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关总署针对跨境渠道申报的保健品发布最新要求。根据7月工作通知:含艾蒿、NMN(β- 烟酰胺单核苷酸)、槲皮素等 12 种特定成分的产品,清关时必须额外提交原产地证书及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这意味着长期依赖 “跨境便利通道” 的保健品,正迎来史上最严成分管控。
某跨境电商供应链负责人透露,新规实施首周,已有 3 批含 NMN 的保健品因缺失原产地标准文件被滞留口岸,涉及货值超 200 万元。而这 12 种成分覆盖了抗衰、关节养护、免疫调节等热门品类,几乎牵动跨境保健品市场的 “半壁江山”。
一、监管加码背后:三大痛点倒逼政策收紧
1. 成分安全隐患凸显
12 种受控成分中,NMN 在我国尚未获批作为食品原料,其安全性仍处研究阶段;艾蒿、具芒小檗根等中药材成分,因滥用可能引发过敏或药性冲突。更严峻的是成分虚标问题:2024 年海关抽检显示,某品牌明星产品实际成分含量比宣传低 20%,部分批次还检出超标微生物。
2. 标准差异引发适配风险
欧美配方与国内人群体质的适配性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近三年 37 例氨糖不良反应案例中,29 例来自海外代购产品 —— 欧美配方基于当地日均 1200mg 钙摄入量设计,而我国居民仅 400mg,直接套用易引发代谢紊乱。
3. 假洋牌黑产猖獗
2025 年央视曝光的 “保税仓造假” 链条显示,部分 “原装进口” 保健品实为国内劣质产品 “出口转内销”,通过伪造物流信息蒙骗消费者。这类产品常滥用争议成分,且无任何合规文件支撑。
行业数据印证监管必要性:2024 年跨境保健品销售额突破 80 亿元,但投诉量同比激增 55%,32% 的投诉指向 “成分不符”。
二、企业破局指南: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布局
1. 成分准入前置审查
优先依据出口国法规设计配方,例如含锯叶棕的产品需提前获取美国 FDA 的食品添加许可证明,含南非醉茄的则需准备印度食品标准局文件。对 NMN 等敏感成分,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出具毒理学检验报告,补充安全性依据。
某头部品牌已建立 “成分白名单库”,提前 3 个月完成 12 种受控成分的原产地标准核验,新规后清关效率反而提升 20%。
2. 构建全链条合规体系
溯源管理:按 “一企一品一档” 要求,留存从原料采购到生产的全流程记录,特别是动物源性成分(如明胶)需标注非疫区证明;
自主排查:委托海关技术中心对在库产品做成分检测,主动上报差异可申请减免处罚;
渠道规范:避免 “香港一日游” 等虚假进口操作,提供海外 180 天以上的真实销售记录佐证合规性。
3. 适配国内标准与需求
针对中外标准差异,可联合国内机构做本土化调整。如某关节保健品品牌将海外配方的 MSM 含量降低 30%,并补充钙元素适配国内人群,同时提交调整后的技术规范文件,清关通过率达 100%。
三、合规是跨境保健品的长期通行证
海关总署的监管升级,本质是倒逼行业从 “野蛮生长” 转向 “品质竞争”。对企业而言,新政不是 “障碍” 而是 “筛选器”—— 那些提前布局成分合规、适配国内需求的品牌,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正如海关约谈提醒所言:“跨境便利不代表标准放宽,海外上市合法性与国内适配性缺一不可。” 当合规成为常态,跨境保健品才能真正实现 “安全进口、精准服务” 的核心价值。
健观官网:www.jianguancn.com
公众号:搜索“健康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