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拼多多交出了一份亮眼又矛盾的财报:营收破千亿,净利润三百多亿。
可在电话会上,它自己说:这个利润不可持续。大多数公司拼命要证明「还能赚更多」,拼多多却反过来主动踩了刹车。
为什么?想看懂这份财报,要理解拼多多底层逻辑。
财报里,几个数字最直观。营收一千零四十亿,比去年多 7%;净利润三百多亿,反而掉了 4%;经营利润二百五十多亿,少了五分之一。
唯一特别亮眼的,是每股收益,比分析师预期高了快一半。
听到这,你可能要皱眉了:收入在涨,利润在掉,结果每股收益又这么好?这不有点矛盾吗?是的,拼多多故意的。故意把钱往外撒。钱撒到哪儿去了?
有几个方向:一,把钱投回商家。
拼多多喊了个「千亿扶持计划」,意思要把平台赚的钱拿出来,帮商家降成本、做品牌、拓品类。你可以这么理解:商家在平台上要活得舒服,能赚到钱,才会留下来。
举个例子:
以前很多商家只能拼低价,利润薄得像纸;现在平台帮他们优化供应链,做品牌升级,能把东西卖出更高的价,平台也能抽成。
短期看利润压下去了,长期看,整个生态盘子变大了。
然后,物流也开始降低了。
过去偏远地区,物流费高得离谱,商家算一算账,干脆不做。这次拼多多在中转环节直接给补贴,结果立竿见影:原本「跑不通」的地方,订单量一下子涨了 40%。
这是典型的「真金白银」投入,用钱买通了以前走不通的路;偏远地区能送了,商家能赚到钱,市场就被盘活了。
市场盘活,就能顺利带动产业。
拼多多一直在强调「产业带」,云南昭通的土豆,过去只能几毛钱一斤卖原料;平台进来后,把它做成多口味薯片,直接卖到全国,还带动了一万多户农民增收。
义乌小商品,以前是「便宜又杂」;现在平台用大数据帮商家选品,试错成本低了,爆款跑得更快。晋江鞋服、佛山童装、威海渔具……这些地方原来各自为战,现在通过平台的运营逻辑被整合,竞争力更强。
所以,第三点,它用钱砸出了「长期供给侧的改革」。
第四离不开大促补贴,今年 618,百亿补贴叠加优惠券,结果苹果、家电这些大件销量直接爆了,单日订单突破三百万。
这是在给用户打心智。让大家觉得:大促要买,就去拼多多。这个心智一旦形成,长期价值就大了。
最后是多多买菜。
拼多多用重资产做的多多买菜,现在提货点已经铺到全国 70% 的行政村,短期来看,这是赔钱买卖,长期看,它把触角伸进了用户每天的高频需求里。
等到在生鲜这个大盘子里站稳,用户黏性和供应链掌控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所以,你会发现,拼多多亏的钱,没白亏。它撒进了毛细血管:商家扶持、物流降费、产业带升级、大促补贴、还有买菜业务。
结论就是,我主动少赚点,但要做得更下沉、更透。
可问题来了:别人都在卷外卖、搞即时零售,拼多多为什么反着干?智远觉得,这事要回到黄峥当年留下的那套「技术哲学」。
什么哲学呢?一句话:技术要解决问题。
你看拼多多过去的选择就知道了。阿里砸钱做阿里云,腾讯有腾讯云,拼多多直接用现成的,它没自己造;京东花了十几年建自营物流,拼多多就接入通达系和顺丰,货一样能送到;
支付更简单,阿里有支付宝,腾讯有微信支付,拼多多直接接入,能付钱就行。
背后逻辑特别直接:能用别人的,为什么还要自己再造一遍?结果,拼多多把组织压得特别轻,全公司才两万多人,人均创收超过一千万。
对比一下,阿里二十万员工,京东加上外卖快九十万。
这就是拼多多的底层风格:工程实用主义,只要问题能解决,效率能提高,就没必要搞烧钱的大项目。
这套哲学,到了 AI 上,一点没变。
和阿里、腾讯比起来,它显得很另类。别人一口一个「大模型」「通用智能」,拼多多财报里几乎不提 AI。但你仔细想,这正是它的老传统:不卷基础设施,只拿 AI 干电商里最要紧的事:效率和 ROI。
那它的AI用在哪了呢?我举几个例子:
一,推荐和广告。
拼多多最擅长「货找人」。不同的是,它不光看你浏览和购买,还会看社交链。
比如:你点过「砍一刀」、和朋友拼过团,这些数据都会进模型。算法能动态更新你的画像,让推荐更准、广告更值钱。
再比如商家运营。很多小商家没运营团队,拼多多的系统就直接帮他们「自动打理」。
库存少了,系统自动把拼团人数调高、延长时间;库存不够了,系统会推荐替代品,避免断货;甚至还能帮商家比价;说白了,就是把一个「运营部门」塞进了算法里。
还有内容生成,以前商家要请美工、文案,现在 AI 能直接帮他们生成商品图、写营销文案。
跨境电商Temu也逃不掉。几十个国家,每个市场定价都不一样。AI 会抓取同类商品的价格,再结合汇率、关税、运费,自动算出最优价。
至于农业,拼多多一直做「百亿农研计划」,AI 用来预测产量和需求,比如:草莓丰收,系统就会动态调低价格,避免滞销;在「多多买菜」里,AI 负责仓配调度、订单合单、库存优化,尽量减少损耗。
这些应用场景,没有一个是「惊天动地」的大项目,每一条都能省钱、提效,把 ROI 算得更精。
所以,你会发现:别人把 AI 当「未来故事」去讲,拼多多把 AI 当「现成工具」来用;在它的逻辑里,利润可以波动,但效率和 ROI 不能掉。
放到整个电商行业来看,三家的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阿里属于「生态型增长」。
它的逻辑是:要把所有东西都做成一个闭环。用户一旦进来,就别想轻易出去。
所以宏观看,它不光做电商,还做支付、做云,广告也要做,钉钉、菜鸟物流统统拉进来;微观看,最近闪购被并进来了,那以后 O2O 会不会也进来?
大概率会。
O2O,说白了是「本地生活+即时零售」。如果未来能和电商结合,阿里的闭环会更大,优势会更明显,从云到金融再到 AI,阿里总能不断生出新故事。
这就是资本市场最爱它的地方:觉得天花板足够高。
但问题也明显:摊子太大,组织太庞大;要调整,动作必然慢,内部协同成本也很高;最近和美团拼刺刀,很多协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京东完全是另一套逻辑,它走「供应链型增长」。
核心思路是,链条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它十几年下来,一直在砸钱建物流、建仓储,搞无人车、搞机器人,甚至把触角伸到酒店和旅游供应链。
这很像刘强东的性格:要确定性。今天你在我这下单,明天必须送到。
好处很明显:体验稳,复购率高,用户信任度强。问题也一样:模式太重,仓储、物流、配送员全得自己养,成本压力巨大,转身慢;长期看,它的护城河很强,但灵活性就差很多。
拼多多和他们都不一样,现在走「效率型增长」。
不追求闭环,不追求体系,就盯死两个字:效率;轻资产,低价,补贴,把利润压下去,用钱去换规模和生态厚度。
好处是灵活,动作快,现金流稳,短期见效,缺点是,没有「高科技光环」,资本市场经常质疑它缺乏长期想象空间。
要我打个比喻的话:
阿里像造宇宙飞船,未来感十足,但贵、周期长;京东像修高铁,稳定高效,但拐弯难;拼多多像骑摩托车,便宜、省油、灵活,随时能换道。
所以,这三家公司早就不在同一条赛道里硬碰硬了。
拼多多看起来像「异类」。这种异类逻辑会不会成就它呢?智远认为,要先看它的增长天花板。
拼多多当年靠下沉市场和低价,把阿里、京东打得五体投地,今天不一样了,用户规模差不多见顶,这两年净增用户也就几百万,再不是当年那种「野蛮生长」。
2025 Q2,拼多多月活大概 9.3 亿,同比增速只有 3%,下沉市场渗透率超过 85%,能挖的新用户已经不多了。
我用AI Agent反复交叉验证,拼多多人均消费(ARPU)才 450 元,远低于阿里的 1200 元、京东的 900 元。客单价怎么提上去?这是关键。
所以,在这个大问号下,拼多多选择了更极端的路:押注。押注什么呢?
第一把是算法,拼多多想法是,把「货找人」再往深里推一层。比如:农业,过去它只是帮农产品定价;现在,它想做预测产量,甚至告诉农户「该种什么」。如果真能跑通,那就是把效率渗透到源头。
说白了,利润可以先不要,但效率必须再榨一层出来。
第二个是多多买菜。很多人以为这是生鲜电商,其实更像「下沉版的即时零售」;美团、京东到家,是一二线城市的玩法:下单,半小时送到。
拼多多盯三四线城市、县城,甚至农村。逻辑是:今天下单,明天去村口提货点提货;时效比不上美团,但胜在覆盖更深,触达到那些别人送不到的地方。
拼多多要用「买菜」把用户的生活节奏绑住,问题是,能不能把赔钱的「买菜习惯」熬成赚钱的「日常入口」,决定了它在国内市场的天花板。
第三个:是 Temu。
Temu 在海外跑得很快,但外部环境也在急变。美国今年先在 5 月掐掉了来自中国、香港的小额免税通道,8 月又干脆直接取消所有品类的免税。
以后低价小包裹,统统要缴税,还得走繁琐申报。这对 Temu 这种靠跨境小包跑量的模式,是实打实的压力。
它的应对策略是:「调地理+调链路」。一方面,把增长重心转到欧洲、拉美,比如巴西;另一方面,尝试「本地供给+本地履约」,减少对跨境小包的依赖。
问题是,这些地方不是避风港。
欧盟数字服务法,已经把 Temu 纳入调查;跨境征税和产品合规的执法也在收紧,成本未必比美国低多少;这一季 Temu 还能冲,但未来能不能跑远,还真不好说。
所以,拼多多未来,押了三件事:算法、多多买菜、Temu。
它选择主动少赚利润,把效率压到极限,把触角伸到更下沉的场景,再把战场推到海外;这三把,任何一把都可能撑起新的空间,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拼多多现在看上去像个「异类」。异类逻辑是另一种领先?还是效率的陷阱?还没有答案。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