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三鹿更早提出“更适合”战略,为何最后赢家是飞鹤?

营销管理
张知愚
2024-12-12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529.jpg

飞鹤奶粉在2015年确立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战略定位,但是早在10年前就有国产品牌使用过这个战术。

贝因美、三鹿都更早提出“更适合”战略,但是最后赢家是飞鹤奶粉。因为战略定位不只是一句广告语,飞鹤是真正把战略定位执行到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


正确品牌定位:战略直指人心


飞鹤的品牌定位家喻户晓: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这句话跟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一样成为了国人的日常口语,你会在很多场景里看到这两句话的变种。

在公众话语中,能够通过人为的推动而实现这个效果的,除了头部定位公司,就只有叶茂中和赵本山了。

不要小看一句话,它背后是大量的思考和精准的设计,接下来我就为你解析其中奥妙。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全线下滑。飞鹤奶粉是少数几个未涉事的企业之一,这明显就是飞鹤奶粉的优势所在,所以飞鹤打出了 “一贯好奶粉” 的广告。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533.jpg

如果不做事后诸葛亮,你觉得这个做法有效吗?如果无效,原因是什么?恐怕很多人无法回答。

事实是:飞鹤奶粉是事实上的安全奶粉,但是顾客认知中飞鹤奶粉是不安全的。这种时候多数企业的心态是:那么让我们来教育顾客吧,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这是错误的,在事实和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赢的一方常常是认知。

《乌合之众》《硬球》和《影响力》早就论证过了,我们这里就不再多说。

可能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飞鹤的奶粉工厂要比欧美很多工厂更先进,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后建的,可以率先使用先进技术。这就像为什么青岛的地铁比上海更先进,因为后建设的地铁技术更先进。对上海地铁和欧美奶粉工厂来说,改造的成本太高,除非整个推倒重建。

飞鹤奶粉是安全的、技术是先进的,然而顾客的反应是国产奶粉是有毒的。

2013年3月,为限制抢购奶粉,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颁布了“奶粉限购法令”,规定离开香港的16岁以上人士每人每天不得携带超过两罐婴儿配方奶粉,违者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定位理论认为,要把顾客认知当作事实来看待。那么到底什么是顾客认知?这里就要引入品类的视角:顾客对飞鹤的不信任,本质上是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顾客认知的特点是,它会把事物进行分类,然后以品类的逻辑来思考。

在顾客认知中,奶粉首先被分为国产和外资品牌,然后才是在国产奶粉和外资奶粉里选择某个品牌。这样的认知也造就了事实:很多超市渠道把奶粉直接分类为国产区和外资区。顾客进入渠道后直奔外资区,国产奶粉直接忽略掉。

所以第一个洞察是,首先要解决国产奶粉这个品类的危机,然后才能解决飞鹤的危机。

定位理论祭出的第一个法宝是 “外部思维”,它带来的洞察是从品类的角度思考问题:飞鹤是安全的,这是事实。国产奶粉不安全,这是认知。认知大于事实。

所以 “一贯好奶粉” 是错误的做法,因为顾客不相信。

顾客认知难以扭转,怎么办?定位理论祭出的第二个法宝是 “竞争思维”,它强调以竞争的视角看待顾客认知,尤其是瞄准竞争对手无法克服的弱点。

例如对百事可乐来说,可口可乐的无法克服的弱点是它太老迈。老迈,正是正宗的背面。例如对宝马汽车来说,奔驰无法克服的弱点是它太笨重。笨重,正是尊贵的背面。

现在我们知道飞鹤是把外资奶粉当作竞争对手。但是在当时当地,国产奶粉全线撤退的时候,你凭什么实力把外资当作对手?

这就要回到 “外部思维”,它的洞察是你不能以事实出发看待竞争,而是以认知出发。事实上看,真功夫也打不过肯德基,但是认知上看,真功夫确实有肯德基做不到的地方。这里就又回到了 “竞争思维”,这两个思维是一体的。很多人说定位理论强调竞争,忽视洞察,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定位。

既然把外资奶粉当作竞争对手,那么它的无法克服的弱点是什么?一个是不新鲜,外资品牌都是从海上运输至少三个月才能到中国,而且要经过高温的热带国家,奶粉会更不新鲜。一个是不上火,外资奶粉会让宝宝拉绿屎、有口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飞鹤没有选 “更新鲜的奶粉” 这个定位?为什么没有说自己是 “不上火的奶粉” ?

因为前者是可以解决的,在极致竞争的情况下,外资奶粉可以在中国设厂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从竞争角度看待顾客认知。

在这方面犯错的品牌很多,例如某方便面品牌说自己是 “中国面”,并且投放了很多广告资源,然而它并不是品类销量第一。

试想一下在某个时刻 “统一” 跳出来说:统一才是中国面,中国面必须统一。或者 “康师傅” 跳出来说:康师傅方便面销量第一,领先才是中国面。

请问它如何应对?

同样的原因,飞鹤没有选 “不上火的奶粉” 也是如此。因为从竞争的终局来看,它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外资品牌完全可以在技术上解决上火的问题。

当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都宣布自己是不上火奶粉的时候,顾客更愿意相信谁?显然是更有认知优势的外资。

如果回到理论层面看,不上火或者更新鲜是一个独特销售主张,是物理层面的差异化。而 “更适合” 是认知层面的、对手无法回应的差异化,这才是一个定位。定位理论和独特销售主张理论微妙的差异就在这里。

因为认知中的差异化一旦建立,就形成了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非常顽固的。就像明明飞鹤产品事实上是安全的,但是顾客就是不信,这就是认知偏差。

如果你要问我打败认知偏差最好的方式是什么,那肯定不是讲道理。而是用新的认知偏差去打败它(这也是很多知识分子吵架吵不赢的原因,因为总想讲道理。其实再深点想,总想用讲道理教育顾客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也就是说,一旦形成了国产奶粉更适合中国宝宝的认知,就会非常牢固。这个牢固程度,就像顾客曾经认为国产奶粉不安全一样。

安全问题也要解决,但它是防守性的战备动作。强调更适合,才是战略性的进攻动作。

很多品牌也在这地方犯错,例如对于辣条来说,安全卫生是防守性的战备动作,战略进攻的动作是强调辣条的爽快口感。

就像对于可乐来说,无糖可乐是防守动作,强调含糖可乐的爽是进攻动作。对槟榔来说,强调提神是进攻动作,不上瘾是防守动作,而不是搞一个 “不上瘾的槟榔” 出来。

综合外部思维和竞争思维来看,飞鹤要解决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问题,也要解决国产奶粉其他品牌的竞争问题。就是说,它在解决国产奶粉问题的时候,要始终代表国产奶粉。

我们前面说过了品类思维,分析了顾客是以品类的方式做选择,飞鹤奶粉正是在品类角度上重新定位外资为不适合中国宝宝的品类。这是品类理论和定位理论的综合运用。

品类理论的另一个贡献是:隐去品牌推广品类更有效。顾客对品牌推广是天然的感到厌烦,对品类推广则有天然的好感。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537.png

飞鹤同时要做的是管控品类内的竞争。

飞鹤在2015年确定更适合的定位之后,在2017年获得了飞速增长。这时候几乎全行业都是模仿飞鹤,纷纷建立母乳研究实验室、宣布自己添加更适合中国宝宝的营养成分、宣布和国内外知名实验室或专家建立合作、宣布自己在某个渠道或品类销量领先等等。

咨询公司建议飞鹤连续6年每年不低于5亿的投放,这个数字在今天的飞鹤来说不算过分。但是媒体报道显示,在2016年飞鹤全年经调整后净利润不过才2.69亿元,光在广告上就砸了5.5亿元。

这也是超出常理的做法,它的逻辑也是外部思维。这个时候如果不占据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的标签,就很可能被别人抢走。你是品类的开创者,不一定就等于品类的代表者。在行业内,人人都知道你是开创者,但是在广谱顾客那里,他们并不知道谁是代表者。

品牌力才是真正的利润力。国产奶粉行业有一个 “50亿魔咒”,原因就是当品牌冲击50亿销量的时候,很多经销商会用降价的方式冲击销量。降价带来的后果就是价格战,价格战的后果是低质低价,行业陷入恶性内卷。

典型的案例是曾经的王者贝因美:

2016年起由于受到假奶粉事件及奶粉新政配方注册制的双重的冲击,作为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之下开始了疯狂的促销活动。此前,贝因美的销售费用率从未超过45%,2016年飙升到了62.13%。

销售费用不断激增,销售额却并没有增长。纵使贝因美的产品毛利率在行业中已经算比较高的,在多年不断参与价格战之后,也没能挽救其由盈转亏的业绩。(增长黑盒)

2019年的飞鹤销售额137.22亿,利润39.35亿,已经摆脱了价格战。最大的原因就是做到了 “品牌等于品类”,提到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奶粉,顾客想到的就是飞鹤。

飞鹤所作的一切,始终是坚持外部思维,站在顾客角度看待自己。其实外部思维不只是一个品牌思维,更应该是一个战略思维。因为企业存在的本质,就是由外部顾客决定的。

德鲁克曾说,“‘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并非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顾客来决定;不是靠公司名称、地位或规章来定义,而是由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时获得满足的需求来定义。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外向内看,从顾客和市场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经营的事业。”


寻找有效战术:战术发现人心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更适合” 这个战略是从一线市场的调研中发现的,而不是靠某个创意天才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这是定位理论的又一个洞察,它认为战略是以有效战术的形式存在于一线市场中的。战略家要深入一线,深入顾客的心智中去寻找一个有效战术,然后把它升级为战略。

事实上,这个战略哲学来自战争。

二战中德国的坦克数量不如法国,但是它却在战场上碾压法国。因为德国是把坦克这个有效战术升级为战略,为它配置了无线电、火车、坦克营等战备,而在法国坦克是一个战术性存在,坦克被分散到每个步兵营中使用。

在德国,是步兵配合坦克营。在法国,是坦克配合步兵营。战场上常常出现50辆德国坦克对战5辆法国坦克的局面。

坦克并不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有效战术。马、大炮、飞机、无人机都在不同时空里以有效战术的形式存在,率先将之升级为战略的一方都战胜了对手。

不只是飞鹤,王老吉凉茶、哈弗汽车的战略也是从有效战术里升级来的。应该说,有效战术的本质是尚未成为流行的趋势。而任何趋势在成为趋势之前,都是以小趋势也就是有效战术的形式存在的。

战略家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它,发现趋势尚未流行之前的状态。

我们回到飞鹤的案例,如果回到2015年甚至更早之前的历史现场,就会发现贝因美、三鹿等国产奶粉都曾经使用过 “更适合中国宝宝” 这个有效战术。

微信图片_202412121025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