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方面是显而易见的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是持之以恒的进取、创新精神,再加上在不同业务领域能够进行可持续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小米公司当下业绩远非终点,而是新一轮跃迁的开始。
陈帆/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出品
1
逆势增长的小米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竞争的历史性拐点时期,大量企业都停止了之前保持多年高增长的态势,开始出现业绩的滞涨甚至衰退。随着增长红利的消失,这些企业也都纷纷深陷价格战的内卷竞争,这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表现,从而滑向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
在各类企业中,尤其是收入、利润基数已经具有较大规模的大公司,增长更是艰难。不过,近日最新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的小米公司,让我们感到颇为惊喜。财报数据显示,小米今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季度突破千亿人民币;经调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大增80.9%,创下历史新高。
小米的上述业绩增速,在当下数千亿级的大型科技公司中颇为罕见。最近头部的新能源汽车、家电公司,不少业绩都出现了增速下滑甚至负增长,市场洗牌效应明显,手机行业尽管头部公司除了苹果小米外基本未上市,但也面临全行业出货量承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25年前三季度的整体收入高达3404亿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总利润为328亿元,更是超过去年全年。从此可以看出,小米公司的收入增长并非以简单的低价竞争、牺牲利润为代价取得的,而是实现了规模与利润并重的高质量增长,这颇为难得。
那么,小米公司是如何实现不依靠低价竞争,同时又能够在存量竞争时代逆势增长的呢?以及未来其是否还能够保持这种高增长态势呢?这都是行业与投资者较为关注的话题。
2
均衡业务组合与高端化突破
要想系统了解小米逆势增长的底层逻辑,就需要我们对它的详细业务进行拆解。目前,小米的业务主要分为智能手机、IoT、互联网与智能电动汽车四个核心组成部分。
财报显示,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营收为460亿元,保持稳健,出货量连续9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且连续21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276亿元,同比增长5.6%;互联网服务收入为94亿元,同比增长10.8%;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9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超199%。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三季度交付超10万台,单季度收入为283亿元,带动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达7亿元。
通过上面各个业务的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小米有着大多数企业没有的均衡业务组合,这使得其不会受制于单个业务的市场瓶颈。同时,小米这些核心业务全部保持非常良性的财务状况,也证明小米的增长并非只是单纯依靠多元化业务堆砌带来的,而是每个业务都有着很好的经营质量。
其中,在评价一个业务的经营质量时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即该业务在高端市场的表现。这是因为高端市场势必意味着更好的技术与更好的产品,而技术、产品背后是企业系统性能力的体现。并且长远来看,高端产品也能带来更好的利润。
透视小米各个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出色业绩表现,其正是源于各自在高端市场的战略性突破。
首先,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4000元-6000元高端价位段销量市占率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增长至18.9%。在此背后,小米新发布的高端旗舰小米17系列贡献突出,其开售首月销量便较上代增长约30%,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两款高端机型销量占比仍超过80%,这带动小米手机与用户心智中的高端形象持续巩固。双11期间,小米17 Pro Max更是包揽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国产手机6000+价位段销量、销额双料冠军,成为这次双11期间唯一能够正面硬刚iPhone的国产旗舰手机。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2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端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普遍难以攻克的一个难点。而小米SU7与YU7两款车型的起售价均超过20万人民币,根据汽车之家数据,截至今年10月份,小米SU7位列2025年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第一,小米YU7连续3个月位列中大型SUV销量第一,其中10月登顶国内全品类SUV销量第一。即使保守预测,未来小米单季交付10万辆车也将成为基础水平。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小米汽车预计将于本周提前完成全年35万台的年度交付目标。
在智能家电领域,小米的高端化也在快速突破。其中,在产品端,小米公司于今年9月份发布了米家冰箱Pro微冰鲜双系统法式平嵌560L、米家三区洗衣机Pro两款高端新品,大大强化了智能家电领域的高端产品矩阵;产能端,在武汉正式竣工投产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成功实现了“设计-研发-生产-验证”的全流程打通,峰值年产能规划高达700万台空调,明年将开启空调产品大规模量产,全面支撑小米高端家电的制造与交付。产品与产能的双提升,将有利于小米智能家电产品在ASP与毛利率上的进一步提升。
对于一家以科技产品为主的公司来说,产品高端化离不开技术的差异化。小米公司在高端化上的突破,便是得益于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而带来的技术复利效应。5年前,小米明确了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转型战略,并且匹配制定了5年1000亿元的技术研发投入计划。最新三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小米在该季度的研发投入为91亿元,同比增长52.1%,创历史新高。今年前三季度累计研发投入达235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2025年全年有望超过300亿元。
在底层技术上的投入,让小米得以在AI大模型、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操作系统、三电技术与自动驾驶等各个关键领域不断突破,从而为“人车家”全生态产品的高端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就在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小米于9月推出了「Xiaomi MiMo-Audio」语音开源大模型,形成了语言、多模态及语音全系列的模型矩阵,将会反哺小米的全生态产品。
技术差异化除了带来产品的高端化,同时也为小米的全球化带来了显著赋能。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海外市场实现了超过公司整体的更快增幅。其中,除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硬件产品在全球各个主要市场的出货量及市占率稳步提升,互联网服务在海外市场的收入也高达33亿元,同比增长19.1%,在公司整体互联网收入中占比达34.9%,创历史新高。另外,据悉小米也已经开启了智能电动汽车海外业务的调研工作,一旦启动汽车业务的出海布局,小米有望在海外市场再造一个与当下市场同量级的新小米。
3
显而易见的增长点与冰山之下的底层文化、能力
在小米公司财报发布前,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头部机构纷纷发布研报,对小米的长期投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例如,高盛认为,“从长远来看,小米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因规模和深度参与电动汽车供应链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将提升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摩根士丹利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电动汽车+AIoT”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小米的AIoT业务具有强劲的长期增长潜力.......
大量投资机构之所以在小米长期投资价值上如此共识,是源于其显而易见的多个增长点。其中,最为明朗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小米作为行业新进入者,目前只有两款车型在售,但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势能与成熟的产品开发流程,其至少还有十倍级的增长空间;小米智能家电与新零售模式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刚刚开始,接下来将会保持长期增长;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完成“人车家”生态布局的企业,小米各个品类产品之间的生态协同体验越来越突出,这将是存量时代产品同质化竞争大背景下少有的一条差异化突围路径。
除了上述大多数投资者都能显而易见的业务增长点,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小米这家企业冰山之下的底层文化与能力。小米所布局的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与智能电动汽车每一项业务都极其复杂,大多数企业都会因为战略惰性而不敢轻易进行布局,但小米是当下中国商业界最具进取、创新精神的科技企业,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小米对技术前沿始终保持敏锐嗅觉,不断精进,最终构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人-车-家”生态与“硬核科技公司”的底蕴。
战略格局固然重要,但战略落地的能力更为关键。小米能够同时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多个不同品类业务都能做到行业领先,这充分证明其不只是有进取精神,同时也具备了在不同阶段,不同智能硬件领域都能持续打造出爆品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这种核心竞争力即“将用户需求与前沿技术很好融合,打造具有领先软硬件一体化体验产品,并成功推向市场”的系统性能力。全球著名管理大师加里哈默曾在著作《竞争大未来》一书中定义,只有类似这种多元素组合,能够在不同业务领域进行可持续复制的复杂性能力才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是显而易见的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是持之以恒的进取、创新精神,再加上能够在不同业务领域进行不断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小米公司当下的成绩远非终点,而只是新一轮跃迁的开始。下一个十年,小米势必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小程序
扫码打开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扫码下载市场部网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