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雷军可能有点烦。
原因你也知道,各种模仿他营销风格的视频,在各个平台上满天飞。
昨天我刷到一个妹子在卖红薯。文案不放了,那语气、节奏,简直是雷军上台介绍汽车的翻版。
还有个更离谱的,一个博主去吃面,边吃边说:来到这家餐馆,筷子是送的,辣椒是送的,凳子也是免费坐的。
看得我差点笑出声,这更像在模仿「雷军式营销」本身;当然,玩梗归玩梗,身边不少做传播的朋友都在聊:这波「反噬」,跟以往不太一样。
不一样在哪?是传播机制失控了。
以前传播逻辑很简单:一个人讲、很多人听。雷军上台讲产品,讲得真诚、通俗、又有画面感。
现在,这套逻辑彻底反过来了,每个人都能讲,甚至能讲得比你更像你。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是一次「共创」,一种「再编」,你的语言、语气、动作,统统成了别人创作的素材,只要表达被抓到节奏,就注定会被复制,因为形式,永远比内容更容易传播。
雷军语言太有识别度了。
过去几年,他几乎年年办发布会,讲话的节奏、气口、手势,形成了独特的「雷军体」;他喜欢用短句,语气平实,不堆专业词,但逻辑特别清晰,信息密度又高。
有时候,他还会突然自嘲一句,或者用那种带点笨拙的口语重复。比如:「我也不知道行不行,但我们想试试」,这让他看起来既不像老板,更像一个工程师在说心里话。
这种带着「真诚感」的技术叙事,恰恰是雷军最打动人的地方。
可问题就在这。
当一个表达风格太有辨识度,又被高频使用,它就容易被提炼成「模板」。
雷军表达,原本是真诚的,但因为太有规律、太容易模仿,慢慢地,它就从「语言」变成了「格式」。
他们听的不是内容,而在等那种「风格再现」,这时,讲故事的人,也就成了「被故事化」的人,别觉得这是玩梗,但在传播机制里,这是个分水岭。
算法特别喜欢「熟悉加反转」,熟悉降低理解成本,反转带来观看快感。雷军的语气,是那个「熟悉」,大家的模仿,就是反转,两者一配,谁用谁出圈。
这是内容生态在自发选择效率更高的表达方式,说白了,雷军被算法「优化了」。
更深层次看,人们现在的情绪状态,也和过去不一样。
五年前,大家还愿意相信真诚;现在更享受「识破、破了个大防」的快感,被说服的快乐早被「我看穿你」的爽感取代。
所以,当真诚被模仿,情感就自然打折;当话术太熟悉,观众就默认那是「套路」了,讲故事的人,终究成了「被拆解的对象」。
大家研究你的语气、吐槽你的表情、复刻你的句式,他们玩得开心,你却失去了叙事权。
还有一点,真正让传播失控的是:系统化真正的出现。
什么意思呢?
当真诚变成流程、剧本、节奏、话术、手势,观众就会本能地贴上「表演」的标签;大家不会怀疑你是否真诚,而会思考:你是不是在「演真诚」。
一旦观众产生这种想法,再多用心,也会被认为算计,这是传播机制的悖论,当真诚被系统化,它就会自动脱钩。
所以,最近这一波「雷军式营销」的反噬,有三点:
一,被「模版化」了。他过去真诚、温和、节奏分明的表达方式,现在成了短视频时代的「标准格式」,任何人都能照着来一遍。
二,人被「故事化」了。观众在等那种熟悉的语气、动作和笑点。雷军本人,反而成了一个叙事角色,被嵌进了别人编排的故事里。
三,真诚被「算法化」了;在这个人人都能造梗、平台喜欢反讽的时代,真诚成了一种内容形态,被重复、被模仿、被算法放大,直到它的温度被消解,变成可被消费的素材。
三者叠加,构成了这波传播反噬的核心。雷军输在了一个全民参与、所有真诚都能被模板化的时代里。
传播失控,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变化:雷军,成了消费对象。
CNNIC 的数据都能说明问题:2025 年 6 月,中国网民 11.2 亿,网络覆盖快 80% 了。
什么意思?大家都在刷,都在看。看剧不过瘾,看真人;看真人不过瘾,看“人设”;品牌变成人,人也成了品牌,雷军、罗永浩、董宇辉,他们都靠「人」赢过一次。
那时候,谁能讲点人话、不装腔作势,谁就是品牌的最高配置。产品还没上手,信任先到账。我信你是认真的,我信你是真的在干事,光这一点,就够打动人。
后来问题来了。
真诚、幽默、理性,本来是人的气质,结果全成了营销货币;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标签,下一步不是火,是被「格式化」。
观众看你时,是在看你「该是什么样」。
雷军得真诚,罗永浩得反省,董宇辉得温柔。剧本都替你写好了,你只负责演,短视频时代就是这样:你越频繁出现,形象就越固定,最后自己都跑不出角色。
我没找到 2025 年更新的数据,但趋势肉眼可见。
短视频的增速在放缓,说白了,大家都在看,但看的东西越来越像了;曝光越多,模板越明显,观众越容易识别套路,新鲜感进一步被算法榨干。
所以,到这一步,人设就成了「期货」,涨跌全看舆情;你知道的,金融资产都有波动,一句多余的话、一个无意的表情,都能被放大成「信号」;哪怕你一句话不说,沉默也能被解读成“策略”。
这几年,所有的人格 IP 都一个下场:被放大、被模仿、被消费;平台喜欢熟悉,观众喜欢反转;你越想做自己,越像在演自己。
最荒诞的是,大家都知道这是演的。
一边模仿,一边消费;一边吐槽,一边上头。雷军就这么成了一个「公众素材」,不管你信不信,说不说,也都能被拉进段子里。
所以,人被定义的那一刻,叙事空间也被定义了,这,就是人设经济的代价。
我觉得,小米冲高端传播的核心问题之一:信息层次的不对称。
高端的本质,是信任的代价,当小字隐藏了限制,它反而削弱了「信任」二字。
过去,品牌靠讲故事赢;现在,得靠讲清楚活,在传播时代的信息过载里,透明是新的稀缺品;越高端的品牌,越克制表达;越克制的品牌,越需要透明。
苹果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我到不是捧臭脚,它几乎不用任何「动听的形容词」,只有事实;官网上没有“领先”“革命性”,只有一句句结构化的语言:
铝合金一体成型机身、续航 22 小时、什么什么显示屏等。
它也从不解释你为什么要信它,只是让你无法不信。
这是苹果的传播哲学:确定性比情绪更贵。当一个品牌能用「表达的一致性」来维持信任,消费者会间歇性地获得一种“心理秩序”。
我不知道这样表达够不够清楚?打个比方:
一个真正在健身房坚持几年的人,不会天天嚷嚷「我今天又撸铁了」。因为他知道,说出来没用,只有肌肉不会骗人。
苹果的表达就有这种味道。
它的“肌肉”,是产品的稳定性;它的“自律”,是系统的一致性,所以,你看它冷静,是具备极强的确定性,而确定性,本身就是高端的安全感。
特斯拉的确定性,也不是靠情绪堆出来的。
很多人说它靠「安全」,但更关键的是「兑现节奏」。每次发布会说几个月交付,就真的能交;自动驾驶、OTA 升级、超级工厂,它讲的都是结果。
这让特斯拉的信任,不来自马斯克的碎嘴子,而来自可验证的系统节奏;哪怕马斯克本人天天在网上骂街,品牌的信任系统极小概率崩塌。
这就是兑现逻辑:少承诺,强交付。
所以,反观小米,我认为当下舆论环境大家都在争夺注意力、又开直播、又干嘛的。创始人、高管团队真的没必要天天“抢话筒”。
你不是产品不好。是表达太多,分层太杂了。
梦想、技术、性价比、高端化,全都在同一个语境里说,一箩筐出来,结果信息结构乱了,用户自然「信任模糊」。
高端用户要确定性、理性验证;小米真正要补结构,不能再靠「叙事造信任」了,要靠「体验造信任」;把复杂的叙事折叠成确定的体验,这才是「信任结构」的起点。
写到这,问题来了,怎么做信任重构?有没有方法破这个局?
我斗胆提一个框架,既然大家都喜欢OS,所以就叫真诚系统(Sincerity OS)吧;这套系统有两个核心维度:人格层面的去中心化,与产品层面的可验证性。
我们常听一句话:成也IP,败也IP。
但现在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如果品牌还把命运押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在拿自己做实验。
以前,人设能吸引注意力;现在,人设成了模版,谁都能复刻,谁都能玩梗。那怎么办?我觉得得让人设从「中心」变成「接口」,让它变成一种机制。
任正非老爷子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几乎不露面,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代表什么。这种「隐身式存在」,反而让华为的信任更稳,它靠系统在说话。
所以未来的传播,别再想着放大一个 IP,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可验证的人格系统」;当一个品牌的语言、回应、价值观都能自己对齐时,人就不再是风险点,而成了系统的一部分。
这是我说的第一层意思,人格要能被验证,要么去中心化。
第二层,我认为要给传播本身装上「免疫系统」。
现在是一个人人都能二创的时代,传播反噬是常态,你没法阻止别人调侃你,能做的,只有提前留好「反讽空间」。
比如「共创位」,有梗出来,就让用户先玩,像这波「雷军式营销」,能被模仿说明它有感染力,我刷到很多中小商家模仿那种语气,反而卖出了货。
如果能接受这种被黑的能力,反而能用共创消解掉这种嘲讽。
再比如「二创池」。什么是二创池?
索性干脆主动开放素材和口径,让大家的再创作都在你的边界里。类似于,我看到不少网友模仿我的营销,那我再分享一些方法。
反讽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节奏的传播打法,每次都要靠一波一波的雷军亲自上场,那就并不好了。
最后一层,是产品,要把话术,变成可以被验证的主张。
我觉得验证机制有三类:
一种是「事实型」的,能测量、能复现的,比如参数、性能;一种是「体验型」的,要让用户自己说出“确实更流畅”;还有一种是「愿景型」的,要靠时间去兑现。
但现在品牌把这三层搅在一起了,用户感知很模糊。
真正高端品牌,会分层表达,讲事实就把事实有棱有角地说清楚,讲体验就用真实用户故事去印证。
你看苹果就挺典型的;它的宣传极度克制,所有事实都摆在官网上:参数、配置、性能,没有一句废话。宣传片每年就那几个。
体验部分也从不堆词藻,除了偶尔的开放日,几乎没有别的花活,这层次很清晰。
所以,我理解的传播升级,是更系统地「建」,从人格到产品,从反讽到共创,从表达到验证,这是一种秩序,很有章法的表达。
斗胆提一点拙见,也许我理解得未必准确;当「真诚」成为内容模板,品牌如何重新赢得信任?好问题;希望他们能把这次反噬,变成一次系统重建的机会。

小程序
扫码打开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扫码下载市场部网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