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雅诗兰黛的林清轩,深知故事营销的力量

案例资讯
营销航班
2020-09-24

前言

今年的疫情之下,林清轩的求变之路,实现了销售回暖,一度成为了行业教科书式的营销案例。而我看到了其中故事的力量。

听过“林清轩”吗?一个国货护肤品牌,18年双十一,仅预售期就超过了雅诗兰黛。我是13年听到这个品牌的,当时我还是个小职员,第一反应就是“特巨”(上海话很贵的意思)。

不过如今看来,当时的价格还算是便宜了,它的明星产品对标雅诗兰黛小棕瓶,整体的客单价从百元上升到千元,明星、网红、素人都自发的安利,他们还成功的逆袭了今年疫情的“至暗时刻”。

一个品牌成功或不成功,必然是有很多因素,我今天想顺着品牌价值这条线,从故事化营销的角度,来讲“林清轩“是怎么运用好了它的故事,让自己的品牌变得更有价值。

我分三个部分来讲述:

第一部分:林清轩是如何说故事的

第二部分:归纳故事营销的8个阶段和技巧

第三部分:我们可以怎么讲故事

01 林清轩是如何说故事的

“林清轩”做成故事的宣传品有两类,一类是由它的创始人来说的,以打造品牌资产为目的。让大家知道这个品牌的根基,使命以及企业文化,最终汇聚成一个信息:我,林清轩,有情怀有使命。

另一类是它的明星产品,用一朵山茶花以拟人的手法来说的,究其本质,还是以卖货、说卖点为目的,让大家知道它的产地,研发,功效和资质,最终汇聚成一个信息:我,林清轩,贵的有道理。

由创始人讲的故事,对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是非常大的,在构建品牌资产一环中,有很好的传播作用,毕竟品牌的基因,企业的基因,均来自创始人。创始人孙春来,他曾说:我骨子里头是用林清轩实现我的个人使命而已。

在他讲述的故事里,最初他是一个国外化妆品品牌的代理商。听着挺平淡无奇的,但是不寻常的在后面,这一年是非典。

那时候的电商远没有现在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还在十年后。品牌方直接放弃了中国市场,孙来春深受震撼,“创业不是开玩笑,说死就死了”。

面对这样的境况,孙来春做了第一个选择,下定决心做一个国货化妆品品牌。他找到了他的使命:让外国人都排队买的中国品牌。此后的十几年,他专注线下渠道的开发,定位中高端,抓好全产业链和研发,线下拥有400多家直营店,很快就破亿的业绩。

不过,这个好现象被打破了,在2016年,他们很多客户喜欢山茶花油,公司采取了新的策略,不想成为外国高端护肤品的山寨品,于是极致聚焦,加大研发,获得了50多个专利。不过公司内部产生了分歧,成本上去了,价格更贵了,顾客不接受,员工不接受,高管不接受。甚至有人高调离职,放话说:林清轩肯定会破产。

此时的林清轩,境况确实不佳,从2016年到2018年,利润一年比一年低,2018年一年就亏损了2000多万。孙春来问自己:这个梦想,要还是不要?

不过,曙光也有的,在抉择的过程,他洞察到了一个现象,虽然利润在降低,但是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在提高。和天猫双十一合作了新零售一炮打红,预售期销量超过雅诗兰黛,1天增粉90W,线下百货纷纷递出橄榄枝。

到此,似乎苦尽甘来了,消费者已经认可了高单价,2020似乎可以更美好。但是没想到,2020突如其来的疫情,业绩暴跌了90%。

“每天睁眼就是100万的支出,一个月亏损3000万。”这是他的至暗时刻,1月31日深夜,孙来春发出《至暗时刻的一封信》,是最早在媒体发求救信的企业之一。是选择放弃员工,保有现在的现金做个富翁,还是选择继续,保护好企业和员工?他选择了后者。

又是一次转折,又是一次抉择,他求助信得到了来自员工的拥护。得到了他的战友们的共同意志。

微信图片_20200924214354.jpg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他们展开一系列的自救行动。拥抱新零售,做为创始人带头参加直播带货,从干巴巴的不知所措,到流利的描述品牌的愿景,产品的背景,首播当天就做到了6万多人在线,卖了近40万山茶花油。他和他的柜姐们一起,做了5万多场直播,覆盖1.2亿人观看,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他们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故事的最后,他告诉我们,他的使命没有变过,但是比过去更清晰更广义了。他的使命得到了升华。他不再是为自己的个人使命努力,而是为所有林清轩人的使命努力。

至此,故事就说完了,看到这里,是否有什么体会或者启发呢?是否对这个品牌有了好感呢?


02 归纳故事营销的8个阶段和技巧

借由林清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串的行动线,似乎有着某种规则。上一篇《当广告被屏蔽,我还能怎么办?》提到了故事的定义,故事指的是一系列由冲突驱动的动态递进的事件,在人物的生活中引发了意义重大的改变。一个好的故事化品牌营销,一定要带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和营销技巧。它有个基础公式:“冲突颠覆生活”。三个要领:移情认同,负能量引导,不满足感。

一个完整版的商业故事创作,会有哪些步骤呢?它有八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确定三个目标

基本原则:意味深长的情绪感染

作为故事的开始,总会有个把人代入情绪的场景设置,可能是拍摄手法,可能是背景布局,可能是音乐,可能是人物

在这个阶段,要识别出三个目标对象来,分别是:

  • 目标受众群体

  • 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

  • 要采取的行动路线

第二个阶段:选择主题

基本原则:平衡

这时故事的主题要包含三个主要元素:社会背景、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价值。故事开始时,主角的人生围绕核心价值锚定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在这个阶段,要找出最能够戏剧化呈现解决方案的核心价值,选择主角,并构建背景和场景。设定越具体越特别,故事的适用性就越广。

比如以企业或产品为对象的选角策略,就有三种:

1、为一个庞大企业精炼出一个人格,在创意上出奇制胜。

2、把产品作为主角,给它配上拟人化的声音、个性或人格。

3、把客户塑造成了主角。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政府等非营利性机构也适用这一规律。

第三个阶段:激励事件

基本原则:失衡

激励事件是一个意料之外的事件,它打破核心人物生活的平衡,从而为整个故事拉开帷幕。核心价值的中立状态急剧向正面或负面扭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转”。

我们被太多的“故事"喂养的非常挑剔了,一眼望到头的故事情节,我们也是不爱看的,所以人们期待在熟悉的进度中突然来个反转,回想听鬼故事的过程,是不是当故意制造氛围的时候,注意力会很集中呢?因为我们知道马上事情就会有变化,我们迫切的想知道:然后呢?

对商业故事来说,具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激励事件的特性和它所造成的失衡取决于主角的天性。如果你的主角代表一个企业,那么相对应的激励事件可以是并购、收购或者诉讼;如果主角是一款产品,那么初始事件可以是创新,也可以是淘汰。如果主角是消费者,那么你可以在人类可能会面临的一切事件中做出选择

就像罗永浩,他过去的故事里会带着“锤子”,最近的故事里,是关于6个亿的债务;他本人代表一个企业,一个品牌。往往创始人就会承担起这个的一个角色。

第四个阶段:欲望对象

基本原则: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核心人物察觉到生活的平衡被激励事件打破,自己已经置身于危险境地的时候,他自然想要找回生活重心的平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产生了欲望对象,这也是所有故事的必要构成部分

讲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把自己的知识和想象结合起来,若是做商业故事,还得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品牌、企业、产品或消费者究竟想要什么?" 

说到底,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起点:

这个欲望对象和故事的核心价值有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的核心价值和公司的核心价值有什么关系?

第五个阶段:采取第一个行动

基本原则:策略选择

欲望需要付诸行动。为了找回生活平衡,核心人物必须采取行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第一个事件的高潮。

第六阶段:第一个反馈

基本原则:悖反期望

似乎上天不喜欢太一帆风顺的孩子,总会给点考验下来。所以下一个阶段,会发现被打脸,现实突然击碎了核心人物的期望。这时候,主人公会意识到,想要的东西可没那么容易得到。转折点也会出现在这个阶段。

第七阶段:危机下的抉择

基本原则:洞察

主人公从第一个反馈中得到教训,带着洞察力重整旗鼓,选择采取第二个行动。他注视着主观期望和客观结果之间的裂痕,突然间顿悟,瞥见了世界的真实面貌,以看阻挠他的力量是什么。

这个阶段就要当机立断做出决策,准备进入第二个事件高潮。第二个行动比第一个行动更加困难,并且风险更大,但是此刻势在必得。

第八阶段:高潮反馈

基本原则:闭幕

第二个行动引发满足期望的高潮反馈,让主角的生活重归平衡,结束了整个故事。

03 我们可以怎么讲故事

可能觉得,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容易说,貌似谁都能说啊,有什么难的。话虽如此,但是能说好的不多,说的让人信任的也不多,道理都摆在这,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一方面言行一致也是有难度的,毕竟群众眼睛都是雪亮的,真还是假,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看市场反应就知道。

更重要的是,以林清轩来说,他们与分众传媒合作,广告投入不会少,我们未必这么多钱或机会去投放广告。甚至有的老板压根就没想过做品牌,在他们意识中,品牌=卖货,拿没这么多钱做广告,这故事要怎么说?

而且广告费多贵啊,投入不等于有产出,这个故事怎么说?

故事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过去喜欢的列举卖点,属于叙事方式,也算是故事的一种,但是干巴巴的,大多数时候调动的是理性思维;为了更多的调动非理性,就会采用降价,刺激点,标题党之类的方式来吸引,并不是说这些手段一点用也没有了,在极为短暂和瞬间的时候,他们依然是很好用的。

那什么场合适合讲故事呢?一看投放形式,二看投放目标。

常用形式无非就几种:文字型,图片型,视频型,语音型。投放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渠道去做。故事型很适合在休闲状态下,无意识状态下去运作。

来,跟我唱:有点时间,有点空闲,捧着手机,没事看看。

这样哪怕是长一点的内容,也有机会看完。

而投放目标,我认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或者以卖货形式实现的品牌根植会更合适。品牌是无形资产,如果消费者每次都记不住你的品牌,就意味着他会有无数的选择,就像老板觉得,求职的人有的是,你不做也有别人做一样的心态。所以我认为,讲故事非常适合在消费者心里植入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时候用。

认可了品牌,就会认可产品,乃至更多产品,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这叫晕轮效应。

故事的进度是可以自己拿捏的,比如归纳出来的8个阶段来说,可只选择一次转折,情节做的紧凑,也可以多次转折和行动,像林清轩的故事里,遇到了三次比较大的转折,打破了上一次的平衡,一次比一次难。

所以次数不在多或少,而是可以通过转折,看到被打破的平衡,被击碎的信仰;由此才能激发采取行动,这样才有机会选择你的产品,来解决他的问题。如果这个主人公身上有着让人有代入感的效果,那就很可能刷屏了。

举个最最简单的例子,要数美妆护肤和服装这种,故事效果快而且直接。护肤前,皮肤各种毛病,这很有代入感,因为相当多人会有同样的困扰,这就是第一个转折,抹上某某产品,标注几天后,皮肤改善了很多。服装也同样的,比如素人改造,改造前是买家秀,改造后是卖家秀,超模秀。

只不过我们总会用“营造反差感”来形容这种手法,实际这是最简单的故事模型:过去的平衡,遇到事情打破平衡,想办法改变,遇到方案,执行,出结果,新的平衡形成。其中“遇到事情打破平衡”就是消费者的痛点,所以在心智中他们装有“雷达”去搜寻方案,“方案”指的就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品牌,我们的功效和承诺等等。

04 总结

从顾客的角度来说,他们期待有个“盖世英雄驾着七彩祥云”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我认为,产品的作用更像是一次大圣对战妖魔的效果,而品牌的作用则是凝聚了大圣一路西行,让世间没有妖魔的长久承诺和信念,相对于美轮美奂的logo,VI,高大上的传播,品牌自身蕴含的生命力,根植在消费者内心的那股生机更加重要,哪怕条件跟不上,做品牌的意识得有。

故事化,并不等于把故事说的很长,在注意力平均15秒的时代里,注定没有多少商业故事,可以像电视、电影那样长时间吸引人专注。这也是有些品牌会故意做一些开放性的故事结局,来引发消费者追剧一样的思考:然后呢。比如当年的益达口香糖,就是一个系列,带有连续剧的感觉,由此我们记住了“你的益达”和一口白牙。

所以对于故事本身,掌握的要点,依然是朴素的那个道理:

打破平衡→做出行动→追回平衡,或者新的平衡

本文作者扎西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