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云端设计协作平台Figma在纽交所上市,收盘时股价暴涨250%,对比SaaS巨头Salesforce2004年上市当天涨幅仅为56%。
就在两年前,Figma面临一场巨大的危机。
当时,Adobe 斥资200亿美金想收购它,交易告吹后,无数人断言:AI会快速颠覆 Figma,它很快就会过时。
然而,两年后,这款非AI原生的工具,非但没被淘汰,反而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下面这组来自招股书的数据很有说服力:每月活跃用户1300万,2/3用户不是设计师,财富500强企业95%都在使用...是不是很有想象空间?
从2012创立年至今,Figma到底做对了什么?
下面我会尝试从商业模式、产品创新、用户增长以及品牌打造等角度深入聊聊Figma。
一. 先变现,用付费识别目标客户
Figma从创始第一天,愿景就是“消除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从哪里开始呢?
起初,创始人Dylan Field 和 Evan Wallace只是想到要解决设计的孤岛问题,让好的设计流动起来。
经过3年时间,他们和设计社区的用户一起构建、测试与迭代,推出了第一个结合了网页便捷性和桌面软件强大功能的设计工具,并免费给设计师使用。
也许,和很多创业公司一样,并没有想清楚以后怎么赚钱,就是闷头先积累用户。
让初创团队开始认真考虑商业化的契机来自Microsoft的试用者。
他们直言不讳:“你们应该要收费,不然我们不敢用”。
从那时起,Figma 才意识到完全免费的产品也许会失去真正有需要的用户。
于是他们调整策略,从追求用户数转向通过收费筛选理想目标客户(ICP)。
2017年,产品正式发布一年后,Figma 收到了第一笔客户付款,初步验证了产品与需求的匹配(P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