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归因”,评估品牌广告投放效果的颠覆性方法?

营销方法
宋星
5小时前

今天看到了一个讲海外营销的博文,介绍Facebook(Meta)广告提出的一种被称为“增量归因”评估广告投放效果的方法。并且,这篇文章对这个方法寄予了厚望。

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方法,并且简明容易应用。它能颠覆目前品牌广告投放效果评估的主流方法吗?

先看看这个“增量归因”具体是个啥吧!

方法很简单,我们以Meta投放平台为例。

Meta跟广告主商量好,告诉广告主说,你要上的新产品,在我这儿投广告,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要投广告了(这一点很关键)

广告答应说,没问题。

然后投广告的时候,Meta把这个新产品对应的目标人群,随机地分成两个组,A组和B组。

然后Meta通过后台控制,把广告投放给A组的人,然后确保B组的人,绝对看不到这个新产品的广告。

由于广告主也没有在其他地方投放关于自己新产品的广告,所以理论上B组的用户,无法看到这个广告。

广告投放之后,统计A组和B组的用户,各组人的购买该商品的转化率是多少。

结果发现,A组人群的转化率是1.5%,而B组是0.3%。B组的人因为没有看到过广告,所以B组的购买,是纯“自然发生”的“自然购买”。这样看起来,A组人群因为看到广告,转化率远高于B组,足足相差1.2%。那么这个1.2%的转化率,就是“增量归因”,是广告投放带来的转化增量

是不是很简单?

这个方法比很多广告大厂提供的各种归因方法看起来要靠谱不少。因为其他的归因方法,都是通过技术追踪广告点击序列,以及追踪用户的转化轨迹来实现的。这些方法准确性存疑,并且也难以屏蔽掉其他广告对人心智产生的影响。毕竟,让你留下了印象这件事情本身,和点击不点击广告,并不完全对等。

不过,增量归因方法其实也有很大局限性

对于一个要做广告的广告主而言,他们不可能只在Meta或者某一个媒体上投放广告。本来就是要上新产品的关键时刻,当然是各渠道铺天盖地做广告才最正确呀!

所以,很难保证某一个控制组100%不会曝光在广告之下

一旦有过曝光,B组的转化数据也就实际上被污染了。

就算B组真地被控制得极好,完全没有曝光在广告下,B组的转化率还是可能受到另一个关键性因素——购物平台(电商平台)的影响

简单说,因为B组人群完全没有看到广告,他们就应该不知道广告产品的存在,那么他们在购物平台上购买商品,一般只能通过搜索品类词发现该产品。而品类词搜索结果的排名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该产品排名靠前,那么B组人群的转化率可能会高一点,反之则肯定会比较低。

但是A组人群由于看到了广告,所以他们在购物平台上购买的时候,会搜索“品牌词”或“产品词”,此时搜索结果将该产品排到前面的可能性就很大,这客观上增加了A组人群的转化概率。

这就导致这种方法难以测出自然转化率,以及不太可能给出完全准确的“增量归因”。

如果不是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测试,而是游戏企业的测试,情况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B组下载该游戏,也需要通过搜索“应用商店”,搜索结果的排名仍然具有不确定性。

这么说吧,影响转化率的因素太多了,广告的曝光与否只是其中之一。而要通过AB测试,控制除了广告曝光以外的所有变量(因素),那实在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所以,增量归因仍然只能给我们一个大致的参考。目前,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解决品牌广告效果归因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够理想的大致情况。如果是我,我觉得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让多种“大致结果”给出共同的结论,或许是最可行的方法。

你觉得呢?

参与讨论

宋星
+ 关注
  • 浏览

    300885

  • 文章

    119

宋星是纷析数据科技的创始人,纷析数据为企业实现互联网营销和运营优化以及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同时,他也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传媒集团之一:阳狮媒体集团担任数据与技术创新部总经理。宋星有十一年历史的个人博客《网站分析在中国》是互联网从业者必读的「圣经」。宋星同时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百度特聘专家和钻石讲师、Google mLab特聘顾问。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