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和百果园的前车之鉴:品牌要去去爹味,别总想着教育消费者

品牌
陈壕
1天前

前有爱康国宾CEO 在媒体发布会上教育消费者:别指望几百块钱什么病都查出来;后有百果园 CEO 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要教育消费者去了解高价水果。这些言论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大众对两个品牌那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爹味”姿态充满了不满,批评声此起彼伏。

近年来,品牌高管“爹味”十足地“教育”消费者的行为屡见不鲜,然而,在消费者主权崛起的今天,这种方式非但不能帮助品牌赢得市场,反而难以让消费者亲近,进而会招致反感、批评甚至攻击,让品牌陷入舆论漩涡,最终被消费者抛弃。

笔者认为,一些品牌是时候去去爹味了,别总想着教育消费者,而是要学会更高阶的与消费者共情。



01 爹味太浓:品牌与消费者的“代际鸿沟”

当品牌以“教育者”自居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我懂你不懂”的优越感中。这种优越感体现在营销语言上,就是说教式广告、道德绑架式宣传,甚至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质疑。

比如,某奢侈品品牌曾推出“年轻人不该买假货”的广告,暗指消费者因经济能力不足而选择仿品是道德缺陷;某快消品牌曾以“你不懂健康”为由,强行推广高价低脂产品,却忽视了消费者对口味和性价比的真实需求。某汽车品牌高管曾因“消费者不懂车”的言论被网友群嘲,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品牌形象也大打折扣。

他们没有看到,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消费者早已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小白”。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测评平台、用户社群获取信息,形成判断。品牌若仍以“布道者”自居,试图用单向输出、训诫式语言去“纠正”消费者的认知,只会适得其反。

品牌所秉持的这种“你不理解我,所以我来教你”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品牌中心主义的残留。

当品牌习惯性地站在道德和知识的高地,消费者感受到的不是关怀,而是被贬低、被说教。久而久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筑起高墙,信任瓦解,口碑崩塌,甚至引发“众怒式”的舆论反噬。

首先,它破坏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将对话变成了单方面的说教,让消费者感到被冒犯;其次,它忽视了市场的多样性,试图用一套标准答案去套所有消费者,最终只会让品牌失去个性化和差异化;更严重的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的反击速度和力度远超以往,一次不当言论可能迅速演变为品牌危机。


02 从“我教你听”的“教育”到“我们一起”的“共情”

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必须摒弃“教育者”的傲慢,转向“同行者”的姿态。这要求品牌从“我教你听”的单向输出,转变为“我们一起”的双向互动,通过共情营销建立深度连接。

具体而言,品牌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 精准定位,听懂消费者的“潜台词”

品牌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受众,并深入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而非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评判消费者。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没有教育消费者“应该买更贵的车”,而是精准捕捉到年轻群体对代步工具的实用性和个性化需求,推出低价、小巧、可定制的车型,迅速成为“国民神车”。

听懂消费者,意味着品牌要放下“专家”架子,通过调研、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挖掘消费者未被满足的痛点,而非用说教掩盖对需求的忽视。

  • 用户共创,让消费者成为品牌“合伙人”

现代消费者渴望参与品牌建设,而非被动接受信息。品牌可以通过用户共创、UGC内容征集、产品众测等方式,让消费者成为品牌故事的参与者。比如,小米通过MIUI论坛让用户参与系统开发,不仅提升了产品体验,还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乐高通过LEGO Ideas平台让用户提交设计创意,优秀作品有机会被量产销售,这种模式既激发了用户的创造力,又增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用户共创的核心,是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而非被“教育”该喜欢什么。

  • 透明沟通,用真诚代替说教

品牌与消费者的信任,源于信息的坦诚。品牌应该主动公开产品成分、生产过程、定价逻辑等关键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而非用“你不懂”的逻辑掩盖问题。比如,胖东来超市通过详细标注商品产地、供应商信息,甚至公开利润分配比例,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透明沟通不是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开放的态度,让消费者在了解中自然接受品牌价值观。


03 正确的“教育”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时可能会有人说了,我们品牌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可能的确需要被教给一些东西,例如:科普基础知识、告知产品价值、引导保护自身权益等,难道这时也不能“教育”消费者了吗?

我的看法是:当然可以。品牌并非完全不能“教育” 消费者。在很多行业,由于专业知识的壁垒,消费者往往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时候品牌就有责任向消费者传递准确、有用的信息。

但这种 “教育” 绝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行信息对齐,而非价值灌输,要进行启发引导,而非命令训导。

比如,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普及电池安全知识时,不必说“你们不懂技术”,而是通过可视化动画、真实碰撞测试视频、车主访谈等方式,让用户自己理解技术优势。护肤品牌解释成分功效,可以用“成分党”语言在小红书、B站做科普内容,而不是在广告里说“你肤质差是因为不会选”。

简单概括一下,品牌可以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 用故事代替说教:让信息传递更自然

消费者对硬广告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但他们对好故事却毫无抵抗力。品牌可以通过讲述产品背后的研发故事、用户的使用体验,或者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品牌价值观。

  • 用互动代替灌输:让消费者成为传播者

社交媒体时代,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品牌可以通过挑战赛、UGC内容征集、直播等形式,让消费者在参与中接受信息并因为荣誉感、认同感等因素而自发参与到品牌传播中来,成为一名传播者。

  • 用透明代替隐瞒:建立信任是“教育”被接受的基石

通过主动公开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关键信息(如产品全链路流程、定价构成、品控标准等),消除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猜忌,让消费者感受到尊重与安全感,进而建立对品牌的信任,而信任正是消费者愿意倾听和接受信息的前提,使 “教育” 在无说教的氛围中被自然接纳。


04  结语

品牌“去爹味”的本质,是重建与消费者的平等对话。

在消费者主权崛起的今天,当品牌高管们还在用“教育者”的姿态俯视市场时,他们忽视的不仅是个性化消费的需求,更是数字化时代信息平权的现实。那些仍沉迷于“教育者”角色、以“爹味”姿态自居的品牌,终将在市场的洪流中失去方向。

未来的市场,属于那些懂得与消费者“一起走”的品牌。它们将不再只是产品的提供者,而是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陪伴者、价值追求的同行者。

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说教,只有共鸣;没有距离,只有亲近;没有一时之利,只有长久之益,这才是品牌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应有的生存之道与发展之基。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