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学习方法:华为向谁学,华为怎么学?创始人CEO必读!

营销管理
李显红
2023-02-13
01.jpg


“学习”是华为最根本的竞争力,也是华为作为一家一开始没有先验优势的创业公司,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甚至跨越不同行业的核心秘诀。


这篇文章,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华为向谁学?二是华为怎么学?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企业老板学习。


一、华为向谁学?


1987年至1998年,华为都是被动响应。就是遇到什么问题,才去学习解决的知识,见招拆招,和咱们今天80%的小公司一样,没有章法,见洞补洞。


但是,企业想要壮大,停留在被动就完蛋了。


1998年至2008年,华为跟着以IBM为代表的西方咨询公司学习,一招一式学习人家是怎么搭建管理体系的。为了拜师学艺,从1998年至今,华为向全球各咨询公司支付了超过400亿服务费。


很多人,觉得咨询公司没啥用,是因为他们没请过咨询公司,当然,确实有些咨询公司存在忽悠,还有的就是花钱请咨询公司,就坐着等问题解决,事实上咨询公司,不是万能的,需要客户和咨询公司协作才行。而华为,深知这些问题,所以他们请咨询公司,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


任正非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节约是节约不出一个华为公司的,抓住了战略机会,花多少钱都是胜利,抓不住战略机会,不花钱也是死亡。”


所以,任正非的理念是:“一定要请最好的老师,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为了省钱而自学。”


华为也遇到了,“外来的和尚”给自己的管理架构,并不实用。还有的企业,原本的流程只是效率低,后来请了个咨询公司,把流程重建一遍,结果运行漏洞百出,反而把企业搞死了。


华为的做法是:给自己定规矩,不能想着花钱请了咨询公司,就等着他们开改造自己,都是要请咨询公司来之前,就搞清楚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外来的和尚”只是能帮着把问题的解决路径清晰化助攻。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学习过程是“以我为主”,真正能“为我所用”。


这套方法,后来被沿用到了和麦肯锡、德勤、安永等很多西方咨询公司的合作过程中。


华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学习”不是目的,通过学习解决具体问题才是目的。


2009年,华为通过对IBM的学习,把管理的结构变得清晰了,更标准化了,但是也带来了副作用,最突出的是,从后台一线销售的指挥流程比较僵硬、繁琐、降低了指挥效率。华为意识到了,光跟这些企业学习不够了,于是转向跟美军学习。


以上是华为跟别人学习管理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华为在业务方面的学习经历。


第一是:标杆超越。


华为总结了一条重要的方法,叫做“标杆超越法”,简单说,就是把自己公司的业务的各个环节跟行业内的一流企业进行对比,先把他们的最佳做法复制过来,然后再经营迭代优化。


这个方法,也能用在我们咨询公司,我只需要把咨询行业的一流公司的业务方法复制过来,然后迭代优化,很快就能赶超这些咨询公司。


这其实回答了,华为总是能一次又一次的“惊险的跳跃”。我经常说,这是华为的不败之法。


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家企业,进军不同的领域,经营不同的业务。


这个方法的关键,一定要确保你盯住的是一位真正的顶尖高手。华为认为,向顶尖高手学习,你是自己悟性差,至少也能成为二流高手,如果老师是三流的,自己最后可能不入流。


不过,华为并不是瞄准一个公司去学,而是把业务按模块分解,不同的模块盯着不同的老师。比如:在运营商业务方面学习爱立信,在产品研发设计方便学习苹果,在2C的销售渠道学习OPPO、vivo等等。


很多企业向别人学习的时候,都会不经意陷入一个陷阱,那就是,会不自觉拿着放大镜找别人的缺点,一旦找到一个缺点,就全盘否定别人。但在华为看来,一家企业想要走向成功,就不能总想着规避缺点,更重要的是,要把一个或几个优点发挥到极致。


学习这件事,你学习别人,不是为了挑刺和批判,也不是为了扳倒老师,而是为了让他的长处成为你成长的养分。


尤其是华为这样的公司,过去做得越成功,就很难回到“空杯心态”。但是华为认为,你要意识到,自己学习别人的目的,是因为要解决新问题、应对新环境,无论过去多么成功,现在都是从零开始,虚心学人所长。


除了标杆学习之外,华为在业务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那就是顾客。


第二是:向顾客学习。


为什么要向顾客学习呢?据说有一天,几个哲学家在马路上散步,看到远处有只母鸡,准备从马路的一侧跑到另一侧,于是他们开始争论,鸡为什么要冒着在车水马龙中被撞的风险过马路。一位哲学家说“它肚子饿了,要冲到马路对面找吃的。”另一个哲学家说:“它的孩子在马路对面等它。”还有一位哲学家说:“它应该是瞎的,根本看不见路上的车”。


言谈中,几个人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都搬出来了,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旁边路过的一位老农嘟囔了一句:“鸡为什么过马路,你得问鸡啊。”


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是里面的道理不假。


要想生产出顾客喜欢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不能光自己琢磨,你得真的去问顾客。


我见我的很多同行,给客户做咨询,都是坐在办公室,不管是创意、还是设计,最后都是意淫出来的。我经常批评他们,“你们不去现场,怎么知道问题所在。”田野调查,是咨询公司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是。


今天,我们听到华为的“以顾客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其实就是从这里来的。华为的产品研发,都是围绕销售环节展开,从顾客身上去挖掘新需求。


通过对华为的研究,我们发现,过去三十年,华为的管理学习历程里,它主要向西方企业学习,向军队学习。在业务线上,主要是标杆学习法,向顾客学习。


接下来,我们讲讲华为学什么。



二、华为怎么学?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华为是怎么学习的。


华为始终坚持三种思维。


第一种思维:靶向思维。


具体来说,就是先瞄准,再开枪。一切学习,都要以解决问题为靶心,以改变现状为出发点。


贾国龙讲过一段话,很好诠释这个观点,他说“企业家要知道自己是有局限的,有些东西搞不定,就得花钱去买。你平时会花钱买原料,买羊肉,其实知识、创意也一样。也需要花钱买。创意有创意领域的高手,管理有管理领域的高手”,企业家就是组织各种资源,组织原料,组合任,组合创意,再把它销售出去,把钱收回来,然后继续循环。”


要注意的是,你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去找老师,把针对某个问题的最优方案整合过来。值得注意的是,最优方案,是针对具体问题对症下药的,且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方案才是“最优方案”。


第二种思维,叫做“求渔思维”。


意思是,学习,要探求事物的底层逻辑,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中国企业在向华为学习的时候,要学习华为的核心思想,而不是学习华为的具体做法。


很多人学习别的企业做法时,一味地照搬五一后,最后无异于是邯郸学步。


按照求渔的思维,我们应该要明白,有哪些是不该学的,还有一种情况是,表面不能学,实际可以学,或应该学,


比如,华为曾经花了高昂的学费,向IBM学来了一套产品开发系统,叫IPD;到目前为止,华为很多几千人的研发队伍,都是靠着这套系统来管理的。那么,如果是一家小型企业,研发团队只有30人,该不该学华为的IPD系统?很多人会认为没法学,因为规模差距太大了。但是,其实是可以学的。因为IPD的核心思想是“并行设计”,也就是,在产品构建的早期,不要让一个小团队关起门来死磕,而是让公司里各个角色的人员全都参与研发。如果能领会到这个要领,就能很自然地发现:无论3000人的研发队伍,还是30人的研发队伍,都可以学IPD。


第三种思维:迭代思维。


简单说,学习别人,不是成为别人,而是为了超越别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华为在学习过程中的迭代,首先体现在,他们在向外部的老师学习这件事上,信奉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会只是去吃老师喂到嘴里的东西,而是会不断琢磨着,怎么把学到的本事持续优化。


比如,刚才我们提到,华为曾经向IBM学来了一套产品开发管理系统,叫IPD。这套系统最初在华为内部搭建起来的时候,是1999年;而如今,20多年过去了,IPD仍然在支撑华为超过10万人的产品研发团队进行大规模协作,只不过,它已经从最初的1.0版升级到了2021年的11.0版,全面覆盖了从运营商业务到消费者业务的所有产品研发工作。


目前,华为的这套产品研发管理系统,水平已经超越了IBM;IBM有意高价购买华为升级后的系统流程,再销售给中国的其他大型企业;不过,华为没有同意这项交易。


除此之外,华为在学习过程中的迭代思维还体现在,当公司整体超越了之前的行业标杆,成为行业第一之后,并不会停止学习,而是会采用“分而化之,持续学习”的策略。


也就是,把业务不断地细分,继续寻找学习对象,让自己能够在更细分的领域也成为第一。比如2011年之后,华为的整体业务实力在同行中已经成为佼佼者;这个时候,任正非把公司业务拆为三驾马车,每驾马车分别对标不同的学习对象。通信运营商业务对标爱立信;企业业务对标思科;消费者业务则进一步细化成高端和中低端,定位高端的华为手机对标三星、苹果,定位中低端的荣耀手机则对标OPPO、vivo。这样一来,就有了更加明确的迭代方向。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