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成长、鼎盛、衰败、陨落......这是世间万物都遵循的规律。
双11也不例外,历经13年,这个一年一度最大的商业活动,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本文通过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试图以小见大,来聊聊今年的双11的变局。
01. 消失的双11战报
作为电商人,朋友圈当然有很多同行。
换作往年,11月11日起床刷朋友圈,一定可以刷到不少的战报,来体现在昨晚0点过后的战绩。
诸如:第1秒突破XXX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仅用XX秒、截至XX点突破XXX销售额、同比去年XXX......
不止是朋友圈的商家,天猫、京东这些平台,也是争抢着发PR爆出自己的双11战绩。
但很明显能感觉到,不论是朋友圈,还是PR媒体,都很难找到能够证明这次双11取得骄人成绩的战报。
虽说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背后说明了什么,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02. 透支的消费热情
预热、第一波预售、第一波爆发、第二波预售、第二波爆发
消费者基本从10月中就开始接受双11的轰炸,再到11月11日,接近1个月时间的洗礼,对双11的兴奋阈值早就提高了
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在昨晚竟然早早睡去,抢什么抢,该买的早就买好了
这要是换作以前,朋友圈各种晒购物车的,不要像上次EDG夺冠刷屏那样热闹
其实,消费者对双11热情的减弱,不止是因为双11本身的战线拉长,还是因为如今商家基本全年无休的直播带货。
特别是在像李佳琦、薇娅这些头部主播的“虹吸效应”下,让消费者每天都可以像双11一样享受大额优惠。
以上种种,大大降低了双11的稀缺感,也大大透支了消费热情。
03. 割据混战的平台
双11的战场,从早期的“猫狗大战”,到后面拼多多的强势介入,站稳电商第三极
再到今年抖音、快手完全是剑指电商三巨头的架势。
在“二选一”政策的取缔后,如今的双11完全是一副格局混战的景象。
天猫、京东这类“古典电商平台”风光不再,面对后院的抖音、快手凶猛的表现,它们只能“卷”起来。
津贴政策的扶持、后台工具的免费开放,这些都成为家常便饭,时间节点上,今年第一波预售从以往的12点提前到8点就开始;
第二波爆发,京东因为怕消费者等不到12点,提前到8点就开始......
再说说抖快。
快手对商家、品牌、服务商、消费端都有助力,包括提供3倍的流量扶持、3倍的商家激励、6倍消费者购物福利以及千万服务商激励。
抖音则推出八项举措,包括直播间贴流贴价、限时佣金减免、保价双11等,帮助商家提高转化,同时吸引用户消费。
10月7日,抖音还发布了《“安心购”服务规范》(修订)公示通知与《“价格保护”服务规范》(新增)公示通知,以此规范商家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在双11前提高消费者在抖音的购物意愿。
04. 以分钟为单位的军备竞赛
这样说今年双11的品牌直播间,真的是毫不夸张!
品牌直播间上一分钟还是排在行业榜单第一,下一分钟就马上被被别的品牌挤下来了。
这背后,是对方以分钟为单位的军备竞赛,包括调整权益力度、付费投放、主播话术等等。
导致的结局就是,商家被迫都“亮出底牌裸泳”
谁也好像没怎么盈利,但每个人都很累。
05. 乏力的新消费品牌
最近几年一向被平台捧着的新消费品牌,在今年双11表现异常乏力。
为什么?
因为资本遇冷的新消费品牌,在面对明码标价的平台流量,没了抓手,没钱烧了。
加上本身又没建立什么品牌壁垒,自然要被淹没在人海。
所以,从这个点来说,今年双11也算起到了一次大浪淘沙的正面作用。
让那些靠烧钱一夜走红的新消费品牌,开始真正踏实地去做品牌。
06. 躺平的中小商家
双11第一波结束后,很多中小商家开始选择躺平。
要么是因为备的货在第一波基本卖完了,要么是在等双11过后的旺季。
是不是听起来很奇怪,双11过后才叫旺季?
是的,对他们来说,面对高昂的流量、获客成本,双11真的是赔本赚吆喝
还不如等双11这波过去后,好好经营短视频和自播间。
抖音、快手的内容电商平台,为中小商家开辟了新的生意模式。
结语
双11,处在变局中。
变局带来的,有坏的,也有好的。
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大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小程序
                            
                                扫码打开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扫码下载市场部网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