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T的“寒气”如何传导?

营销管理
劳拉有话说
2024-01-09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翻译一下,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最近任老板的内部讲话一出,业内一片哗然,且直接投射到股票市场。想想还是得挤出时间把最近的一些思考整理出来——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如何把“寒气”传导到MKT?

注:这里的MKT职责包含品牌管理(含洞察、策略和执行)、市场沟通(品牌营销、公关、媒介广告、线下活动)、数字营销(独立站、用户运营、O2O活动运营)、零售市场(促销、co-MKT、渠道品牌管理)、其他支持工作(设计、文案等),2B的MKT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


一、任:未来三年有质量的活下去  //  MKT:做企业价值的提案者和共创者


MKT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很多观点都在讲,比如我们要从卖货的思维转变为做品牌的思维;或者从用户出发,从品牌出发才是抗周期的破局打法等等。事实上,没有商业运作,谈品牌或者搞MKT就是纸上谈兵。


所以,理清品牌(泛指)的商业模式很重要,这有助于在之后的营销活动中不偏离方向,不与商业运作起冲突。最重要的是有效果。

这张图是我习惯使用的思考框架之一,本质上是从“五看三定”看 行 业 趋 势 、 看 市 场 客 户 、 看竞 争 、 看 自 己 、 看 机 会 )的方法论变形得来。


高度概括就是,MKT的工作要坚持“三有”。

1、有规划——从单点极致,转变为多点协同突破,需要平衡好纯曝光和销售转化的占比;

2、有闭环——杜绝单纯“叫好”和“自嗨”的MKT工作,适度调高“快数据”的比重,平衡好“慢品牌”的工作。前者解决生存,后者解决有质量的生存。

3、有价值——MKTter经常说产品经理不懂用户,反观自身也比较容易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不来,或者自我感动。所以需要坚持“品牌行动主义”,没有效果和无法落地的Idea再好,也属于“耍流氓”。


这“三有”考验的是MKTer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深度和品牌规划能力。


二、任: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 // MKT:聚焦真需求,实现经营闭环


目前各大企业面临的问题无外乎红利见顶的困境、业务外延的限制、宏观环境的压力,增速和业绩的破局。但是,有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现在的消费者对信息的接触习惯、对品牌的审美标准、购买决策的路径,彻底变了。应该说现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


越是这个时候,MKT的工作反而更应该聚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来源:2022年营销风向标调研报告


我会建议紧紧围绕三件事闭环:

1、让消费者知道:如果说之前是多渠道运营(即每个渠道可以各自突破发展),那么在现在全渠道营销的环境下,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可以全面承担营销和沟通的职能。不同的渠道用户,不同场景下的用户,只要不是想“躺平”,都应该主动且第一时间让消费者知晓并产生互动。所以MKT的工作不能仅仅交付个创意,做几套图和视频,做个活动就结束了,而应该具备大PM的意识,调动公司内所有职能,在每一个用户信息获取链条上埋点。

2、让消费者喊好:我是比较推崇内容为王的,但现在的内容生产已经跳脱出单纯市场部来做,而是散落在生意结构里的各类角色自行生产和传播,换句话说,保洁阿姨也在生产内容和制造好感,也能讲故事。所以除了人人都是销售员外,人人都是段子手。甚至可以在KPI制定中设置一定内容生产的比重。

3、让消费者购买:不少MKTer会对Big Idea有一定“执念”,但现在的市场和用户环境都变了,所以我们需要在刺激消费者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购买上进一步思考。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销售的工作吗?其实我觉得如果还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就真的要好好自我复盘一下了。但是,和销售的直给做法不同,MKT需要讲故事,顺带把转化闭环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销售可以上来就问:“你可以做我女朋友吗?,但MKT需要先培养下感情,制造个浪漫,让姑娘迫不及待让我们说出上面的话。所以KPI角度应该降低BGC(Brand Generated Content),提高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比重。


总结一下,小步快跑,动态调整策略,参考互联网产品的模式——快速假设,测试,反馈,调整。执行。


三、任:放弃部分市场 // MKT:别端着,要接地气


达利欧说:“大多数人并没有以史为鉴,而只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然而一生的时间过于短暂,无法提供所需的经验和教训。”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增长的逻辑”切换到“生存的逻辑”?如何从长期爆炸性的增长养成的追求规模,迅速适应L型增长的中长期回报。回到MKT领域,一定要克制在既往经验基础上的惯性思维。


不少MKTer会想念之前“手头富裕”的日子,但我还是认为花过钱才更知道如何省钱。下面这张图很清晰的Mapping了可做的事情,但很显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工作要有排序。排序的背后对应的是决策力(做取舍)+ 策略(最优组的组合)。


做减法的依据,我认为还是回归用户视角。但是,有别于以往的用户划分,要更细化,更精准,这点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基于实战测试证明有效的手段,这样把强功能性产品变成一个对特定人群有吸引力的产品。比如说,以往我们会定义人群XX- XX岁,收入XX- XX的女性。现在我们要定义到40岁左右,刚刚步入更年期的,独居,但有孩的女性。围绕这群用户,品牌可以不断延展出更多的功能性迭代,补充SKU,扩展更多高延展性的场景和人群。一方面后续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也抵消了对细分人群的数量够不够大的疑虑。


结合最近的观察,有几个群体特别值得被重视——ESG、Family、GenZ、银发。


四、所有的规划要落到组织人才上


综上,我们已经很清楚的意识到,高速增长阶段已经结束,这是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设置底线假设,以变应变,探索更符合客户需求和环境的新商业模式和组织。


关于新环境下的MKT组织和能力打造,我还在探索中,不过三个思考ing:

1、重组:传统MKT讲究专业工种的分工,比如品牌部、公关部、设计部等,思考一:为何不能从用户触点设置呢?比如内容中心,视觉中心,渠道中心,体验中心等;

2、打通:传统的MKT工作有点像接力赛,未来的MKT工作需要每个人都具备PM的格局,轮岗制或许可以尝试。看得多,站得高,工作时才能降维打击,协作时才能更好的共情;

3、清空:我记得当年之所以选择MKT的赛道,就是因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不会枯燥,需要每天直接或间接学习新技能才能不被拍死在沙滩上。所以,不要让自己陷入行活之中。应该提升自己的T型能力(广度+深度)——除具备全盘知识和基础技能外,会选择至少一个主要领域成为专家。



最后的最后,起飞靠红利和速度,大家之所以都在提品牌,强调MKT的重要性,我认为就是看到了做强要靠系统——系统化思维和系统化组织。但是,是否如此布局和投入,我也认为没有对错之分,人们不太愿意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却愿意相信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因为道理简单,做起来太难。


困局中凿光的同时,也要在自身上找寻持续的力量。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