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和朋友们聚餐,觥筹交错、耳鬓厮磨地……
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感冒了。因为昨晚席中就有一个小姐姐有些感冒……
另一个小哥哥,从统计学上说和我基本一样,年龄、性别、身高、收入……昨晚空调开得大了一些,同样早上起来鼻涕不止。
我俩到了办公室后,立即上网,搜感冒……
最后,我买了一杯热热的柠檬蜜,据说富含VC,能增强免疫力云云。
另一位小哥哥则买了个空调的挡风板,这样空调就不会直接吹到身上了!
这个故事如果早几年发生,结果可能是我俩各自去了家旁边的药店,一个买了999感冒灵+VC泡腾片,另一个则是买了新康泰克+风寒感冒颗粒……
几年前,在药店里和店员交互,现在则在移动互联网上和不明的内容交互。而顾客的个性问题也正从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向更个性的解决方案转变!
此时需注意两个问题:
A.顾客个性化的问题是被记录在何处?
B.给顾客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是如何被引出的?
如果你对这一次个性化的交互经历很满意,在你的心智中会留下什么独特的东西呢?
我们来还原一下消费者的旅程。
顾客碰到一个很个性问题,此时在他的脑袋里有一个标准化问题的解决公式:
标准问题=品类=品牌
感冒了=感冒冲剂=999感冒灵
他可能直接买了999感冒灵!
也可能再去发生一些交互,获得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个性解决方案。
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趋势是:
个性化正在取代标准化,因为交互越来越占有更高的比例,交互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而这些又将得益于你比过去愿意为此支付更多的费用!
想一想,如果某位小姐姐睡觉有些问题,比如常常躺下去一个小时都睡不着!她的解决方案也许是:
A、买个安静的房子
B、换个更舒服的床或枕头
C、买精油搞香薰
D、买私教课,锻炼让人睡!
E、买灵芝孢子粉
F、买安眠药
……
买房子是开个玩笑,但其他方案却是在生活中大概率存在的!
一群做产品品牌起家的营销人看到这些现象后,依然把目标定在如何利用这些个性流量打造产品品类品牌,而这恰恰发生了错位!
在这里,在交互的场景中,更容易进入心智的是导购员以及店的品牌,而非产品品类印象!因为这里有服务,你在为顾客量体裁衣!
想一想亚马逊:
A、便宜(标准品)
B、商品全
C、配送快
顾客的满意度,与店铺或导购的服务密切相关,不仅仅取决于提供的个性化的产品和品牌!
所以,当交互型顾客的比例越来越大时,要关注的是每个流量顾客的个性问题被解决的满意度,绝不是仅仅输出一个公式:问题=品类=品牌
传统的标准产品品类品牌将来可能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导购和店的服务品牌,就像上一篇《三国智慧》文章中说的那样,随着小地主、豪强的普遍化,到了隋朝便有了针对这些新兴人群的科举制度!
交互型顾客将驱动企业的品牌策略变革,未来属于重视顾客个性需求、并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而重构自身能力的企业!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他要做叶酸,觉得斯利安很强不好打。不知道从交互顾客的角度去看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胖的?瘦的?爱运动的?爱宅的?爱吃荤的?爱吃素的?经常用电脑的?经常走户外的?……
找找交互的利益相关方!从“123”到“321”!
从“123”到“321”
“123”思考
(1)展示核心能力。
(2)持续输出消费者认知决策方案。
(3)驱动利益相关方进行整合营销。
“321”思考
(3)从变化中寻找新的利益相关方,根据变化重组利益相关方,构建要素价值链——利益分配方案。
(2)观察各种影响用户的决策场景,区分不同参与度下的存在场决策——存在场决策解决方案。
(1)重新构建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