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讲取势,也就是迎合趋势。正所谓——站在风口的猪都会飞起来,所以没有一个企业会没考虑过发展的趋势问题。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感觉还是昨天的事,但今年一大堆最牛X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了裁员——不管是业务似乎还在蓬勃发展的抖音,还是老一辈的腾讯和天猫,或者那些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的新公司。
大家似乎都把裁员当成了一个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点纷纷效仿,而理由通常也几乎都是说为了提高效率,而效率之所以不高的原因是环境不好、经济下行。
到了已经开始裁员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再去讨论这个事情发生的理由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想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或者说,复盘本身不是为了判定当下的解决方案的对或错,不是为了去找出一、两个更有效的执行方法,而是在另一个上帝视角上去重新审视走过的路和即将要走的路,看一看到底有什么样真正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在走路的过程当中没有发现的。
我们回看一下电视台、长视频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广告收入的变化,会有一种沧海桑田般梦幻的感觉。接近二十年前的蒙牛曾经冠名的《超级女声》、十年前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现象级的综艺,让这个时代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广告进入了一种所向披靡、登峰造极、天下无敌的状态。
想想,安慕希只不过用了短短的几年就从两、三个亿做到了200多个亿,简直就是奇迹(当然这和抖音平台从0亿~2000亿只用了短短的五六年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们再去看另外一款叫”智能电视“的产品。智能电视很便宜,40寸的只要1000块钱,80寸的也不过4000块钱。它大得可以做几十个手机,但价格还比不上一个手机贵(运费倒是高了不少)。
当然啦,如果你在城市里面看,你会发现运电视机的可能是骑三轮车的,几台大电视在三轮车上晃晃悠悠,吱吱嘎嘎的慢慢前行。而送手机的却是是最高级的电动骑士,装备齐全,“嗖”一下就从你面前穿过,用最短的时间把网上买下来的手机送到他的新主人手里。
待遇就是如此的不同,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样一个叫做智能电视的大家伙能干的事儿还不如一个100块钱的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可以跟你对答如流汇报天气、汇报它愉悦或者不愉悦的心情、查询各种资料......反正很方便,只要你张张嘴就行。
但是那个叫做“智能电视”的家伙你是没办法跟他对话的。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也有一个可以对话的遥控器:一块塑料板上有一个按钮,当你拿手按住那个按钮对着他说话的时候,他也能接受到一些指令。
但是这是一件很让你崩溃的事情,因为你很难想象居然有这样复杂的操作体系。所以很多人都笑称,智能电视之所以叫做智能电视,不是因为它很智能,而是因为它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智能“,否则你只能在旁边呆了。
其实用智能音箱去控制智能电视的情况在各个家庭里面比比皆是。那为什么生产智能电视的厂商就没有想过把他的智能电视首先变成一个智能音箱呢?他为什么不能把那个遥控器整合到电视机里面呢?甚至,既然这个电视已经能卖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长一个眼睛在上面呢?
这些问题,可能都是将来导致公司裁员的原因。
同样大量使用智能电视的另外一个产业是电梯广告。不管你把智能电视装在电梯外,还是把智能电视装在电梯内,它都只是一个广告输出的平面。也就是说,他从来不关心你想听还是不想听,反正就自顾自地自说自话。
所以我们就会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
最高档的小区里面,不管是电梯间还是电梯内,都没有广告。因为高档小区的住户们付了高昂的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公司不好意思再为了赚这点小钱去骚扰他的客户。所以他们会把电梯间和电梯搞得很舒服,让大家真正感觉到回家了。
中档一点的小区,很显然还想通过这些增加一点点收入,但是他们也很考虑住户的感受,所以把电视机的声音调的小小的,尽量不去骚扰大家,尽量让大家意识到,你现在已经回家了,不是在工作场所了,因为工作场所里面到处都是各种广告。
相对来说物业管理费收的比较低的小区,那当然,电视的声音就是大大的。
如果这个智能电视是一个包含了智能音箱模块的智能电视,那其实是可以为客户带来一些方便服务的:比方说10楼的住户下楼的时候,可以对着那个智能电视说“10楼的灯泡坏了“。这样他也许不用很费劲去找物业管理报告情况(毕竟物业管理处不总是在你家的楼下)。
又或者有些邻居有不太好的习惯,把垃圾放在楼梯间或是楼梯间的垃圾桶没盖好,导致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味道。如果电梯间里的智能电视音箱能够做一些相关的提示,是不是就能提高大家的素质呢?
现在,楼里住的除了人,还有各种各样的宠物,但并不是所有宠物都对环境友好,有时候电梯里会飘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或味道。但也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住户都好意思直白地说出来。所以这个时候,智能电视音箱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监督,把大家反映的问题用不同的颜色提示出来,让大家知道要爱护电梯卫生。
所以你看,如果某一天那些卖广告的公司需要裁员了,那是为什么呢?
其实可能是因为,更多的小区都不愿意让他放出更好的广告效果。比方说声音、亮度(因为小朋友的眼睛会被过量的屏幕受伤,而在家里看不了电视的小朋友,经常会聚在楼梯间里面看个电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小区对于这些广告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所以广告的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
事实上,现在很多广告都是那种鬼畜似的、重复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例如恒源祥“羊羊羊、羊羊羊”一样的广告。这样广告很显然对于普通的住户、宠物都有着极大的骚扰杀伤力。如果让这样的情形继续,那么我觉得”裁员“将是可以预期的未来。
所以与其等到时候再去复盘,讲环境不好或者效率过低,还不如现在就开始想一想,到底能为楼里的住户们提供一点什么样的服务?
只有这样的服务才能够帮你真正创造出一些价值,保证你在将来不至于陷入一个只能裁员的恶性循环当中。
很多原来很成功的公司,在成功以后开始加强管理,试图提高自己的效率。这个效率到底是”管理的效率“还是其他什么效率,谁也不知道。
但总体的情况是:随着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公司的生意终于一天天的变小、变小、变小,然后开始组织裁员了。事实上真正需要被裁掉的人,正是那些组织裁员的人,正是那些不断的想办法提高管理效率的人。
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市场的局部当中,不想着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想着数钞票、提高财务的效率,提高所谓的管理效率。还向全世界发布:市场环境不好了,所以我们必须裁员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信息。
所以如果你想远离将来裁员的陷阱,那么从现在开始学会做一个复盘:分开两组人——一组叫做”应该优先被裁掉的管理人员“,另一种叫做”真正的业务创造人员“。用这两组人分别去评估他们的业务创造能力(或者说用你的业务成果除以这两群人去算那个效率)。
这也许不能够帮助你决定明天要裁掉的那个人到底是谁,但如果你能够把这条线一直画着看,慢慢你就会知道,你不会直到把那些”从事业务创造客户价值创造的人“裁掉了一大半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去裁那些”天天忙着搞管理的人“。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从事管理的人天天都在用PPT跟管理层汇报的,所以让人感觉他们一直都在努力,一直都在努力,一直都在努力。只有那些真正从事业务创造的人,他们远离管理的中央舞台,隐藏在聚光灯照不到的黑暗当中,所以让人感觉有和没有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于是公司就不停的提高管理效率,直到把生意做垮为止。
好了,祝愿我们每一个公司都能做一个有意义的复盘,然后在复盘当中浴火重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