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消费品牌的成长路径,有什么不同?

品牌
单仁行
2022-07-27

01


新消费,这是互联网时代诞生出的一个新名词。

“新消费品牌”,我们给他的定义,就是从诞生之初就扎根于数字技术,融合线上线下以及各种新媒体进行传播的品牌。

2020年是很多新消费品牌崛起的元年,比如泡泡玛特、钟薛高、元气森林。

我们统计了中国新消费市场的整体融资数据,包括食品饮料、餐饮、美妆、百货零售、宠物服务、服装、生鲜、母婴用品,2019年的融资金额大概是1352亿,2021年就提升到了2714亿。其中食品饮料、餐饮、美妆合计占比达到了六成。

在疫情之下,很多大额交易的需求变得不确定,反倒是人类基本的欲望“吃喝玩乐”增长强劲,“口红效应”特别明显。

所以,资本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大举押注新消费领域。

当然,资本是什么?他就像是个渣男,他爱每个人的时候,那是轰轰烈烈,但他爱每个人都不会长久。

2022年上半年开始,疫情反反复复,就像最近的深圳,经济下行压力陡增,社会零售额增速放缓了,很多企业和资本对未来都有点犹犹豫豫了。

今年注定是一个“挤泡沫”的节点,同时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最好的时间点。

今天的单仁行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两年新消费品牌走出了不同于传统路径的哪几步,他们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我们能汲取到哪些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提前布局?


02


说到新消费品牌,就有老消费品牌,他们过去的发展模式,其实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三板斧”:

央视广告、商场铺货、扩张产能。

它们分别代表着传统消费品牌“营销为王”和“渠道深度分销”的两个阶段。

从90年代末到2010年左右,消费品企业快速增长的方式相对固定。

因为传播媒介被电视、报纸高度垄断,媒介的集中化就带来了传播渠道的单一化,但也是高效率的。

同时中国市场还处于大众消费阶段,企业通过深度分销的方式,就可以把产品快速铺向全国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实现销售扩张。

那时候企业的做法,就是花高价在央视投放广告,深度分销对接代理商和线下商超大面积铺货,企业只需要增加产能,包装稍微有特色,营销反复洗脑,产品就有很大概率成为行业名牌,全国性爆款。

但是,今日不同于往日了。

从资本的角度来说,只要你这个赛道有前景,甚至只要是在PPT上看起来有前景,资本就能把八个月的你催熟成八岁,对企业来说,前期需要烧钱的发展有了保证。

过去一个品牌能卖给全国人民,“国民品牌”层出不穷,但今天大众需求见顶,消费者有意识的追求个性化的满足,在各个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下,消费圈层化越来越明显。

大众消费向品牌、品质化消费过渡;互联网电商C2C、B2C相继快速发展,新的流量、渠道模式对传统的电视媒体、线下商超形成冲击。

就像最近五年以来的短视频直播,例如抖音、小红书、B站这些社交平台的兴起,让社会媒介变得多元化,流量逐渐碎片化,品牌触达消费者的途径更为广泛。

优质供应链越来越集中,但渠道和流量却越来越分散。

“一个集中,两个分散”可以用来概括今天消费品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产业趋势。

而这样不同的产业趋势,势必也会重新塑造新消费品牌的成长路径。

20.png


03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消费品牌的“三板斧”,又会是什么呢?

第一板斧:消费群体分层带来“精确定位”。

在消费新生力军“Z世代”圈层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品牌在诞生之初,就要做好精准定位,知道我的目标用户是谁,我解决他们什么核心问题,给他们承诺的价值主张是什么?

对中小企业来说,打造一个新品牌,一定要先做好定位,才有了新的品类和新的需求点,才能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21.png

第二板斧:从营销中破圈。

想要突围破圈,单纯靠线上流量广告或者是线下广告都力有未逮。

过去的品牌商投入20%左右的营收预算,在电视、互联网这些媒体投放广告,消费者看到广告之后,自己去到附近超市或者线上进行购买。

新消费品牌的销售模式,那是品牌商的产品通过短视频直播内容的自我推荐和展示,以及社交网红长视频的分享,可以高频触达到目标消费者,也就是“种草-拔草模式”。

消费者是基于对KOL的信任,或者是产品触达之下场景吸引,产生了购买行为。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品牌拉面说,他们在微博、小红书、B站通过各大博主推出“吃播”的长视频内容,用吃的体验来引导购买;在抖音平台上,拉面说大量做直播带货,像在6月份,关联拉面说的直播场次达到了557场,有380位主播参与了直播带货。

22.jpg

对新品牌来说,需要看到这些还没被传统企业充分关注的新渠道,同时也是占据今天年轻人大量时间的社交平台,在充分竞争到来之前,尽可能多的挖掘这些渠道红利。

第三板斧:强化品牌力,打造“信仰属性”。

除了这些,品牌力特别重要。

我认为就是品牌建立了用户心智,形成了忠诚度,在产品原有功能属性之外,增加了社交或信仰属性,也就是要懂得建立超越产品功能的精神层面的价值。

就像我们熟悉的茅台,是一个高端白酒,它天然具有社交送礼属性,星巴克咖啡虽然只是一杯咖啡,但是它也具有着社交商务属性,把朋友带到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这些属性就可以直接体现为更高的产品价格。

当然,对消费品牌来说,快消品的信仰不太好建立,这时候“立人设”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比如褚橙,它代表的坚毅不拔的品牌精神。

他们以高品质橙子为卖点,瞄准中高端消费人群,把褚先生的人生故事与橙子融合,打造品牌的人格特征,赋予产品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

所以,褚橙卖的有点贵,但这个人设只要立住了,目标用户就会习惯性的接受这个品牌。

在其他领域,这样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04


当然,很多企业现在都知道:

“微博影响舆论,微信留存私域,抖音创造流行,美团创造口碑,小红书天天种草,快手喊着老铁洗脑,消费者都吃这一套。”

但是,这里面有个最大的空洞,就是新消费品牌“抓红利”的想法太重,忽视了产品力的打磨。

这三板斧真正难的,是关于“研发”、关于“品牌力”、关于“忠诚度”的部分。

绝大多数新品牌,一开始高高拉起,越往后走,招式就容易变形。

光只知道搞钱,却没有把钱再投入,赚来更大回报的本事。

“出道即巅峰,往后都是走下坡,最后成了泡沫”。

这就是一个陷阱:消费者的钱是有限的,并且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他们选的就是那一两个品牌,供给过剩,造就了太多容易被替代的新品牌。

当经济下行,想要抓住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必须先抓住他们的眼睛和嘴,也就是知道他们在哪里,看什么,关注什么,讨论什么,他们需求是什么。

再抓住他们的手和脚,他们会去到哪里,消费场景是什么。

所谓新旧,变得只有形式。

不变的是规律,这个规律是产品和渠道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所打造的护城河。

就像今天把可口可乐配方给你,你能做出第二个可口可乐吗?

不太可能,因为可口可乐核心的是控制成本优势和遍布天下的渠道管理,还有可口可乐本身的品牌号召力。

回首望去,所有经历了若干个周期打磨,穿越了时间的品牌,靠的都不是某一种广告形式,或者所谓的“某一代消费者”。

他们靠的,都是对产品和渠道的打磨,都是把握住了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去提升自己的品牌力,迎合每一代消费者。

也许我们从0到100可以打的很快,但从100到1000,到10000,这就需要慢慢磨练自己的品牌,打好基本功,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做的更长久。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