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向市场(GTM)最大的难点常常来自跨部门组队合作。
有时候因为目标不一致、职责不清晰,出现步调不一致,甚至互相甩锅、扯皮的情况。
想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必须定目标、设激励。
很多企业习惯用KPI,但是用KPI来量化跨部门的任务,总感觉哪哪都不对。
举个例子:当研发团队也接到“新品的渗透率要在年底达到15%”目标时,真不知如何下手,只能视而不见,该干啥干啥。第二年年初拿到财务数据,才知道是不是完成了,能不能拿到项目奖金,主打一个听天由命。
产品部门干着急,拿着指标分不下去。销售团队牛逼哄哄,认为其他部门根本帮不上忙...
你有没有遇到同样的情况?
我认为跨部门协作难,最大的问题就出在目标没有分解,团队之间没有达成共识。
也许可以从产品策略、关键任务(OKR)拆解、KPI考核三个维度出发,把指标和产品线路图结合,一步步把新产品推向市场(GTM)。
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产品策略是方向和决策依据;OKR是拆解关键的、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KPI是跟踪具体任务执行的进度。
我们一个个来看:
一. 用产品策略确定大方向
新产品要推向市场,首先要回答四个问题:
1.这个产品是给谁的?用户是谁?
2.人们为什么会想要使用和购买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提供了什么好处?
3.它是什么类型或赛道的产品?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它而不是其他替代品?
4.商业目标是什么?产品为开发和提供它的公司创造了哪些效益?
比如:AI搜索优化监测软件,目标用户是出海企业的营销团队。产品解决了在海外大模型上内容优化难的问题,目标是在2年内成为GEO领域前三,企业客户达到3000家...
这样的策略要落地,还要拆解成具体的目标以及行动计划。
2. 用OKR拆解目标
OKRs 是设定和追踪目标的方法,包含了目标(Objectives)以及关键结果(Key Results),具体怎么做,各个团队自主决定。
比如上面的例子,拆解一个获客的目标:
目标:今年推出新产品并转化 1,000 名新客户
关键结果 1:六个月内完成 100 万美元的销售额
关键结果 2:年底前达到 50,000 个试用注册
关键结果 3:年底前实现从试用注册到付费客户的转化率 20%
通过OKR把抽象的目标,变成可量化的具体指标。
有了这样的拆解,跨部门团队方向就更明确了。
比如销售部门领了关键任务1,营销部门领了关键任务2,运营部门领了关键任务3,大家分头行动。
每个团队又会根据任务目标再继续往下分。比如关键结果2,要实现年底50000个试用注册,每个月要达到5000...
我做了个示意图,把OKR和产品GTM路线图结合来看,就更清晰了。
每个行动是否执行到位,再用KPI。
3. 用KPI跟踪执行成果
KPI更注重衡量具体项目的执行进度。
常见的 KPI 示例包括月度经常性收入(MRR)、日活跃用户(DAU)等等
KPIs 像是日常运营的仪表盘。对于管理销售目标、监督客户服务质量以及任务完成情况格外重要。
比如:销售团队月收入增长 5%是 KPI;客户支持的首次响应速度低于 1 小时是KPI;营销团队每月新用户注册量超过5000也是KPI...
你看,就这样目标一层层在分解,KPI和OKR结合使用,量化GTM的落地执行。
4. 三者结合,实现产品GTM目标
不过任何执行都离不开大方向的明确。
下面的金字塔就是从企业愿景-战略-策略-关键任务-定量考核的层层拆解。
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只能从上而下的制定指标。同时,在制定OKR和KPI的过程中也常常遇到下面的问题:
1.目标之间不要互相矛盾。
例如,比如产品GTM协作团队共同OKR是:专注于提升质量,打造市场上最优质的产品。
但是,产品团队自己的目标是高产出或速度的 KPI。
这种矛盾的信息可能会让团队感到困惑,不确定是要牺牲时间来追求质量,还是根据本部门的要求,加快速度...
2. OKR和KPI都有K,“关键”任务是关键
OKRs 和 KPIs 的数量不要超过3点,清晰简洁的指标方便团队抓住重点。
当目标越多,数据越多的时候,难以聚焦。容易遮蔽真正重要的事项,发现趋势或关键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3.避免微观管理:
引入OKR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鼓励自主性,KPI也仅仅是监测执行效果。指标应作为指导而非指令,陷入细节缺乏变通,可能会偏离整体战略目标。
4.目标并不是定了就不能变:
持续进行定期沟通和团队会议,确保每位成员都对目标保持同步,同时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策略与目标。
最终,一个成功的 GTM 不只是把产品推向市场,更是构建一个高效、合作、可量化的协作系统。
来评论区说说你面对的KPI、OKR时的难题,我们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