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是很多企业的噩梦。表象的价格战背后是:功能战。
梁宁老师在她的《真需求》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公式: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功能价值对应的是效率需求、情绪价值对应的是情绪需求、资产价值对应的是投资需求。
当某个品类的功能已经卷到极致了,也就是:再卷下去,它也无法显性提高消费者的效率需求时,那它必然会陷入价格战。这点在快消品、电子消费品上尤为常见。
比如:咖啡的功能需求就是—好喝、提神。但是,“好喝”往往只针对“咖啡资深爱好者”,普通人是品鉴不出“产自埃塞俄比亚的豆子和产自印尼的豆子,到底有什么区别?”于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咖啡的功能需求就只剩下了:提神。这点怎么卷?这点没法卷!
所以,咖啡如果不想陷入价格战,就得往情绪价值上走。你看:这几年的咖啡,眼花缭乱的配方、云山雾绕的名字,其实都是在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叠加情绪价值。
梁宁老师还提到了一个趋势:功能价值的商品一直在整合,而情绪价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工具性消费越来越集成,情绪性消费越来越分化。比如:最典型的手机,它集合了:照相机、记事本、手电筒、收音机、录音机、MP3、闹钟手表等等功能。
人们通常对只有功能的产品是没有感情的,并总是希望产品功能越方便越好、越便宜越好,所以性价比一定是产品功能的最大杀器。
什么是情绪价值的商品一直在分化呢?举个典型的例子:鞋。仅仅是运动鞋里的徒步鞋,就有:越野跑鞋、登山鞋、溯溪鞋 ……这几年,不是还流行穿溯溪鞋去上班吗?有篇文章说:“这种水陆两栖的溯溪鞋能超脱鄙视链之外,让上班穿搭自带一种云淡风轻的轻盈感,原地去除班味。”
“情绪价值在分化”的本质是:人群在分化、生活方式是在分化。比如上文讲到的徒步鞋领域,就有“越野跑人群”、“不徒步、但就是喜欢穿溯溪鞋彰显上班态度的人群”等等。
所以,如果你的产品只是个冷冰冰的工具,强调卖点、功能参数,就必然会陷入“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