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活动”到“活动营销”

营销管理
杜心
2011-10-19
经济参考报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活动的大国,大型活动无处不在。但是,在全世界的活动品牌里,却缺乏中国人打造的世界级品牌活动。比方说,奥运会是希腊人创办的,世博会是英国人创办的,达沃斯论坛由瑞士克劳斯?施瓦布于1971年创办,世界小姐大赛由英国埃里克?莫莉于1951年创办,以及美国人创办的全球财富论坛、奥斯卡、格莱美、环球小姐大赛,还有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等,这些顶级的活动品牌中几乎没有中国创造的影子。

    由此可见,各种有影响的体育赛事、国际会议、选美活动、园艺博览会等国际大型活动营销平台几乎都被发达国家所把控。他们制订了标准和游戏规则,而我们由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申办。当他们轻松通过大型活动平台将文化输入异国,将敛集的钱财拿回本国时,而我们却还在为赢得活动的承办权欣喜若狂。这样无疑是给国际活动机构注入了兴奋剂,刺激了更多国际活动来中国圈地、圈钱、圈资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现在是到了该我们出手,将“国产”活动做大做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了。

    广告时代正在向活动营销时代转变。

    从全球各大品牌活动受追捧的迹象来看,活动营销已成为当今营销领域的新贵。由于媒体种类和数量的猛增,以及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过去的媒体有限、资讯稀缺的状况,已悄然转变为资讯泛滥、注意力稀缺的局面。而活动营销是一种到达率最高、投放最精准、与客户接触最直接、传播转化率最高、性价比最好的营销方式。总而言之,活动营销的效果很好,市场很大,前景诱人,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活动应需求而生。企业、政府有越来越多的钱拿来做活动,人们有越来越的钱会在活动中消费。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活动营销目前在我国还缺乏标准,不成体系,不上规模,没有形成可以简单复制和大批量经营的商业模式。只有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才能做强做大产业。而简单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标准化的过程。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量公关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活动策划与执行机构“小而不全”,呈现出“散、乱、差”的产业状态:活动市场很散,活动现场很乱,活动营销效果很差。绝大部分活动机构为了生存和眼前的利益,做完一单就放下这一单,再接着埋头做下一单。于是乎,执行队伍一遍又一遍地低水平重复简单的失误,活动一遍又一遍地留下相似的遗憾与不满。极少有公司潜下心来,做活动产业的系统研究与活动创意的持续研发。这就直接造成了活动市场致命的“两缺”——缺乏活动及活动营销的执行与评估标准;缺乏在全国市场具有号召力的机构品牌。任何行业都一样,在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才会有大发展的机会。毋庸置疑,接下来的几年,中国的活动机构将进入一轮大洗牌、大整合的阶段。

    若将活动营销视作一棵大树,那么活动是根和茎,营销则是花与果了。营销活动是基础、是初级阶段;活动营销是目标、是手段、是活动的价值体现。要进行活动营销,首先得要有上规模、上档次、成熟的营销平台。有影响力的活动就是营销平台。刚创办的活动,就像一颗小树苗,得给它不断施肥、浇水,让它接受阳光、雨露。营销活动就是在给活动施肥、浇水、播洒阳光。只有长成“大树”的活动,才会有营销价值。也就是说,活动只有做出一定规模和品牌来,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活动营销价值的平台。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活动领域,见到的大多是“树苗”,而非“树木”。

    举办活动是非常辛苦的,很多的活动策划人与运营者都说:活动真不是人办的!活动办完之后人都脱了一层皮。但为了当地城市品牌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不得不继续办活动。明知办活动难却还要硬着头皮办下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活动累人却不见效益。对于活动操办者来讲,要跳出这个事倍功半的怪圈就得解决一系列关键的问题:什么是营销活动,什么是活动营销?如何将单纯的营销活动提升到一个高层次的活动营销层面上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得深入了解活动,了解活动营销的基本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正因为办活动很难、很累,我们通过长期积累和总结,经过案例梳理与理论提升,把它变得不难、不累了,这样的研究才有更大的价值,从事这项探索的团队和机构也才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

    营销活动是为活动打工,而活动营销则是借助活动创造价值和财富。

    多年来,中国的绝大部分活动仍然停留在营销活动的层面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营销。营销活动事实上只是为活动打工,而活动营销才是借力活动来推广品牌的好手段、好方法。在我们周围,大量的活动都是停留在初级层次上,活动无品牌知名度,目标客户缺乏对该活动的认知。活动的操持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向客户解读我们的活动是什么,主办单位是谁,会有哪些嘉宾参加,活动规模怎么样。这大量的时间全浪费在向我们的受众、客户解读我们的活动是什么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却得不到彰显。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活动还缺乏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与卓有远见的运作,活动的主办方与承办方都缺乏对活动营销的真正理解,还处于就事论事,办一次活动就为了实现当前诉求的层面上。大量的活动还处在首届、第一届、第二届这样的培育期,能超过五届的活动真是凤毛麟角。更为常见的是,许多活动都是首届之后就销声匿迹,没有了延续,更别说长远的品牌发展了。

    实现活动营销五步走:质疑——观望——试探——尝试——合作。

    如同客户购买一件品牌商品一样,参与者、赞助商、嘉宾对于一个活动的参与、赞助或者决定是否出席,都是对这次活动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可,最后到认购的过程。从认识到认购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是质疑阶段,第二阶段是观望,第三阶段是试探,第四阶段是尝试,第五阶段才是合作。大多数活动都缺乏品牌和影响力,所以客户对此类活动都只停留在质疑和观望的阶段。这样的状态下,对于活动举办方来讲情况就非常糟糕了:第一,吸引赞助商很难,赞助商不会为一个没有影响、没有品牌、没有回报力度的活动提供赞助;第二,吸引参会者也很难,参会者无法信任一个没有名气与影响力的活动,他们的诉求难以在这儿得到满足;第三,邀请重量级的嘉宾也非常难,在众多活动的邀请下,他们是要权衡活动重要性和预估出行价值的。所以说,要办好一个活动,就得影响和争取这三方面的人,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位。

    企业赞助活动不是购买活动本身,而是购买活动的影响力。

    中国大量的活动吸引不到企业赞助,核心原因就在于活动缺乏影响力。一个活动要赢得企业的赞助,核心的一点是主办方应该明白:企业要赞助一个活动,其买的不是活动本身,因为活动的归属权属于主办方,活动本身和企业是没有关系的;企业买的是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力,企业为的是要把自身品牌裹挟在活动的大众关注度中传播出去,以达到广而告之、促进销售的目的。就像企业赞助电视台的一个电视栏目,买电视台广告,实际上不是去购买节目本身,节目本身的版权还是属于电视台的,企业买的是节目收视率所代表的大众注意力或者说“眼球经济”。企业买报纸广告,买的是阅读率。这就叫做营销的二次售卖。活动运营者一定要擅长于把活动的意义、嘉宾的层次和活动话题的吸引力等一切卖点变成媒体影响力,把影响力再售卖给我们的赞助企业,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赢得更多企业的支持和紧密的合作。

    小活动,大传播。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做大受众规模,这样才能将活动卖个好价钱。

    缺乏规模,也是一个活动不能成功持续运作下去的原因。一个活动的现场可能就是三五百人、一千人参与,如果缺乏传播的核心工具,就很难形成影响力。国际上的大活动,赢得这么多的企业赞助,他们就应用到了媒体传播的概念。比如说奥运会,它有转播权,从而吸引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媒体来关注奥运会。像世界杯足球赛也是一样,凡是大型的活动,都更容易吸引全球众多的媒体来购买其转播权,所以这些大型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就非常大。而中国的活动却不是这样,往往对媒体的传播不甚重视,几乎就是在自娱自乐,自己办活动、自己策划,办完以后也只是一些在会场的“自己”人知道活动的相关情况。因而,活动就应该往小活动大传播的方向和层次去努力。参与一个活动的人可能只有三五百人,但如果很会利用媒体的传播力,便能吸引全国甚至全球成千上万、上千万、上亿万的受众来关注活动。因此,在做活动时我们要做好媒体营销,利用媒体营销来扩大影响,打造规模。

    品牌是仓库,是将活动运营者长期的辛劳和智慧付出积蓄在一起,当量变到达质变时,就能产生超值的回报。

    活动缺乏品牌的累积,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现状与问题。不论是从品牌的系统规划、品牌Logo等形象设计上,还是在商标注册上都非常的缺乏。在中国,90%以上的活动都没有进行商标注册。从筹办开始,运营机构就是将活动视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赚钱工具。只是为了能够短期运营获取利益,因此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更无从谈起品牌或品牌的积累。比较一下国外的很多活动,奥斯卡至2011年已经办了83届,仍然红红火火,而我们的“金鹰节”却办得年年亏损,规模越办越小。过去每一届是四天的时间,而且办得热热闹闹,现在一天就收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还在于品牌没有积累到一个可以得到业内与大众认可的程度。奥斯卡已走过83年的历史,而金鹰节却只办了八届。“厚积”才能“薄发”,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品牌还是逆转器,能将我们从茫茫人海中去寻找客户的状态,变为客户主动找上门来。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