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上市龙头,否定“第一学历”,职业教育有没有机会?

营销管理
单仁行
2021-10-19

1

昨天,我们通过教培龙头精锐教育的倒闭,聊了聊关于企业和行业的生存问题,再结合我们前面文章所说的,判断趋势的关键,还要看懂行业本质+长周期思考。

这是每一个企业家实现趋利避害,转危为安的必要技能。

假如经过了长周期的思考,我们就能看到,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力一定是存在的,还是巨大的。

在目前高中阶段分流5:5的情况之下,大部分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到职校,课外补习的需求依然是大量存在的。

但是,教育行业未来无论是运营机构,还是想投资布局,都得去掂量掂量自己口袋里的钱能够撑多久,有没有精细化运营和管理的能力、耐心。

还得去评估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精力,在行业的哪个领域能取得更好的产出?

选择好一个合适的转型切入点进行发力,同样也是一家企业能够不断壮大的关键,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们的思考。

2

我们很多创业者选择行业切入点的时候,都会看重自己在特定的领域具有优势的条件。

比如我有某个领域有技术和经验,可以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说我在某个渠道和供应商上有优势,能够快速宣传,甚至整合更多的外部资源。

这都是特别好的切入点。

因为来自渠道的信息差和一定的技术壁垒,都是短时间内难以去复制和攻破的护城河。

但是,要是这些我都没有该怎么办呢?我是被迫要进入一个新的相关领域怎么办?

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看政策。

我们重复过很多次,谈经济离不开政策导向,任何一个经济政策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摧毁一个行业,需要看到政策的前后眼,也就是它的连续性。

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同样也是如此。

很多人一开始都不能理解,“双减”政策对于学科培训机构的治理方式为什么要这么严格?

为什么要完全的去资本化和去产业化,回归为民生工程?
我们来看前后眼的政策连续性。

首先是在《中国制造2025》开篇中提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四五规划》当中也将制造业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但是,眼下,制造业的用人缺口很大,压根招不到人,年轻人不愿意去,更别提年年扩招的毕业大学生了。

这些应届生往往都喜欢去到薪水待遇更高的互联网行业,越优秀的人才,往往就集中在资本聚集的地方。

很多人的想法是,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意到工厂打工。

我们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当中,就专门针对制造业用工情况做了一个调研。

中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提高,人口的转型正在带动着产业的转型。

制造业正在从单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变为人力资源素质的综合提升优势。

也就从人口密集型产业要进化到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关注的产业。

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刘易斯拐点”。

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微信图片_20211019210639.png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认为,当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力开始过剩,只要第二产业的工业,工资稍微高那么一点点,就可以吸引来自农村的无限劳动力供给。

但是,随着工业的日益扩张,制造业的发展,劳动力供给就会变得短缺,只有提高工资才能继续吸纳劳动力或者更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企业。

未来的制造业,底层的发展逻辑是通过教育程度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获得科研技术的人才储备。

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难题。

第一是属于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在产业价值链最高的品牌端和研发端发力,提升产品毛利率?

当然,政策现在也在向产业升级的目标靠拢。

从给予税收、融资贷款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开始,延长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把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到成立北交所,设立“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名单,再到拒绝联想进入科创板,这都是在做明确的表态。

第二是属于比较底层的教育。

特别是职业教育,既然家长不放心把孩子送到职校去,制造业企业也缺职业技术员工,那发展职校就成为了“多题一解”的答案,将学科教育的需求热情转移到职业教育上。

而职业教育市场,就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来看最新的政策。

3

首先在9月2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第一学历”的概念,严禁用人单位发布关于性别、学历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比如说我的公司因为专业性需求,需要本科毕业的人,这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我公司只要第一学历是985、211大学毕业的人,这就是针对第一学历的歧视性需求了。

很明显,教育部的发声,是在给后来的职业教育造势,给长期都处于鄙视链末端的职业教育拉回一点名声。

到了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微信图片_20211019210648.png

这份《意见》明确到2025年,中国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得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10%的比例,一点都不低,我们从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来看,职业本科教育起码就要招百万人以上。

仔细想一想,这会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而且,文件里解决了两个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

第一,职业本科教育学什么的问题。

在文件里明确提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工程、轻纺制造等一批传统专业,淘汰那些供给过剩、就业率低的专业。

职业教育的未来是直接跟市场需求接轨,紧密对接产业链和企业端,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育。

从职业教育转进到我们企业身上来,未来供给过剩,带来不了太大价值的企业会被淘汰,无法改造和升级的传统企业,命运也一定不会太好。

我们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趋势。

第二,是谁来做职业本科教育的问题。

与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几乎是向市场开放了所有的环节,甚至是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文件里明确说到,要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微信图片_20211019210651.png

毫无疑问,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在于企业,政府只是一个引导和监管的位置。

引导什么呢?

从文件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个是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

这个中国特色学徒制,就是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当然,明确不允许向学生收取实习费用。

这个就跟我们之前讲过的德国模式和斯坦福模式有点相似之处,职业教育,不到职业的生产岗位上去,它怎么教的出来呢?

这个就是从基础的教育上接轨企业生产流程。

第二个就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育”我们讲的还比较多了,包括我们单仁资讯自己现在也启用了双师教育,通过在线化的链接,让知识和方法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递到全国的教学点,在教学点辅导老师的辅助之下,去弥补在线化教学的互动缺失。

我们在启动“双师教育”的过程中也发现,双师虽然说的是两个老师,实际上,它的重点是在研发这么一套在线化的系统,以及线上课程严谨的逻辑结构,它跟面对面线下教学的体验有着一些区别。

比如说线下每个老师可以直接互动,面对面提问解答,老师甚至可以脱开PPT随机应变,针对每个学员的问题,从个例企业的特殊性当中找到行业的普遍性,教学不是一尘不变的。

但是,线上的双师教育想要达到线下体验的程度,要求就更高了,就像我们上网课一样,你如果坐家里吃吃喝喝听了40分钟课,跟在教室和同学们听老师讲40分钟,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场辅导的教学效果如何保证?课后服务的复训如何制定?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我们需要把它当成一项从系统研发到产品设计再到交付再到课后服务和复训的一整套业务流程。

谁能先解决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双师模式所能带来的庞大体量和在线化优势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就是我们需要看到政策背后的机会和实现机会的逻辑正确性

当然了,就像2019年,我们把它叫做电商直播的“元年”一样。

我也相信,今年对职业教育来说,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元年”。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