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行为特征:如何应对认知过载

营销管理
营销航班
2020-09-26

前言

数字革命潜移默化地从各个方面转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如果算上手机、平板、电视、电梯广告,我们的生活其实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屏幕包围了。

有只青蛙,遇到一只蜈蚣,看它这么多条腿走路很好奇,于是转头一问:“蜈蚣,你走路是先抬哪条腿?”

“嘶……”蜈蚣停下来一想,结果它不会走路了。

这个现象叫认知过载。我们的身体会吸收成千上万的原始感官刺激,在意识深层的某处,我们会把99%的信息判断为不相关,仅1%是自己关注的。那不相关的99%就成了我们的“过载信息”,残酷的吞噬我们的注意力。

数字革命潜移默化地从各个方面转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如果算上手机、平板、电视、电梯广告,我们的生活其实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屏幕包围了。信息过载导致注意力稀缺,这一行为规律会在各种屏幕上被进一步放大。富足变成了一种诅咒,我们不能同时处理更多的事物。

今天这篇,想聊聊在“多屏时代”,会出现的行为特征,以及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想想过去,咱可以把自己形容成海绵,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吸收与的速度与丰满度,可如今……

不在一个量级啊!所以我今天尝试着写一篇小短文~

01“多屏时代”的行为特征

明显的,我们会发现下面的现象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眼前面对的是物理意义上的“屏幕”,但是距离心智中的“屏幕”可能有着不小的距离:

1、信息传播更加视觉化,能引导我们理性思考的文字越来越少,我们更加容易凭借第一印象,或者叫一时冲动来决策。人们在屏幕前思考得更快,因此更依赖直觉式的应答和第一印象,即便这些应答和印象可能是有误导性、不正确的。

2、人们开始追求速度,而不在意深度,我们在屏幕上阅读的效果比在纸上阅读差得多。我们离真正知识的距离,就像看着就在附近的山头,望山而跑死马。

3、55%的人阅读一篇网络文章的时间不会超过15秒,但是有可能会沉浸在多个15秒的碎片世界。这可不是多好的事情,和其他的现象互相影响之下,首先会有不少人不愿意花注意力去读具有深度的文章,肤浅的,情绪的,挑逗的等等简单的文字才能成为他们的目标。这样也会影响这部分人的思考模式,因为没有深度,所以非常局限,知道一点似是而非的,张口就来:多读书。实际读书少的反而是他自己。

4、拥有更多信息,但总是对重要的细节视而不见;能够快速行动,但总是鲁莽行事。比如一门心思想着PPT,结果没注意水杯快满了;也许你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手机上,在该停车的地方没有停下来,甚至坐上了相反方向的公交。

5、我们以为我们会记住很多,其实仅能注意到大约4条信息,其余的都是噪音和无用的像素。心理学家纳尔逊·考恩(Nelson Cowan)在他的论文中指出,事实上只有4±1,每当位数(字母、单词、数字、颜色等)超过那个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错过重要信息了。

6、信息与我们能够实际处理的信息的不匹配这一现象正在持续恶化。当过多的信息造成注意力稀缺,就会仅能注意到眼前的东西。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上时,就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引人注目的。

7、可用的注意力过少,以致无法选择真正想要的,而勉强接受了能看到的。

8、更冲动的消费,缺乏对比的信息渠道,给大数据杀熟的机会。

9、被数据记录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被网页的色彩,符号、布局等暗示了,做出了有利于设计者的决策。

所以会有一些理智的人,保持深度的学习,和持续的练习,训练自己更多的理性思考,从而警惕避免陷入被牵着跑的局面。

02 做些什么让自己更轻松

方式一:简化信息的呈现形式,并限制选项数量。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两种技能,第一是信息提炼,第二是舍弃一些信息。

信息提炼的方式,包含四个动作:

  • 提取关键信息

  • 信息归类

  • 信息抽象(浓缩)

  • 信息图像化

借助图片讲故事,当然是简单的图片,尤其是具有形象联想的图片,记忆会特别深刻,这也是不少人喜欢模型的原因,精简又蕴含丰富。如漏斗模型,名如其型,只要提起它,脑海中就自然会呈现出一个倒三角,分了好几层,每一层都会有流失,直到最尖的部分,就是我们保留的精华。

方式二:保持适当的信息提示,避免频繁,或者无效的提醒

提醒过多会让我们对信息失去兴趣,最终无视所有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可能有用。过少会让我们错过有效重要信息和行动,但是过多也会让我们反应过度,会使本来糟糕的情况更糟。

打个比方,散户购买基金,假如我们频繁的关注来自市场的行情波动提醒,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出现短期损失厌恶的特征,即人们在频繁决策时会表现出短视,频繁地评估短期收益,并因损失厌恶而减少风险投资的现象。

做为散户的我们会觉得市场很不好,天天看跌,买啥啥绿,这只臭鸡何时割了,纠结什么时候补仓,什么时候下车;假如把频率拉低,从每天变成一个月关注一次,看跌的可能性则会减少10%,若一个月周变成一年关注一次,甚至10年看一次,大约只有15%的时间会有坏消息。所以有些资深的人士,建议买基金的人,买好以后就忘记它,等个几年想起来再去看看,十之八九是涨的。

除了在理财中的表现,在工作中对自己,或对别人一样有影响。比如我们工作需要加入了不少群,尤其是客服行业,又不能屏蔽或静音,群多了,消息就多了,叮叮叮的,会让人烦躁异常,搞不好就情绪没控制好,发作在无辜人身上。所以控制信息量的提示,处理完一批,再处理第二批,把较大的量分成小批量,定时完成。

方式三:收到的信息提示或反馈中,建议附带明确的行动指南

前面说到我们要减少无效的反馈,那什么叫无效的反馈呢?用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来说:不要提出问题,而是要给出解决方案。

这种反馈不论是给别人,还是给自己,都适用。就拿航班的每次讨论,作业点评来说,我们都强调,除了要反馈作品的水平,也同样要指出优秀和不足,并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这个意见能够给对方明确的启发和指导。

同样的,我们要求别人提供反馈的时候,也需要对方提供边界明确的行动指南,如果对方给到的答复类似:你说呢,你觉得呢。基本就属于无效信息,会耗费本来就少的注意力资源和时间资源。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方没理解我们的意思,需要我们提出好问题;第二种可能是对方可能因为忙碌等原因,没有把注意力放过来,这时候也需要我们提供明确的好问题,引导对方关注。

方式四:平衡正负反馈

简单的说,就是多给自己正面的,肯定的鼓励,以及真实不掺水分的指出问题;这两点听上去有点矛盾,实际相辅相成。指出问题,是有益的负面反馈,对事不对人。而正面的肯定,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现象做出的肯定,但是它带有很强的情绪上的喜悦,所以偏向对人不对事。

只有正面反馈,就会信息失真,遇到关键决策,可能是致命的错误。如果只有负面反馈,假如一个减肥的博主,总是告诉人们要多走路、要少吃、捏捏肥肉没脸做人,那么能坚持下来的人几乎很少,说不定反手就是一个举报……

方式五:坚持阅读有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人们在信息处理稍微有难度的情况下反而会记得更多——认知困难是一件好事。

阅读器的变革,让我们现在读书变得轻松起来,同样的,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后,也很难聚焦在某一篇有难度的,又有点篇幅的内容中。所以现在知识很容易获取,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收获启发,但是更加精华的内容,并不能通过短篇文章得到完整的释放。更多真正要学到东西,还是要找到更有深度和难度的学习阵营。

03 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利用的

认知负载带来的麻烦事还挺多的,除了咱自身受影响,别人也受影响,那有没有可以反过来利用的地方呢?

自然是有的,非常多,就列举几点吧,不然就超出小短文的范围啦~

1、我们每天看着很多屏幕,不管是手机屏,还是电脑屏,甚至是户外广告,既然是屏幕,观看人又注意力有限,那么他们会首先注意哪里呢?

美国有两位学者,收集了4W名参与者,400多个网站,240万份测评,得到一个很近似的惯性行为。

假如我们的屏幕上有4个可选项目,那么受试者有一半的时间会盯着左上角。而当我们把屏幕上可选项增加到9个,受试者的目光99%会落在中心点附近,有60%的可能更愿意选择正中间的那个;16个以上的项目,则97%的目光会落在中间四个格子范围内。

这个实验结果验证了一个名词:中区偏见。即位于屏幕正中间的位置,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中区偏见根植于知觉习惯。

妥妥的C位啊!重要的信息往这放就对了。一个眼神晃过去,就那几秒的东西,C位决定了他是否愿意进一步关注

2、当消费者本身对品牌没有极其强烈的特殊偏好时,我可以如何影响他?

假如,我们在不同屏幕上摆放相同的几样东西,在屏幕A中我们选择性地调节某几个显示的亮度,比如调亮某一项或是调暗其他项,底部衬朵花也行。屏幕B中,我们改变部分选项的显示时长,时长每70~500毫秒波动。

两种情况都能让人注意到不同的地方,当消费者对品牌没有极其强烈的特殊偏好时,这种方式就能让对方做出选择。

3、水平方向的信息显示时更为突出,因为我们更有可能注意到这些信息

这叫视觉运动偏见,喜欢从一边到另一边的横向运动。通常情况信息呈现的结构会对获取信息的策略产生极大的影响,设计信息的排列方式时,把更加重要的细节放在视线最可能经过的地方,远离边缘区域,进行横向呈现,这样就增加了这些细节被注意到的可能性。

4、信息过剩会造成屏幕盲点。将最好的选项分成不同的组提供,而不是一次性提供所有选项

比如我们列举卖点的时候,喜欢尽可能的齐全,深怕委屈了产品宝贝。不过太多的信息,反而让消费者无从选择,所以越来越发现,像PPT那样,提炼重点,信息归类,用不同字体,字号呈现信息的层次感,这样的效果反而更有效。这点还体现在SKU特别复杂又相似的产品上,消费者对型号有不熟,让消费者选择,等于是拒绝别人的光顾,分好类,推荐,或许粉丝粘性也来了。

在书目录、知识付费课程中也挺常见的,比如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会分章节,多个章节会归属一个主题,这样拆分+归类的模式,让学员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进度,也能快速锁定最感兴趣的内容,相当于给他做出了选择分类。他只需要先关注大类,再进一步关注小类就行。

包括现在阅读的文章也会分类,第一部分主要写什么,第二部分主要写什么,是吧~

04 总结

就写到这吧~

稍微总结一两个重点,我们人体的生理限制,在数字时代,经过量的加成与时间的压缩,边界越来越明显。大脑频繁的发出要快乐,要轻松,不要苦的呐喊,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的事情,因此我们会偏好简单好读的内容,要结构分明,要设计感强,有视觉冲击,有强烈情绪波动。

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保持深度的,有难度的学习,虽然难,但你不是一个人呀,网络这么大,有人在陪你的。

本文作者扎西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