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今天我约好了,要去拜会一下爽朗的朗总,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几乎给我80%的文章打赏,这让我觉得我自己真的很厉害,居然能写出这么多让他欣赏的文章。
而拜会朗总之后,让我更加唏嘘不已,因为朗总说“你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况且像你这样写文章,难道不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吗?难道不应该得到鼓励吗?难道我不应该鼓励你吗?既然是正确的事情,就应该有正反馈……”
当然,在现场他没有说这么多话,他应该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但是在我的心里就是像这样一层一层的波浪,我当时心里面只有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叫做“到位”。
不知道到位这个词儿是不是从体育里面演化出来的,比方说足球的442或541那个偷钱的中锋,必须要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位置,或者篮球不管是控球的后卫还是得分的后卫,或者大小前锋、中锋各自都要在具体执行的某个战术种类当中及时到达所要到达的位置——到位。
其实可能从军事当中演化出来的,因为在大规模的军事会战当中,每一支部队都应该及时到达他所应该到的指定位置。
现在在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当中,在一个组织当中,一个随时可能是正反馈或者负反馈的循环当中,领导者能不能及时到位,恐怕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或者说我们很多时候总在要求别人要到位,而忘了自己可能已经失位了。
怎么去判断自己是到位还是失位了,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我一直以为管理员工和教育小朋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先推荐一下托马斯戈登和他的PET,曾经连续三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就是因为他提出了父母效能感的逻辑帮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当然大家可以去看安心写的《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样一本书,他是在讲述父母如何退到孩子的背后,但同时又引领孩子向前的一个故事,这里面会讲到,事实上和小朋友的相处或者是领导者和员工的相处,其实关键都在于看在某一个具体的场景当中区分出谁才是问题的核心,或者叫到底是谁的问题。
而探索这样一个是谁的问题的时候,第一重要的指标是看谁的情绪有问题。
是不是跟我们平常受到的教育有区别?因为我们常常会把“对事不对人”之类的说法挂在嘴上,然后开始大家讨论,最后不欢而散,或者不能达成共识。
现在你发现,如果我们有问题,最先有问题的就是情绪问题,先解决情绪问题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比如我把很多关于营销当中该如何理想的去做分析、去做规划的方法写在了公众号文章里面,但是在事实或现实当中,真的能做得那么的好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对我的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哪怕不是批评,只是提出一些不同意见,有可能我都会陷入某种情绪的问题,相反如果他采用朗总的方式以“肯定方式”切入,那么我的情绪可能就没有问题。
当我们的情绪都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探讨公众号文章当中理想和现实当中的不完备、不完善之间的差异该如何去进行解决、该如何进行落地,真正能够帮助读者解决现实营销问题的问题。
这时候我也想起书中举的小例子:当你回家发现,小女儿躺在沙发上很郁闷的跟你说“我们的英语老师真是烦死了”,然后可能因为你今天在单位里工作也很烦,所以转头就对她说“英语老师烦不烦不关你的事,你只要把英语学好就可以了”。
所以当你的女儿说“英语老师烦死了的时候”,代表着她的情绪有问题,那么这时候她是问题的主体,其实我们这时候要去确认她的情绪上到底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但由于自己工作的不顺心,所以当回到家看到这样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孩子,还说出这样不让人省心的话的时候,“我”的情绪也发生了问题,所以“我”就跟她说,“你只要把英语学好就可以了”。
现在两个主体有着各自的情绪问题,你要指望他们能够达成有效的沟通且沟通到位,或者说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正常到位,那是不可能的,结果必然是两个人都失去自己正常的位置,最终造成一个悲剧的结果。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背上已经冒起一层汗,因为过去我也是坚定的“我们不针对人,只是针对事”论调的支持者。
如果我在用这样一种方式和别人沟通,达到的效果不好的时候,我经常都会觉得是别人不“到位”,从来没有意识到其实有可能我已经“失位”。
所以如果有可能,接下来我们都要记住这样一条原则:先判断问题的主体是“谁”或者“谁有问题”,判断的重要的指标就是“谁的情绪有问题”,谁的情绪有问题,谁就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
这时另外一个角色就必须迅速到位,而不是开始就事论事,然后导致失位,当两个“失位”的人碰在一起的时候,还能够都能到位,那简直就是中大彩票。
尽管我们经常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呢”,但是在日常的生活或者是工作当中,如果总是期盼这种低概率事件发生,那可能是最典型的“失位”。
生活和工作中的到位应该是真正的选择大概率事件,让一切变得平稳可预测。
之前的公众号的文章里面,写过好几次“合作真相”和“技术真相”的问题,可能当时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经常会让人产生某种误解,似乎技术真相更重要而合作真相不重要,但有了这一篇何为到位、何为失位的讨论之后我觉得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先从合作真相入手,才有可能真正触及到“技术真相”那个层面,形成共识。
所以倾听比建议更重要。
好像在中国文字里面有好多字儿跟耳朵有关,比如取舍的取是说我们要倾听,兼听则明;比如圣(聖)人的圣也是让我们要耳顺。
理性理解只是事情的第一步,或者叫开始,能不能把它变成潜意识的习惯,可能才是成功的曙光。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