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自己的时间定价?

职业指南
营销航班
2小时前

给自己的时间定价,这是每一个人都很关切的问题,价值巨大。

没有多少比例的人能依靠资产来赚钱,大多数比例的人,还是要依靠出售自己的时间来赚钱。

社会运行规则的顶层制定者,也不允许太多比例的人吃老本的发展模式。

再者,市场经济的规则,就是不停发债,化债,滚动发展,周而复始,一刻不能停,以维持社会的流动性不凝固,有流动性,每个人才能看到希望,这是每一个社会所需。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要依靠出售时间。

因此,给自己的时间定价,是一个走向独立的人的必修课。

说到底,就两种模式。

一种,叫随行就市。

这种方式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偷懒就在于懒得跟客户做价值沟通,懒得探索各种可能,懒得活出自己的独有的价值,懒得学习提升体现明显优势等懒人的最佳选择。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利用已有的共识,快速地成交。

另一种,叫按场景创造的价值定价。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创造的价值天差地别,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劳动价值的,但需要学习看到价值在什么位置,以及学会三两句话就能说出有说服力的,专业的价值沟通,使得付费的人心悦诚服。

第一种定价方式,打听一下就知道了。第二种,是辉哥本次与你探讨的,对于提供个性化服务类的同学,很有必要。

先讲大原则:

原则就一个,充分沟通好价值定价,需求搞清晰。

没充分沟通好,不干。

需求边界不清,不干。

付费的人没有确认一致,不干。记住,是付费的人,不是联系人,很多时候搞错这个,吃大亏,我自己在刚出道时,也吃过亏,联系人,经手人是满意了,但付费的人却不满意,导致收款很麻烦。

接下来,就是怎样定价。

定价肯定是按复杂程度来定价。事情越复杂,价格肯定就越高。

那么,复杂度怎样计算?

步骤越多,越复杂。

在管理学界有一个古德林法则(Goodlin's Law),意思是“一项工作的难度,与执行步骤的数目平方成正比”——简单说,步骤越多,难度不是“按部就班增加”,而是像滚雪球一样“指数级膨胀”。

这很反直觉对吧,这也是价值沟通的关键。

先拆解知识点:什么是古德林法则上的“平方成正比”?

假设完成一件事需要 N个步骤,每个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操作失误、信息偏差、外部干扰)是 独立变量。但实际执行中,步骤不是孤立的:

前一步的结果是后一步的前提:比如做蛋糕时,“打发奶油”失败会直接导致“裱花”无法进行,甚至需要从头再来;

每个步骤的误差会叠加:当步骤变多时,“出错的连锁反应”会让整体难度呈N²增长。

举个数字例子:

2个步骤的事,难度≈2²=4(可以理解为“4个潜在坑点”);

3个步骤的事,难度≈3²=9(“9个潜在坑点”,不是简单叠加);

10个步骤的事,难度≈10²=100——比2个步骤难25倍!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看起来简单”的项目会延期:不是单个步骤难,而是步骤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知识点讲完了,你应该对难度有概念了。很多职场人不会卖自己的时间,就只能乖乖地让老板赚你的劳动剩余价值了。

同时,很多想独立的职场人,想自己独立单干,又不敢,最初也是源自于不懂全链条拆解业务,不懂评估难度系数和成功率,于是也就不知道自己如何学习攻克了。

现在懂得按业务链条的难度看复杂度来评估定价了。

那么,到底定多少钱呢?

我的经验是,常规的随行就市,加上稀缺的绝活价值定价。

用公式表示:

按场景创造的价值定价=常规步骤按市价+稀缺绝活按价值量化

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我讲两个真实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福特公司的: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电机故障,生产线瘫痪。多位工程师检修无果后,邀请电机专家查尔斯·斯坦门茨协助。 解决过程是,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观察两天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指出:“打开这里,去掉16圈线圈。”工人照做后,电机恢复正常。 生产线恢复正常后,斯坦门茨要向福特收费1万美元,可当时的普通工程师月薪才5美元。 福特对这个收费提出质疑。 而斯坦门茨说,“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线,收费9999美元。 福特公司最终支付并高薪聘请了他。

这一美元,是随行就市,那9999美元是稀缺的绝活价值定价,生产线每多停一天,福特公司的损失就远超9999美元,维修价值按损失的比例定价。

第二个案例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

“企业内部的人很少会认识到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知识。他们对‘怎么做’的认识基本上是非常草率的……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自己的知识或特殊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顾客的现实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而企业内部的人恰恰最难看清这一点。”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第7章“企业的目标” 德鲁克虽不精通客户的具体技术或流程,却能通过系统性提问(如“谁是你的顾客?”“顾客认可的价值是什么?”)迫使企业重新审视经营逻辑,从而避免因自我认知偏差导致的战略失误。

在《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进一步阐释:

“管理的任务不是让企业‘正确做事’,而是确保企业‘做正确的事’。而‘正确的事’只能由外部顾客定义,而非内部专家。”

这就是德鲁克在公司管理的诸多环节中的独特价值。

1970年代通用汽车支付高额费用邀请德鲁克,德鲁克指出,凯迪拉克的竞争对手并非其他汽车品牌,而是“钻石和貂皮大衣”——因为顾客购买的是身份象征,而非交通工具。若没有外部视角,企业可能陷入同质化竞争。

德鲁克的每日收费6000-8000美元(按20世纪中后期的价格),这一金额远超同时期普通咨询师报价。

德鲁克认为高额费用是筛选客户的重要手段——只有愿意支付如此高价的客户,才会真正严肃对待他的建议,而非将其视为“可选项”。他曾直言:“收取高费能让企业客户认真思考我的建议。”

可见,在高度复杂的企业管理领域,环节极其多,德鲁克通过高价来筛选客户,确定客户公司内部环节的成功率,德鲁克确保自己在外部视角的独到见解,整体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

好,现在故事讲完了,定价逻辑也讲完了。

那么,要将今天文章讲的内容,高价值地迁移应用到你自己的身上,你最基本的,就是要完成两件事:

第一件事,发现一个业务链条里所有环节里,最容易有大损失的环节,成为那个环节的专家。

第二件事,像德鲁克,查尔斯·斯坦门茨那样,用价格筛选对的客户。在这件事情上,也是选择大于努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