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标签的拼多多,凭什么净利润率能做到35%?

案例资讯
策略人藏锋
2024-05-24

资本和用户都是在用钱投票,而非用嘴。

拼多多的业绩,只能用”凶悍“来形容

5月22日,拼多多发布Q1财报,市值飙升至2134亿美元。营收868亿,同比增长131%,净利润306亿,同比增长202%,净利润率更是达到了空前的35%。

我们对比同期拼多多和阿里、京东的数据

微信图片_20240524091432.png

拼多多“两级通吃”,阿里“双重压力”

拼多多占了消费降级和升级的双重红利,多数人的消费降级和更大多数人的消费升级。

最近一二线城市弥漫着浓厚的消费降级情绪,大家的体感都很强。

而在十八线乡镇农村却在默默消费升级,他们只买不说。说实话,对于为这个国家付出太多的他们,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毕竟他们本来可以在时代的列车下得到更多。

有种消费升级,不是因为经济环境好,而是底子实在太薄了,这没什么值得说道的。

每一个圈层都有自己的主次矛盾,对于广大农村而言,品牌不重要,质量不是很重要,价格才是更直接更靠谱去衡量一个产品的方式。

每个群体对于价值的体感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够了”远比“过于太好了”更实在。

于阿里而言,则是两边不讨好。对于消费降级的人,没有降到他们满意的点,而对于消费升级的人,则又超出了他们的预算。

阿里2024财年第四季度(即自然季度的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32.7亿元,同比下降了86%。

拼多多的成长,离不开阿里和腾讯的“投喂”

在商家端,拼多多接住了阿里对于中小商家的抛弃。

在用户端,得益于战略合作伙伴腾讯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它的快速入局打好了坚实的原点人群基础。

拼多多的净利润,来自哪里?

Q1的868亿营收中,交易服务收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台收取商家的佣金)就为444亿元,占比过半达到了51.1%,比2023年同期的103.926亿增长了327%。

不少商家对于“仅退款”苦不堪言,但为何还是有那么多商家前赴后继?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拼多多或许有点过分,但于当下而言,拼多多仍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平台作为“端水大师”(用户和商家),既不能做得太过分,彻底寒了商家的心,也不能把价格卖得太贵,伤了用户的心。

你得给商家创造赚钱的机会,你只能卷供应链,就看供应链的韧性有多强了。当平台攒局做生态时,这杆秤就是一门生意。

商家都很聪明,他们用脚投票,当某个小生态没有他们立足之地时,出走也将义无反顾。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消费端是稀缺资源,生产端可以伴随技术的迭代,变成非稀缺资源。这也许就是平台战略需要去思考的变与不变吧。

农村有更大的舞台,假货也不是拼多多的真问题

拼多多是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根据农产品极度分散的特点,用平台将小农户直连消费者。以此,用农产品打响首战。

接着以农产品广人群和高复购的属性,提高用户群和活跃度,为其他品类打基础,同时也是打一二线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

农产品是各个城市等级的共性刚需品类,承担着渗透品类的角色。所以说,它既是切入口,也是破题点。

曾几何时,拼多多的假货问题被不少人认为是它致命的核心问题。

最后我们发现,当用户具备足够的数量和粘性属性时,信任问题就变成容易解决的战术问题了。

最直接的就是“假一赔十”,在注明假一赔十的产品上,只要你收到的是假货,就可以得到十倍现金券的赔偿。

有一些产品推出“先用后付”功能,可以0元下单,先用后付。收到商品确认是正品,主动或自动收货后,才会实际付款。

最难的是用户的积累,当有足够的用户,自然就吸引正品的到来,以及跟他们谈条件。

最终大家也从质疑拼多多,理解拼多多,到成为拼多多。


总结:


只有时代的赢家,没有赢家的时代。拼多多正辉煌,阿里也巅峰过,巅峰时期的市值甚至达到了8600亿美元,是现在的4倍多。

电商就是个轮回,铁打的用户,流水的平台。只有周期下的平台,没有平台下的周期。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