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跃迁,由生疏到成熟的四个关键

职业指南
王海
2022-11-24

大学和职场对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是学习和做事的方式。

我们学习长者的经验吸收为知识,借鉴前辈的路径指导着做事方式,这是由生疏到成熟的必由之路。

但哪一步是成熟的标志呢?是考试获得了100分吗?是学会了全部知识吗?是做事分毫不差吗?

都不是。有且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们自己学会隐藏在知识经验背后的学习方法和处事原则。

知识经验只是我们认识社会和世界的表象,是知其然。我们知道为何沉淀出相应的知识经验,才是知其所以然。

认知跃迁就是我们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我们在底层和原则上认识到了一些事情,进而指导着我们的行为,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那么,在学习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有哪些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呢?以下是我在思考、做事、目标和为人上的四点跃迁。


01 自主独立:何谓思考?


他人视角去看问题,自己的视角解决问题。用教员的话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他人视角看问题有两个层面,一是理解他人背后行动的意义,不是揣测而是同理心。二是理解他人背后行动的难处,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前提。

当与别人沟通或者谈判的时候,下意识的去问自己:他的预期是什么?他现在有什么样的问题亟需解决。这两点决定了沟通的效率和成本。

大部分的争论,都是没有在他人的视角去看问题,即使对他人的方案不满意,那么理解了他们必须这么做的前提,也就不会动气,反而理解体谅了他们。

自己的视角解决问题,是站在自己的处境/目标的角度考虑解法,不被别人引导方向,只考虑一个问题:这有没有达到我期望的目的和缓解现在的处境。

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案才是好方案,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能顺手达到对方的目标就更好,不能那也没有办法。

这种判断方式不仅仅是工作职场的逻辑,也是我们生活处事的逻辑,基于他人的视角得出信息,基于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追求双赢的上策,实践自己期望的中策,不做满足他人的下策。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自独立思考,各自知行合一。


02 做事方式:何谓拆解?


做事的核心逻辑是拆解,即当需要做一个项目/产品/事业的时候,脑中要有清晰的路线图。即使是看起来最清晰的抖音卖课,也有「视频创作→涨粉→直播转化→培训交付」四大核心流程。

拆解是站在全局的视角下考虑如何把事做成。拆解往往决定了团队配置,每个岗位需要对应的角色完成,可以类比为定HC。

拆解的流程不能太多。比如线索转化卖车卖房,根据用户的兴趣程度可以细化出20个流程支线。但最好在拆解时找到关键的三五步。关注的多容易自乱阵脚,拆解讲究快刀斩乱麻,找到重点。

拆解关键流程后,每个流程要有核心数据指标。但指标不是为了盘人,而是在实际数执行之前有业务数据核算,根据每一步的转化去计算、验证事情的可行性。比如10万粉 * 1%转化率 * 599客单价,能计算出预期收入。

预期数据决定了事情是不是真正执行。到了实际执行的时候,数据指标的目的是为优化提供方向,如何达到目标值?拆解是先回答能不能达到,再回答如何达到。

拆解之后要执行,所以每个关键流程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寻找确定性,在做事之前能不能找到关键点,也就是互联网的黑话——抓手。

抓手可以是方法论、资源或者合作,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开始之前就确定,使得我们的流程能达到目标的转化值。

抓手一般一主一副,前者保证完成的上限,后者作为前者不生效时的备选。但实际执行很难,因为找到一个抓手就已经很强。

拆解流程和明确抓手之后,下一步就是强推进。推进的核心就是盘,盘每一步的转化率,每天总结经验、第二天立即优化。如此反复淬炼两周或一月的时间,事情究竟能不能成就有结果了。

作为规则制定者,上要有快速拆解和变通流程的能力,下要有深入一线发现问题的耐心。如此即是拆解做事。


03 预期管理:何谓做事?


如果说自主独立的思考和做事方式的拆解是为了让事情正确的发生,那么预期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事情有序发生。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追求100分,大部分事情本身不需要,我们自身的精力也不允许。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事情上。

有些事情需要追求极致的刻意为之,有些事情顺其自然的点到为止。该纠结的地方纠结,不该纠结的地方不要纠结。

但说出这句话/执行预期管理的前提是,当我们想做好一件事时必须要有能够做好的实力,即主动选择权在我们自己。

那么,如何决定事情应以何种方式处理呢?这需要一套原则来作为判断标准,以此来控制对事情结果的预期。

这就是做事拆解主流程的意义,不是每个要点都要抓,不是每个细节都要过问,而是只盯影响质量好坏的核心环节。

做事要看事情在业务、流程中的位置和意义,如果做好上限有多高?如果有问题下限有多低?这里两个高低的回答,就决定了结果预期。

追求和做好上限大下限低的事情,这是重中之重,比如策划活动的利益点、产品功能的用户诉求,必须要投入精力去纠结和验证如何做到方案最优。

放任但把控上限低下限高的事情,这些事情不太重要,比如按钮的文案和布局,我们直接复用成熟的数据验证模式即可。

就像《走向共和》的李鸿章一样,打仗动乱的奏报是小事,因为已经预判到结果是无可奈何的差。但鹦鹉不吃不喝才是头等大事,是影响下一步行动的关键。

因此,预期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我们自己或者老板的预期,而是管理我们对事情的预期,然后基于预期有序行动。


04 为人处事:何谓建议?


别人主动问的建议是咨询,自己主动提的建议是叨扰。

建议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除了「你应该怎么样」还有很多变种,比如「你怎么不那样」「你为啥不买」「你为啥买」等等。

这些语句的背后都是说明:提问者有一个更好的观点,你现在没有采纳,他不是很理解(而且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但无论建议对不对,现实中的对话都不顺畅,因为人都有「自我佐证」的本性。即使我们没想到也不会说:确实没想到,感谢你的建议。

我们反而会去找各种理由去证明自己当下的观点、做法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就会陷入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最终有点尴尬。

举个例子,一位同事花五六千买个安卓爱不释手,肯定有同事主动说五六千为啥不直接买个iPhone ,苹果的体验完爆安卓啊。

再举个例子,晚上10点团建结束,大家说怎么回去,大部分人打车,但还是有同学选择地铁回去,也会有人脱口而出:你为啥不打车?

不要主动的去提建议,看起来是好心,其实往往带了恶意,这些问题问出来,让别人进退两难没法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实际情况,相互之间的差异就是很大。

但我们也必须在朋友需要时主动提供建议,不能因为可能带来的上述问题而在生活中变成了一个冷漠的人。这里较好做法是——根据事情的现状提建议+决定权留给朋友。

根据现状主要看事情的完成情况。一般已经做完的事情,别人即使主动询问,目的不是寻求建议,而是为了获得赞同,这个时候表达赞同+优化后续动作更重要。

朋友未完成的事情,才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分析拆解、表达利弊,帮助他了解可能得到的和失去的。

决定权留给朋友是指,我们一般无法为朋友的决定负责。本着谁负责谁决定的原则,我们不能帮别人做决定。

还有就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多听+赞美就行,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变的更好、也没有变的更差,世界还是一如既往的运行。但我们收获了平常心和快乐。

其实,人这一生是不太需要别人的建议的,因为不经历过不会明白(Deft)。


05 最后


山一程,水一程,路一程,每一程都有事情发生。

认知是对事情信息做出的现实判断,跃迁是判断分析的方式变化。坦然对人对事,不纠结不强求,不顺从不顽抗。

这一程遇见有趣的人,从三人行身上学习优点或看到自己的不足。做着好玩的事,基于往事经验优化着判断原则。

这一程做个律己的好人,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自由人,一个拆解做事寻找确定性的职场人,一个有预期结果利人利己的社会人,一个友善建议和睦相处的知心人。

认知跃迁,自然山高水长路远。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