,受众会更广,价格会更便宜。

定了品牌调性之后,就开始四情分析(行情、客情、我情、敌情)。

第一,行情。

当时的行情,天猫是推新品的主战场。

天猫后台有一个数据,把滋补食品按三级分,分了燕窝、花椒、阿胶等品类,然后还有一个品类,叫养生丸。

我们做了一个气泡图,发现养生丸品类当时的同比增速,差不多是500%,远远领先于其他品类。

所以我们当时就是想做养生丸。

于是我们在养生丸当中,又发现,黑芝麻丸是里面的一个拳头产品。

这是行情分析。

第二,客情。

接下来,就是客情分析。

我们看了很多报告,发现中国女性 90% 以上,都是在 11 点以后才睡觉的。

熬完夜后,又有差不多 38% 的女性,会有脱发问题。

脱完发之后,有 70% 的人,会通过均衡饮食来调整,还有 40% 的人会通过服用一些保健食品来调整。

这就说明:夜我是要熬的,头发伤害了我也是要补救的。

而且当时小红书上就有很多帖子,就是关于五黑食材对头发好等等。

基本上很多帖子都是几十万的收藏和点赞,就说明五黑食材能养发这一点,在消费者心目中是有认知的,不用再去教育。

这就是客情的分析。

第三,敌情。

当时市面上的黑芝麻丸 是1.0 版本的,就是把黑芝麻丸捏成一个像泥那样的,然后再搓成一个丸。

说实话,这个产品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

它是五黑食材(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桑葚、黑枸杞)加工的,然后也做到 0 添加。

工艺还是 9 蒸 9 晒,还有一些非遗的工艺在里面,也是高蛋白。

这个品,别人一年也能卖 10 个亿。

所以别人已经做得很好了。

那我们既然要想做养生丸,市场竞品已经做得很好,我们该怎么办?

还是回到那句话,所有的答案都在消费者那里。

我们就把当时市面上的黑芝麻丸的评价,全部都看了一遍。就发现消费者几乎对它的吐槽只有一个点,就是难吃。

有的说它油,有的说它有渣,还有的说它干硬,就这三个点。

但没有一个消费者吐槽说,头发没变黑,头发没长出来的。

我就想起来在完颜小主中式滋补项目里,曾经做过定性调研,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分两类,特别是女性:一类就是西式成分党,一类就是中式滋补党。

西式成分党选择入口的保健食品,注重精准成分,加上一个快速见效。

但是中式滋补党,他/她们在选择中式养生食材的时候,就完全不是这个逻辑。

他/她们就是要选地道食材,最好是古书里面记载的那些中式养生的(比如说黑色助肾对头发好),而且他们不急,他/她们知道这是一个食品,它不是一个功效提取物,作用肯定是慢的。

他们吃东西,有一个心理叫:图个心理安慰。

所以有了定性调研的结论,再回到我们遇到的竞品槽点上,就对上了。因为消费者他/她不图你立竿见影,那你就得做得好吃。

如果做得不好吃,就是连给他/她图个心理安慰的机会,都没了。因为他/她坚持不下去。

所以当时项目研究完了之后,就觉得我们是要做一款美味的芝麻丸,就定了这个方向。

于是在产品创新十六宫格里,我们就向“更美味”去发展。

image.png

(本图版权最终归李珣老师所有)

怎么才算“更美味”呢?

1.0 的黑芝麻丸,就是黑芝麻糊,它是一个健康型的产品,但是它的痛点就是洗杯子麻烦,还要冲泡,不方便在外面使用。

然后针对现在的人,大家就是比较忙碌,又有钱了,能不能生产这种固体的芝麻产品?比如说小方、小圆等,可以快速吃。

于是有了现在卖的好的2.0的中药剂型的黑芝麻丸。

那2.0已经卖得很好了,我们在2.0的基础上,又该如何改进呢?

这时候就需要灵感了。

我记得那天我坐在办公室想了好久,我说有什么球形的食品是好吃的,就忽然想到了泡芙这款产品。

我特别喜欢吃泡芙,泡芙一吃下去爆浆的感觉,在嘴里特别有满足感。

所以当时就想,可以用泡芙的剂型,做一款爆浆黑芝麻丸。

我们当时尝试了非常多种的工艺,比如糖果工艺、巧克力工艺、糕点工艺...都尝试过的,最后有一款三层结构的工艺,打样是最好吃的。

image.png

(本图版权最终归李珣老师所有)

三层结构,是怎么做的呢?

针对消费者油腻、有渣和干硬三个痛点,我们把黑芝麻丸最外层(第一层结构)做的一个球形的整粒芝麻球,真材实料,就解决了不油(油腻是因为整个黑芝麻丸都破碎了之后油都吸出来了)。

第二层,我们就是直接把五黑做成了一个酥脆层(不是说它有渣吗?反正再怎么磨也是有渣的,我们就大方一点),酥酥脆脆的。

第三层,也就是最内层,我们做成了芝麻酱(不是说它干嘛)。

这样它一咬下去,从整粒黑芝麻,到酥脆层,到黑芝麻酱流出来,就是非常有层次的一种体验。

当时品做出来之后,我们就给到淘宝的头部主播去提,他们一吃就看中了,当时主播直接给他取了个名字,说这不就是东方费列罗吗?

后来一看,这款产品用的就是费列罗工艺做的,它确实是东方黑费列罗(用的东方的五黑食材)。

当时第一场直播,备了很多货,但也几分钟就全部都抢光了。

这款产品,是良品铺子 2021 年做的,做到了行业首发,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并且获得了iSEE全球食品创新奖,也得了良品铺的年度金产品奖。

05

一些建议。

小马宋: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想做食品行业的产品经理,那他非要科班出身吗,一定要有食品专业的学历吗?还是你觉得,这人需要有一些什么样的特质?

李珣:不用科班出身。

我觉得做好几点就可以:

第一,热爱。热爱是最重要的。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前我总是跟小伙伴们分享,每天下班,我的爱好就是到处去逛,逛各种超市,找各种美食店去探店,这就是一种自发。

如果有热爱,你就有一辈子持续燃料给动力,慢慢在行业当中越做越好。

第二,思想要open。

食品行业,有一二十个品类,所以做工作,不是要用到组合创新,而是要涉猎大量的东西。

我一般看到一个行业出来一个新东西,我先会吃一下,对品初步预判一下,它是会卖得好还是卖得不好?

然后我再观察它一年的时间,慢慢有一些财报数据就出来了。

我猜对了,那我会思考为什么猜对了?

我分析错了,那思考为什么没有看准?

不断在锻炼自己选品的能力。

第三,就是要理性和感性兼具,非常重要。

我们在做四情分析的时候,需要你非常理性地看数据,但是去跟消费者访谈和做产品创意的时候,灵感乍现的瞬间,又真的非常感性,所以我觉得理性、感性可能要各占50%,要平衡。

所以你要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这三点。

良品铺子有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也不是学食品出身的,但照样很优秀。

所以即使不是这个专业,如果你十分热爱,你可以先进入行业,慢慢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学下食品学、食品营养学,考健康管理师、营养师证等等。

人不就是终身学习成长,慢慢找到自己该走的路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