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要上位?营销人做点啥!

消费者洞察
舅讲营销
3天前

最近半月,晚饭集中补档两大脱口秀节目。

随着赛程后期作品质量急转直下,我的思维也从盯着台上的演员和段子,转向对脱口秀类目相关的营销&传播&社会趋势有一些洞察和思考,遂成了些碎碎念。

脱口秀为什么在【今年】有格外多的社会层面争论冲突呢?


你看,今年两档脱口秀节目开播后,前有罗永浩与网友有关女权的微博互喷大战,接着是官方媒体(浙江宣传)带头下场发文批评,又赶上“某主任”人设造假的攻讦……

这些争论是因为很多“老家伙”已经看不懂脱口秀了?还是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惯性别的对立?亦或是在社会大环境下需要更和谐的舆论环境?

都对,也都不对。因为这些场舆论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固有实力]与[脱口秀]之间的,对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

因为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脱口秀不声不响地拿下了太多的社会话语权!


为什么会得出【社会话语权争夺】这般“骇人耸听”的结论?


因为我们隐隐的觉察到,当下大众已经越来越“信”脱口秀了。

在栏目曝光、短视频切片、各类红人二次创作点评等一系列流量轰炸下,大众对5分钟的、充满幽默的、生动又自洽的脱口秀"演讲"越来越认可,大众甚至已经开始习惯通过脱口秀表演来吸收观点、学习知识、理解社会,再把吸收来的观点或当做社交生活谈资,再次扩散出去,或成为自己生活中的提醒,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就意味着,公众对知识获取和观点认同的新[依赖路径]变成脱口秀了!

回首这些年,公众对知识获取的依赖路径,早就从书本教师转向传统媒体,之后又放在了百家讲坛公知身上,再往后知识付费的兴起让各式各样的[老师/讲师]赚的盆满钵满,再之后细分赛道下网络红人又成功给消费者种了草……

而今天或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脱口秀演员也许会拿到话语权红利的接力棒!


奇葩说、有嘻哈等、超级演说家等那么多表达类的节目类型中,

为什么大众最终选择了【依赖脱口秀获取知识观点】呢?


如果让我们用刻板印象化的一句话解释:

有嘻哈只有diss没有建议、演说演讲有观点但太枯燥、奇葩说有观点又有趣但全程正反方思维互搏,让某个观点不能彻底把观众洗脑……

只有脱口秀的形式刚刚好。舞台上每个演员独享一段时长,内容有趣又不需要严谨真实,观点只要够直白新鲜,再加上演员社会/职业身份加持,完全可以通过一场表演让观众烙印并认可演员的某个观点。

如果用社会学的学术视角来表达:大众依赖脱口秀获取知识点的行为产生,本质是技术革命与社会转型共同催生的文化适应现象


下文学术化表达如果懒得看,直接跳转[一句话表达]

A、认知效率压缩:液态社会的生存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加速社会中,大众被迫采用碎片化认知模式

脱口秀将复杂议题(如职场压迫、性别偏见)压缩为五分钟幽默段子,形成易于传播的"知识胶囊"。

这种模式契合齐格蒙特·鲍曼的"液态现代性"理论——个体需以最小认知成本应对流动的社会现实。传统知识传授需要系统学习时,脱口秀通过情感化叙事替代逻辑化推演,实现认知节能。

一句话表达:活得太累,来点脱口秀的预制菜观点,不用思考就能用,挺好。


B、情感代偿机制:风险社会的集体疗愈

脱口秀剧场成为现代性焦虑的情感缓冲带

当制度化只是生产(如学术、媒体)公信力衰减,演员的自我剖白营造出"真实性"幻觉。

脱口秀节目中以素人叙事解构社会压力(如吐槽职场内卷、代际冲突),实质是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具象化——个体化焦虑通过集体笑声完成仪式性疏解。

这种互动式宣泄(如观众即兴参与道德讨论)形成新型情感支持网络。

一句话表达:既然各家观点都不够权威,我不如选择相信小人物的现身说法。


C、身份符号结盟:原子化个体的联结革命

节目通过圈层代言人机制重构社会联结。

表演者以职业标签(外卖员/大学生/主妇)化身群体符号,观众在身份投射中完成虚拟社群构建。这呼应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当传统血缘、地缘社群瓦解,文化消费成为归属感新来源。

剧场中的群体笑声让每个孤独的、如原子化各自游荡的个体确认了存在的信号,正如黑沙滩地貌形成需要特定物质条件积累,现代身份认同也需要持续的文化仪式滋养。

一句话表达:确认过笑声就是自己人,确认有很多自己人,那我的观点和表达就不是孤单,也不会承担风险。


D、知识权力转移:反精英的文化平权运动

"人人可讲五分钟脱口秀"的口号,本质是知识生产民主化实践。

当法医、空姐、警察等非专业演员登台(如医学生用段子解构学术压力),专业知识被降维成生活叙事。这种祛魅过程暗合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再分配逻辑——大众通过消费通俗化表达,反抗精英话语霸权。

一句话表达:他(演员)另一个身份就是干这个(职业)的,信他的说法准没错。


E、媒介生态异化:注意力经济的必然产物

短视频算法重塑认知结构,推动知识传递娱乐化转向。

脱口秀金句(如"躺平""整顿职场")被剥离具体语境,转化为可复制的情绪符号。让·鲍德里亚"拟像理论"在此显现——深度思考让位于浅层情绪共振,知识严肃性被娱乐化"景观"吞噬。

这种现象类似地貌形成的终极阶段:当崩塌岩屑在山麓堆积成倒石堆,碎片化观点也在算法推送中固化为认知定式。

一句话表达:为了眼球和掌声我要把观点锐化和片面化,锐化后的观点又刺激着更多的眼球和流量涌入和扩散。


脱口秀及演员顺利“上位”后,媒介的营销逻辑会有哪些更迭呢?


作为营销人,我们关注的肯定不只是看某些行业的热闹,而是要看到这些更迭下,有哪些新的营销机会和变革。

如前文所说,脱口秀演员天生就带有成为意见领袖的优势。与之一起发展的、最直观的就是媒介达人形态的变化,从之前的【兴趣种草】迭代为【发声共振】。

比起在短视频和某书里安利好物的种草达人,当下大众更喜欢的是那些能站在(平台)高流量舞台前的、观点态度鲜明的、替大众在社会议题上发生的脱口秀演员/嘴替们。

如果说种草达人的逻辑像是闺蜜间的分享,那么脱口秀演员更像是最小单位的粉丝追星---只要我认同你的观点,我就会支持你的商单或代言,尤其是这款产品或品牌如果与脱口秀演员的社会议题态度相吻合,那么就形成了天然的多方共振。

与大冰、房琪、李儒儒这类靠金句或模仿从网络走向综艺栏目的红人不同,脱口秀演员一方面有自己成型的文本储备;另一方面也有每年持续&稳定的登上大舞台斩获流量和粉丝的契机(脱友、喜单)。

同时,脱口秀演员们不但不存在容貌、年龄、身材、性别等各种焦虑,他们甚至把自己的缺陷、痛苦变成段子,收割新青睐……

这些都让脱口秀更具【活人感】,因为他们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成为流量的新入口和品牌的新商机,比如毛豆的减肥探店vlog和李诞的小卖部。


既然说脱口秀演员将成为品牌的新宠,那与脱口秀演员营销合作的新形势有哪些呢?

这里只抛砖引玉放出几个大方向,欢迎补充。当然,聪明的品牌主和代理商可能早就已经开始布局或行动了。

1.想参与社会议题的品牌最适合牵手脱口秀演员

很多品牌已经从表达自己的品牌态度升维为社会议题发声,这种升维方式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好感,而关注相似社会议题的脱口秀演员无疑是一个品牌的好搭子;


2.不要把脱口秀演员当做品牌代言人,而是要当做消费者的嘴替

要充分利用脱口秀演员的【活人感】,而不是把他们P成人形立牌一样的代言人。除非你本身像瑞幸一样品牌力强大到可以让付航闭嘴,不然的话脱口秀演员表达品牌观点,甚至吐槽品牌的小瑕疵,都会让内容有趣最大化。

记住,放权让内容创作者自由创作,才会惊喜不断。


3.别让脱口秀演员给你口播广告词,而是用你的品牌理念或产品讲段子

很多品牌主对脱口秀演员的使用还非常粗暴,自己邀请了脱口秀演员拍广告视频,竟然还像综艺栏目中那样赤裸裸的口播。你要知道长达数小时的综艺里的广告口播占比,和你在广告里的广告口播占比是完全不同的!


4.共创品牌段子,让品牌反向嵌入脱口秀演员的生涯中

这种案例在歌手身上非常常见,比如陈奕迅-孤勇者-英雄联盟的相互成就;为什么脱口秀演员为品牌写的段子,不能成为他自己的代表作呢?品牌主要是有了这个觉悟,就会让品牌段子的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5.共创线下专场,从脱口秀专场到品牌主题策展

如果品牌有更大的耐心和决心,完全可以更全面与脱口秀演员深度合作线下专场:

比如,曾是空姐的嘻哈吐槽空姐穿丝袜这件事,那【浪莎品牌】是不是可以联合嘻哈推一款更舒适、更安全的丝袜,或是配合线下脱口巡演做干脆同步版一场趣味的丝袜历史展;

又比如,脱口秀女演员山河吐槽马桶坐便圈的污渍,那【德祐品牌】是不是也可以推出便携的“1+1款”产品---一包湿厕纸附赠迷你包的酒精擦拭湿巾?

设想一下,当观众刚刚在脱口秀专场里听到了种种的非常有共鸣的吐槽,转眼间散场后就能看见某品牌提供的“解决方案”,会不会也对这个品牌好感大增呢?

最后,希望广告人和营销人们,都可以像脱口秀演员那样,不断打磨甚至折磨自己,最终创造出更犀利、更有议题性的好作品!

~~~以上~~~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