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一些不正经讨论

职场情商
于子桓
2022-05-06

关于学习,有很多名人名言。

太老的我们就不说了,已经离开人世的我们也不想了,就说些最近经常给我们读书的,比如刘润老师。

刘润老师说:学习养成眼光,眼光养成格局(好像前半句是樊登老师说的,但是都没关系)。

似乎吴伯凡老师还说过:无所事事的学习,比学习无所事事也好不了多少。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其实讨论的是学以致用这方面的东西:在商界里怎样去学习。

如果你完全把学习当成了目标,那么以下的这些文字都和你无关了。就像科学家,其实是把创新知识当成自己的目标,所以他并不关心他的知识将来如何去应用在商业领域里面,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不同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关于这样的一个学习,我们今天打算讲三点一线。

所谓三点就是在学习的时候,第一点叫澄清概念;第二点叫梳理空间结构;第三点叫跟踪时间轨迹。

至于一线,是指我们学习的底线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学习到的任何经验、知识、理论。

现在我们就慢慢来说学习的三点一线。

学习的第一个重点:澄清概念。

工作了20多年,眼看着就要退休的时候才发现,在过去的学习生涯当中最有用的知识是小学语文。

想一想,什么叫品牌,什么叫创新?什么叫元宇宙?

你要想理解他,首先必须有小学语文的基本功,但仅仅有小学语文的基本功显然也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应该一起去阅读一下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这本书。

因为阿里是第一个提出了“新的数字化世界和老的传统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新世界(或者叫一个统一的世界)”的逻辑的公司。所以曾鸣教授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面前,重新定义了很多概念,正如他里面提到的点、线、面、体或者三浪叠加、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等等。

如果你翻开它的书,你就会发现,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重新定义概念,让我们在一个相同的、清晰的概念框架中,重新开始审视世界,建立关于思维的结构。

比如,在阿里虽然也有一个叫做达摩院的地方,但显然它和少林寺的达摩院相去甚远。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在他的生态当中理解这些新概念,从而了解在这些概念底层的那些要素之间,重新发生的相互关系。这样才有可能帮助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二个阶段。

学习的第二个重点:梳理空间结构。

“梳理空间结构”这样一个词儿,听起来很抽象,事实上也不复杂,它其实是希望我们把我们听到的所有的概念,都进行一个层次的划分。

比如说,有人现在跟你介绍“王老吉2008年5月12号为汶川地震捐赠了一个亿”这样一个案例,那么这个时候展开我们的学习时,就要对他进行层次上的划分。

比如说“捐助”这件事情是一个具体的执行,那么这个执行背后代表着他怎样的发展蓝图的选择,而这样一个发展蓝图的选择背后又代表着他需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在宝洁同样有这样一个工具,叫做YYH,也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我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可以达成相同的目标。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自然而然就会去把消费者、销售终端、渠道、广告、品牌等等这些词儿逐渐梳理出一个结构性的框架。这样一个框架在当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三维的整体,它就是你眼前看到的整个生意的简化模型。

当然,有了当前这样一个照片式的简化模型并不足够,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就可以进入学习的第三个重点:跟踪时间维度。

所谓的跟踪时间维度,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要把任何事情看成是一张照片,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一段录像,它有起始、发展、结束,然后再转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比如一个品牌的发展,可能它初创的阶段(从0~1的时候)先开拓了某一个渠道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就有了1到N的阶段。

早年的很多的传统品牌都是从一两个省开始发动,然后逐步迈向全国。再然后,可能他就进入了品类的前几名,然后再进入了残酷的全国性的决战阶段,争夺那个品类的第一名。

如果我们学习别人的案例,比如可口可乐,我们就学习他最后决战阶段呈现出来的能力或者是做法,将让我们产生很多很多的误解。

最典型的说法就是他可能是一个40岁的成功人士,拥有了他能拥有的一切,但是作为学习者的你,可能今年才刚刚5岁,对于你而言,你的生命过程才刚刚展开,所以这个时候你看到的他40岁的状态,对5岁的你而言有长远的成长性的借鉴意义,但并不一定是当前你必须要学习的。

换句话说,你还是要回到你5岁的状态和你身边周围的环境去判断,去把你的资源分配在能够帮助你真正在当前成长的能力上,而不是好高骛远。

事实上在很多战略咨询公司的咨询报告当中,都会看到核心竞争力这样一个词汇,虽然现在提的不是很多了,但从逻辑上来讲,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有可能建立的那种不太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的能力。正如5岁的小男生,虽然他也是雄性,但是对于迫切的想逃离乌克兰的美女们来说,也是完全不值得的依靠的对象,事实上5岁的小朋友也无能为。

事实总是残酷的,真相让人冷静。

所以这就到了学习的最重要的那一条底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任何经验,任何知识、任何理论。

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些比较早期的科学家,比如物理学里面的亚里士多德、心理学里面的佛洛依德……他们总是通过观察事物,迅速提出了一些理论。

比如亚里士多德说力是运动的原因,佛洛伊德有完整的精神分析法。但随着科学实践的进一步的深入,这些理论都被推翻或者改造了。有人告诉我们,力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行为心理学,则更透彻地、更准确地把握到那些可预期的非理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具有普遍性,和这些人的童年经历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卡尔萨根告诉我们,真正科学的思维就是——相信一切的理论都可能是错的,而我也可能是错的,能够纠正错误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

正如发现引力波的那位科学家,一开始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能有问题,所以他致力于去证明在一个双星的周围,如果观测不到引力波的话,就可以推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当然最终他观测到了引力波,他证明了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正确,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如果你觉得别人是错的,没有关系,你最终证明自己是错的,也没有关系,都是巨大的成就,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现在在这样一个很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当中,死抱某一种理论、假设完全没有意义,死守某一条经验规则一样莫名其妙。

跟着你自己的生意,跟着环境的变化努力的去做各种各样的试错的动作,在实践当中重新去发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当中重新调整资源的分配,澄清概念,把握空间结构,跟踪时间轨迹……

然后积小胜成大胜,最终完成学习和实践的完美统一。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