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骑在用户脸上」?

消费者洞察
刘言飞语
2024-05-22


1


前几天,苹果公司出了一次公关危机,iPad Pro 的广告片《Crush》里,大量代表生活美好的物品,书籍、乐器、相机等等都被压爆。其中眼珠爆出的镜头,处理得很卡通,没有血迹,可能制作团队还认为自己很幽默。

整个短片的细节处理都很好,只是主旨让人不太舒服。有了 iPad Pro,就要丧失掉这些产品了吗?或者说,这个短片比较直接在表达:我们啥都有,快来买我们的产品。

这跟 1984 年乔布斯一战成名的《1984》和 1997 年乔布斯回归苹果的《Think Different》不可同日而语。Think Different 中提到的天才们,依然还是人类的闪耀群星,每个都是乔布斯自己挑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240522100826.png

对于给用户带来的不适,刚过去 2 天,苹果公司负责营销的副总裁就出来道歉了。

微信图片_20240522100829.png

这件事,有的朋友不太理解,不就是表达的理念没有那么完美、没有让每个人不舒服,是不是过于苛刻了?

放在别的品牌身上,可能确实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对意见。但偏偏这是苹果。

苹果公司意味着什么?苹果公司是改良鼠标和操作系统、真正将个人电脑引入千家万户,又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存在。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是定义了之后几代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工作语言的。苹果公司的品牌广告,是被放在全球历史所有广告排行榜的顶端为人瞻仰的。苹果公司的线下店,是开创了科技消费品(手机、相机乃至今天的新能源车)的线下体验、销售模式的。

对于这些故事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考虑听我跟潇磊在播客「半拿铁」聊的「苹果简史」系列(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均能搜到)。

既然处于这个位置,享受着在这个位置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品牌溢价,那就要经得起拷问。如果代表行业标杆,做出的广告不符预期,那别人为什么还要认同这个品牌,以及品牌背后的团队和产品?

受到了多大的赞美,就要经得住多大的批评。


2


苹果这则广告给人的感受,隐隐还有一种「我在俯视你」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产品设计里,可以统称为「骑在用户脸上」。

潜台词是:你这些好的东西,不管是乐器,还是玩具,我认为,iPad 就够了,我不关心你怎么觉得,我关心的只有我觉得。

这种潜台词是很危险的。

我记得第一次有「骑在用户脸上」的认知,是第一份工作,在锤子科技,2013 年左右。当时我们在讨论一个短信的功能,就是要不要把短信验证码,从短信里提取出来,自动帮用户填在空格里。

结论是,我们不能直接给用户填写,我们可以在顶部通知栏悬停,让用户自己复制,或者把验证码放到剪贴板。

因为直接给用户填上,就会有一种「骑在用户脸上」的感觉。就好像吃饭的时候别人给你夹菜、你不会输入某个字别人抢过你手机帮你输入一样,缺乏边界感。万一搞错,也很难受。

这个功能今天通过剪贴板和输入法的配合更好地解决了,iOS 是在版本 12 上线的,已经是 2018 年。iOS 的处理方式,也是并没有帮助用户直接填进去,除了系统级别的短信验证,因为是 100% 准确的。

当时我不是特别理解这种感受,毕竟那时候产品设计都足够节制,连短信验证码的问题都得考虑许久。而在 2015 年左右,业内兴起一波所谓「增长产品」的热潮,塞东西变成家常便饭,恶心用户成了显学。很意外的是,不管是不是屎,用户也都吃下去了。

现在的产品进化成什么样了呢?我主力的 iPhone 有几天遇到问题,只好用备用安卓机,尝试打开了一下预装的百度地图。

瞬间,五颜六色的、毫无用户价值的牛皮癣首页映入眼帘,制造了剧烈的生理不适。好像有十几个声音在嘶吼:点我点我啊。

哦,这么说可能不太对。大家也许都习惯了这种产品了,尤其对于年轻的朋友,会疑惑:「互联网产品」不就是这样的吗?

还真不是。我们的产品在 7、8 年前并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设计风格,国内国外都一样,月亮一样圆。这样的设计风格,后来各自走了不同的路。海外变化不大,当初的风格延续至今。如果想要对比,并不难,各位看一下国内安卓手机预置的 APP,与 iOS 预置的 APP 就能知道区别。

比如地图软件。可以对比一下功能的多寡,以及眼前影响主功能的要素有多少。高德已经算是相对节制的了,百度刚刚贴过,这里就不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