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4万块钱带来的信任大考

公关PR
王智远
16小时前


小米汽车挖孔门,闹得沸沸扬扬。


整个事情是这样:

2025年2月底,小米推出SU7 Ultra车型,最吸引眼球的是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雷军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有点贵,因为用户呼声高,所以决定开发。不少朋友因为这个特性才下单。


但到4月底、5月初,提车的朋友发现,实际效果和宣传不太一样。有人测试了一下,所谓双风道,并没有说的那么有效。


消息一传开,网友炸锅,觉得小米有虚假宣传嫌疑。


小米5月7号也发了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晰,解决方案是,要么改配铝制前舱盖,要么,给已提车的车主2万积分作为补偿。


不过,部分车主不认可,补偿少了,而且要重新排队,时间成本高;随着不满情绪增长,很多车主开始组群加入维权,考虑用法律途径解决。


事情发展到现在,雷军情绪也比较低落。他当然清楚,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先从公关角度,说说我的看法:小米一开始把问题定性错了。他们没意识到,自己亲手点燃了一场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公关第一步是:界定问题。


这次事件里,小米反应挺快。发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清楚。看起来在努力把问题从“虚假宣传”往“沟通失误”上拉。


但这一步,它走偏了


买车人不满的根本不是“有没有风道”,而是感觉:我花的钱,值不值?小米在宣传时,用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打造了一个标签:性能感、科技感、高端定制。


用户看到的是“复刻原型设计”、“价值4.2万配置”这些关键词。很多人冲着这个买的车。


这就像我们去买车,面对16寸和18寸轮毂,专业上可能说不清区别。但如果有人告诉你:“18寸开着更拉风,更撩妹。”你是不是也会心动?


结果提车之后,网上有人说:你那18寸轮毂是智商税。


你会怎么想?


第一反应是:关你什么事?我又不是买给你看的。但第二反应就开始怀疑:我是不是被骗了?是不是多花了冤枉钱?


这时候,最不需要的,是别人再告诉我:你选错了。我需要官方站出来说一句:你的选择是对的,你买到的是我们承诺的价值。


而小米呢?


回应是:等40周换铝制舱盖,送你2万积分。从理性角度看,确实尽力了。但从情绪角度看,完全没接住用户的痛。


我刚失恋,你突然冒出来一句话:你俩本身八字不合。你怎么想?你会觉得:朋友,你没毛病吧,你怀疑我眼光;我这么痛,你不安慰我,在这说这个。


小米这次问题,不是风道有没有效,而是它没有识别用户的情绪投资点。


你以为是沟通失误问题,是场彻头彻尾的情绪失控;面对情绪失控,为什么道歉看起来像是推脱责任?为什么用户不买账?因为在用「事实逻辑」去解决「情感危机」,这不是灭火,这是往火里倒油。


既然用事实逻辑来解决问题,那我真刀实枪,从事实角度出发,来分析下:“挖孔”设计,到底是为了好看?还是真有用?


换句话说:所谓“双风道”,到底是造型设计?还是性能配置?


这时,就得搬出哲学了。别笑,真有用。古希腊,有位哲人提到过一个词叫:现象与本质。


什么是现象?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被吸引的东西。比如:碳纤维前舱盖上的两个小孔,看起来科技感爆棚,像极了跑车的设计语言。


什么是本质?


它背后的功能逻辑,技术原理,真实作用。比如:这两个孔是不是连着散热系统?能不能真正产生下压力?有没有实际性能提升?


在公关和传播的世界里,有一条铁律,不能播:

谈现象时,别扯本质;谈本质时,也别提现象,因为很多人会把这两者混在一起。结果越解释,越像打脸。


所以,公关中的切割艺术在于:当用事实逻辑回应问题时,要看清楚回应的是“现象”还是“本质”。千万别把用户从“现象”层面的认知,突然拉到“本质”层面的技术讨论。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在看一幅画,本来是欣赏它的色彩搭配,觉得挺好看。结果朋友突然说:“这幅画的主题是存在主义困境。”


你一听就懵了:一开始没跟我说这个,怎么说着说着开始上价值了?所以,你看,如果你在回应问题时,搞不清自己是在回应“现象”还是“本质”,那就很容易翻车。


小米公关问题就在这儿。


一开始用性能感、科技感、“高端定制”现象层面的价值打动用户。后来面对质疑,却试图用「信息表达不清晰」这种现象层面的解释去回应,让用户觉得:你说的根本不是我关心的事。


这不是澄清,是认知混乱。典型的:用承诺,换现象价值;再用本质回应,掩盖现象落差;这样的操作,非常危险。


大家为什么会对4.2万元的“挖孔”如此敏感?是挖不挖的问题吗?不是。是消费者都开始思考,我到底是为现象买单,还是在为你的本质豪赌?


别怪我说得难听一点。


现在车企擅长用一堆听起来很厉害的术语,把普通材料包装成某种象征。比如:热压罐工艺、1.73平方米面积、1.3公斤减重”……

这些词浓缩之后就成了一个标签——「高性能」。哪怕你根本不懂这些词的意思,也会觉得它很高级。这不是小米一家问题,整个科技行业都在这么干。


还有更可笑的。


“OTA升级”用来掩盖硬件缺陷,“轻量化设计”是削减成本的另一种说法;关键是,消费者以为在为技术投票,其实在为花里胡哨的词付费。


当所有车企都用同一套话术时,碳纤维风道和手机的“AI摄影”,真的没什么区别,说白了,整个行业一起编造的一件“皇帝的新衣”。


而买下选装件的人,不是为了性能,而是为了摆脱“普通车主”的身份,加入被赋予光环的圈层。


或者说,他想证明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这和年轻人花3000美元买苹果Vision Pro,只为在朋友圈晒一句“我是科技先锋”,是一个道理。


这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是,车主嘴上说追求性能,心里也在打架。他一边想着:这车能不能真跑得快?一边又觉得:管他有没有用,反正别人没有。这种纠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功能与符号。


我真要“双风道”带来空气动力学上的提升?还是,想要它代表的赛道感、高端感?说白了,在买技术,还是在买身份标签?


然后,是数据和体验的矛盾。我到底在乎它快不快?稳不稳?还是在意别人看到这辆车时,会说一句:哇靠,这是限量版SU7 Ultra。


换句话说,是在享受驾驶,还是在享受别人的目光?


第三点,不用说了,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我是想成为人群中“懂车”的少数派?还是想融入“小米车主”的圈层?


大家都在赌,但这场赌局有点残酷。


如果法院最终认定“双风道”功能是虚假宣传,车主要求“退一赔三”,单车最高赔偿可达158万;但我相信,一半以上的人不会去起诉,因为信仰比金钱更贵。


另一方面,承认“我被骗了”,就等于承认“我是傻子”。


维权群里人越多,反而越多人选择沉默。因为大家不想承认自己被骗了,这是在用沉默保护最后的尊严。


换句话说,小米用4.2万元收获一批用户,而他们可能最终选择用沉默守护那份“科技信仰”。结果,谁都不可能赢;这才是消费主义时代最荒诞的故事。


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搞明白,为什么开车非得配一个巨无霸中控屏?我真挺怀疑,这玩意儿方便了驾驶,还是干扰了注意力?


还有车灯,花样越来越多。灯光秀打一下,比演唱会还热闹,但我只想问一句:它到底能不能看得清路?


这些现象反射出一个行业正在经历的事情:技术遇到了瓶颈,开始靠包装活着,靠概念撑着,靠话说满。


当用户开始用游标卡尺看车企,用卫生纸巾测风道,就说明大家已经不信那一套了;车企也该冷静下来,认真想想:到底在造一辆好车,还是卖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当然,小米被舆论架在这儿,终究要面对问题。我也看到它在技术、产品上快速迭代,这是积极一面。


但在感性层面,小米汽车也要拿出更有诚意的动作,去回应用户失落,不是说发2万积分,改个配置就解决的。


你要不办事具体点:比如:

千万别在网上争论,出个门,周末组织车友会,大胆打造这批高价值车主社群,雷布斯亲自出面,吃个饭,当面听听真实声音;毕竟,这么做的价值,赶上一个小型私董会;不要怕,当面聊,大家愿意接纳的。


不过,我的建议是短期解法。


从长期来看,小米必须重新思考一个关键命题:你的“用户共创”模式还能走多远?什么是用户共创?让用户和企业一起合作,创造出更符合需求的产品。


听起来很理想,对吗?但劣势也很明显:

一、用户声音容易形成反噬。一个问题一旦引爆,会引发群体效应;二、用户的专业知识有限,提出的建议可能缺乏可行性,甚至误导方向。


三、管理成本高。依赖粉丝经济,意味着品牌要投入大量资源去维护、引导、解释,否则很容易失控。


最关键的一点:期望难以管理;用户对品牌越亲近,期待就越高,一旦品牌无法满足,哪怕一个小细节,也可能成为情绪爆点,直接腰斩。


所以,未来小米汽车,不能只靠“粉丝运营”打天下。要一套更专业、更透明的“用户共创坐标系”。


什么是成熟的坐标体系?


我觉得,得有合理分布,20%专业玩家,提供硬核技术反馈;60%普通用户,负责体验反馈和情感共鸣;剩下20%,中立观察者,比如:说真话、敢批判的媒体,他们在中间监督、平衡。


企业不能把粉丝捧太高,最后搞成“专业共谋”,真正用户共创,不是让用户当“产品信徒”,而是让他们成为“行业知音”。


小米以后不能再只看“我们采纳了多少条建议”这种表面数字了,得加入一些衡量维度,比如:需求的安全性评估、自己的宣传,用户对技术理解的提升度等等。


只有这样,用户共创才能从情绪驱动回归理性共建。


说到底,这次的问题,是它在“用户共创、性能宣传的边界上迷失了方向;这张试卷,谁出的呢?用户、媒体、KOL吗?我不敢下结论。


我的朋友苏泽的话,很有意思;他说:价格越高的产品,瑕疵就越明显,负面影响也越大。


高价产品必须保证过硬的质量。只有当产品质量可靠时,才能通过赋予其文化属性来提升其身份感,如果用有瑕疵的高价产品让客户觉得身份受损,那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抱歉。我的话,稍微有点赤裸,但出发点简单:

希望小米,作为一家成熟企业,能真正意识到问题;毕竟,真正信任出自于对技术、专业的敬畏,不是单纯情感依赖。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