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品,我要传播什么?

公关PR
劳拉有话说
2023-12-29

       今天,一个同学问了我一个很好的问题:企业发展初期,产品还在概念阶段,作为品牌和公关,甚至还兼了部分HR工作于一身的美丽女子,我要传什么?


      详聊后我很钦佩创始人的魄力,践行了比尔盖茨曾经讲过的那句:“如果我只剩一美元,我也会拿去做公关。” 这句话背后告诉我们的是不管企业处在什么阶段,即使处境不佳,也不能放弃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保持一个积极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说回正题,答案绕不开内容、形式、传播渠道三个维度。


一、没有内容框架能力的品牌和公关是不合格的。


     我个人是一直崇尚“内容为王”的,而内容的本质是深度思考和洞察力。最近的面试中经常遇到候选人介绍自己时说自己是做内容营销的,接着聊下去发觉主要工作是每天发布公众号的文章。所谓的内容营销,简单来讲就是用多种形式的内容,在合适的时间点,给客户和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增长。可以看出,它既不是单点的做法,也不是只在单一渠道上进行。这背后就是我想讲的“内容框架”能力。

     如果我们把内容做个分类,我把它分为三层,逐层递进,越是好的内容,越需要体系化的内容策划,上层统领下层。


       那么,内容需要讲些什么呢?我想用下面的一张图讲清楚思考框架。底层逻辑相通,无论2B还是2C。


       唯一需要注意的点是,品牌方事先想好品牌形象和内容;通过媒体做广告和公关传播,有明确的信息传递,反复沟通,媒体高强度覆盖;再通过渠道销售商品,并在消费者脑中形成品牌认知;这是工业时代标准的商业范式。


      但是,现在的品牌和公关传播更多的是社区认同,而不是广告来推送。所以,

     1、越是好的品牌,顶层的内容框架和传播做得越好;

     2、内容、互动、产品/服务、交易都是融合的,所以受众参与其中,互动产生内容,内容带动互动,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自然的发生了,产品和服务又不断地在互动过程中优化——这是一个内容框架的正向闭环。


二、万物皆可传播,五感皆为形式。


       当内容框架搭好,我们会发现同一套内容,可以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形式传达。打个比方,一句英文,可以有成百上千种中文翻译方式,每一种形式对应的是一群人。这一群人又有可能看到不同形式的内容,从而成为最可靠的传播者。概括来讲,内容所依附的载体可以围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延展。


     视觉层面,可以是企业的LOGO(VI)、画册、网站、广告,甚至是T恤、纸杯、手提袋等;

       听觉层面,往前追溯可以是广告曲、手机铃声。当下最为流行的是有辨识性的BGM,甚至是发言人的口头禅等;

       触觉层面,比较常用的是在产品材质上做文章,比如手机外壳使用皮革突出差异化和高端;产品拿在手上的触感更加丝滑,或符合人体工学等;

       嗅觉往往和味觉放在一起,最典型的是香味,可以是发布会的现场调香,也可以是产品本身的香味。在这点上运用最好的是酒店的调香和在奢侈品的产品上;更早期,LG曾推出一款巧克力手机,也是一种尝试。当然,最直接的味觉,一定是食品行业的直接试吃。


       根据不同的载体,传递的介质各有不同,但是内容的核心是一致的。


三、传播渠道不仅仅对外。


       关于传播渠道,我想说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和信息极易获取,且碎片化的时代,传播渠道争抢的是用户的眼球和时间。所以好的内容要尽可能复用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上,传播渠道要持续不断的拓展和开发,底层逻辑就是研究明白用户的需求和行为路径。


       但我必须要纠正的一个误区是,不要仅仅盯着外部看,内部受众——员工、老板,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Target Audience。类比一下,一方面员工相当于老用户,老用户的沟通成本是拉新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老板可是一切好计划的Sponsor,这么重要的TA不能沟通好,又怎么去沟通和争取外部的受众呢?



       最后,讲个故事。有一座美丽的城堡,周围是一圈又深又险的护城河,里面住着一位诚实而高贵的首领。护城河就像一个强大的威慑,使得敌人不敢进攻。在有护城河的情况下,可以“静水深流,对手进不来,客户出不去。反之,业务不断发展,但客户不断流失,无法聚沙成塔。


附:2B和2C传播的差异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