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说的肯定是另外30%那些糊里糊涂的人,他们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或者他们也许要3~5小时、3~5天、3~5年后才能意识到自己当时到底真正做的是件什么样的事情。
先说说我自己的例子。
因为我眼神不太好,中央视野缺损,所以我在和一位新认识的客户对话的时候,经常不停地向左看向右看。
向左看向右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中央视野是黑的,所以我必须向左、右看的时候,我才能看到对面那个客户的表情。
然后有一天,终于有一个跟我很好的朋友偷偷跟我说:
“你要注意啦!你要想办法把你的眼睛保持在对方的脸部上。因为我已经听到好几个你见过的客户说你这个人有问题,好像总是在心虚,目光左右漂移不定,不知道是在算计什么东西,看来这个人人品可能不太好。”
你看,是不是很精彩的故事?
我以为我在努力的想看到客户的表情,想让客户更满意、交流得更顺畅,结果客户觉得我在打他的算盘,想各种各样诡计去算计他。这个时候不管是我还是他,可能其实都没有意识到“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再说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和朋友在他们家的咖啡馆里面喝咖啡聊天,刚好到了中饭时间,所以就叫了马路对面的猪脚饭,然后服务员就把猪脚饭送到咖啡厅里来,其中有一个托盘里面是放了两份猪脚饭和两碗汤。
当然,我眼神不太好,服务员刚把那个盘子放在我的面前,我大略一看就觉得我应该吃不完,所以我就说,“哇,这太多了,我吃不完了”。然后对面朋友就笑着说,“没错,那是两份”。于是我就很自然的把那碗汤端下来递给他,再把那个猪脚饭端出来递给他。
也就是说,我很自然的把托盘留给了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我可能觉得我眼神不好,有一个托盘可能不容易把饭菜吃到外面,这样更容易保持桌面的干净。
但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社交场合当中,是不是其实我应该把汤和饭端出来,然后把托盘以及托盘上剩下的另外一份饭和汤推给他,才是比较礼貌和合适的行为呢?
那么,如果对面是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他会怎样看我这样一个行动呢?
他会不会认为我其实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只为了方便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人,根本不关心别人方便不方便的人等等。
其实一个细节,很容易给别人留下相对来说标签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莫名其妙的后果。
当然我知道看文章的同学们可能都没有眼睛不好的问题,所以也许你们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当下在做什么。但是事实上,我不这样认为。
我的解读是,正因为我有了眼睛不好这样一个线索,所以对于我而言,我更容易去反思我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接受“其实我当下并不知道我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样一个结论”。
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飞鹤奶粉的例子,因为飞鹤奶粉现在在国内已经超过了洋奶粉销售额100多个亿,位居第一领导者的地位。
当然有很多营销分析家们对飞鹤奶粉的成功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比如有的同学说,飞鹤的成功是因为请了章子怡做代言,是因为章子怡说总是吃洋快餐是不行的,中国的孩子必须吃中国人的饭菜。飞鹤是根据中国人的体质量身打造的、适合中国人的配方的奶粉。
也有的同学说飞鹤的成功,是因为抓住了母婴渠道的兴起。目前中国的母婴店在过去的10年里面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母婴类产品有了自己独有的渠道。
也有的同学说母婴类产品,电商上消费的颓势是飞鹤在传统渠道里面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洋奶粉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互联网平台上,结果由于婴儿奶粉的高参与度反而导致线上渠道的拓展相当的困难,不如在线下的效率更高。
也有熟悉飞鹤的同学说,其实飞鹤的成功是因为飞鹤每年都会组织超过50万场的新妈妈人群的活动,他们会把她们拉到城市周边的牧场上,让她们参观牧场上的奶牛以及牧场边上现代化的厂房,然后告诉这些新妈妈们:
你们的孩子吃的奶粉就是在几天前从这里的牛奶是牛身上挤出来的,然后经过加工迅速就送到了你们的孩子的餐桌旁,我们的奶是真正的新鲜的奶,但是洋奶粉们都是大半年以前的生产出的来,然后做成奶粉以后再经过跨洋运输好几个月以后,才到你们家孩子的餐桌前,我们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吃隔夜奶呢?
于是新妈妈们就纷纷买飞鹤的奶粉,因为她们不愿意让孩子们吃不新鲜的、隔夜的奶。
现在我们不管新妈妈们买飞鹤奶粉到底是因为适合中国人的配方,还是新鲜不隔夜的奶粉。什么理由我们不去管他,我们只是问,她在买这样一个奶粉的时候,她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没错,她真的希望对孩子要好一点,为此她可以多花钱、多花时间,这些都没问题,但真正的问题是:她没有花更多的理性思考,去真正的分析它的配方到底是什么?奶粉放置了一个月和放置了6个月,新鲜度到底差了多少?这些真的对孩子的健康有帮助或者有损伤吗?如果新鲜真的很重要,那么为什么不给孩子喝鲜牛奶呢?
我估计如果你去做一个调研,妈妈们考虑给孩子喝牛奶的时候,第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估计90%以上的概率依然是安全性,然而她们的行为到底和她们所表达出来的意见是一样的吗?
事实上,我们的决策取决于三个重要的要素:任务、线索和心智。
就从飞鹤奶粉这个例子来看,每一个新妈妈可能都有一个任务:要给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买到的最好的奶粉(服务)给孩子。有奉献精神的妈妈可能会母乳喂养3年以上。
然后这样一个决策,可能和接触到的线索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在你的心智里面其实有几个选项,比如说母乳喂养,比如说用最好的奶粉喂养。这个最好的奶粉可能是安全性,可能是新鲜度,可能是口味,可能是营养丰富度等等。
现在我们要从这个案例里面理解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当飞鹤成为领导品牌以后,再去做消费者心智调研的时候,你会发现也许新鲜不新鲜、或者适合不适合中国人的体质,会成为一个群体的、理性的需求表述,但是事实上,在这样一个飞鹤成长的过程当中,这些是影响新妈妈进行决策的线索。
或者说,在飞鹤用这些线索进行营销之前,你关于所有新妈妈的品牌调研的结果,可能是安全性、或者是高技术、或者营养全面等等。这事实上是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这也正是市场调研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现在反过头来问一下自己,你现在做的事情有多少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的,而又有多少是考虑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了呢?
今天你打出一份表单,上面是排名前十的饮料品牌,它能指导你今天的工作吗?20年前你打出一份饮料排名前十的表单,它能指导你20年前的工作吗?如果有一个人从10年后穿越回来,递给你一张10年后饮料排名前十的榜单,它是不是更能够指导你今天的工作呢?
我今天到底在做什么?
关键点在于我要了解我所在的场景当中,真正影响我决策的线索是什么?
那个线索是全部还是部分,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这样我才真的能够把握我自己的决策。
因为我的决策从来都是由任务、线索和心智三部分组成,事实上很多时候我都以为我在用一个理性的心智做决策,然而线索常常会让我在理性的心智当中抽取其中的一小片儿,把原来不应该占据主流的某个心智用来做出了全部的押注,从而去赌那个不确定的未来。
未来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在你的任务面前,在当前决策场景当中,那个最显眼的线索到底是唤起了你的希望,还是激发了你的恐惧?
其实也只有我们自己真的停下来花时间去体会才能把握到,而一旦我们把握到那个线索,把握到因此而产生的希望和恐惧,那么未来就真的可以为我们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