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杯、汉堡猫窝和可达鸭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你所在的公司?

内容营销
Jack Wu
2022-09-15

伟大的创意年年有,但并非每次都能实现

写这篇文章的草稿的时候刚收到了公司发放的中秋福利月饼,在庆祝又可以欢庆中秋三日休息时间时,钉钉工作群里面跳出了老板的留言:为准备结案报告内容,中秋需要去现场收集素材、巡场的工作通知。

不错,虽然活动方案已经落地,已经和我们这些售前的人员工作关联度不大,但是为了结案报告之需,一定需要收集现场活动的数据和图文资料以供项目结案报告之需。但是,结合既往的项目服务经验在华美的PPT结案报告之后,客户所需要的发酵、引爆大众传播,形成二次传播、制造声浪、形成网络热点却成为了难以把控的事情。

相信这也是很多策划人员的痛点,线下活动基于先天局限:现场受众受限、虽然有一定的场次量的曝光,但在没有相应的传播预算的局限下要形成“热搜”、乃至进一步形成“网络热点”,那实事就是地说,还是有相当的距离。

关于相关策划类的案例解读、网络上已经有很多的文字来拆解说明,常见的有借势来形成热点的,如、救灾野蛮捐助进而“野蛮消费”的鸿星尔克,也有刺中社会现象:疫情导致年轻人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的“雪糕刺客”。当然了也有宠物经济,情感消费所产生的猫抓杯、汉堡猫窝,以及可达鸭.......

但是,为什么这些案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当你有了伟大的创意之后,却难以落地,甚至被别人剽窃成为了别人家的年度全案?

叶茂中:有大理想的企业家就是大企业家,有小理想的企业家就是小企业家

2021年12月,在麦当劳的“汉堡猫窝”上市后的第一时间,笔者就拿到了这款产品。

就Idea而言,把猫窝和猫砂盆做成汉堡包状产品,然后借助宠物经济、情感消费的热潮,做一个“爆款”或者“明星”产品的想法是早已有之。

让我们把时间线拨后到2019年2月,星巴克推出了自己的周边产品——猫爪杯。面对猫爪杯所形成的营销热点,彼时所服务的宠物品牌的老板对品牌部门给出了类似的需求,开发设计一种类似的爆款产品,次之是能够开发一波周边话题产品形成声音以实现为自己的电商旗舰店带来流量的目标。

不错这就是中小企业主的想法,品牌很重要,但基于客观实际的经营压力,比如说“单位人效”这类KPI设置要求,这些企业主们往往把运营部门的一些工作职能放到了品牌部门。

为此,在头脑风暴之后,我们的小伙伴们拿出了开发汉堡猫窝和汉堡猫砂盆的初步产品概念设想:

依据热销的双层吉士汉堡包外形设计的蠢萌黏人的猫窝和猫砂盆工业设计;

食品级的工业塑料材质所获得的优质人体皮肤触感;

符合猫咪天性的双开门设计;

防止猫砂带出的砂门设计;

……

很快,孵化阶段的工业开发设计产品就诞生了,经过社群里面的优质用户的小规模试用,在弥补了初始设计的一些小bug之后,也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那么如何操作新品上市呢?

路径一、联合麦当劳之类的头部品牌做一波联名活动,通过巧妙的联名借势实现新品上市成功的目的;

路径二、亚宠展新品发布+小红书KOC种草+头部主播带货;

路径三、官方旗舰店+官微宣发+线下门店MINI秀露出+CRM种草;

经过几天的连续奋战之后,我们拿出了三种方案的策划方案,并联系了相应的供应商公司编制了对应的预算。

结果最终落地的方案是老板的一句名言:好的产品设计自己会说话。三步曲:官微(微博和微信)企宣预热、官方的抖音和小红书视频种草、企业社群海报预热,然后官方旗舰店首发、网络代理商跟进,最后对代理商设计一个好的销售政策,对消费者做一个好的活动机制。

无语!

在编写方案和编制预算的时候,基于体量方面的原因,我的小伙伴们也就没有把和头部品牌联名成功的选项放在心上。但是,基于“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原理也希望公司能够采纳一个亚宠展首发的方案,这样对于公司产品战略中明星产品的建设目标也是一个良好的实现。

回想起来,彼时的大脑中出现的画面应该就是叶茂中的一句名言:有大理想的企业家就是大企业家,有小理想的企业家就是小企业家。

对此,我是有着深刻的领会!

特别是当我看到麦当劳的“汉堡猫窝”成功以后。

荷花定律,最后一天才会开满整个池塘

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猫抓杯、汉堡猫窝和可达鸭之类的营销案例总是诞生在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食品连锁巨头?

答案可能有很多,比如:大厂自带流量或者是吸引新粉、激活老粉,增加用户的转化成本之类的回答。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是:“聚光灯效应”。

试想对于话剧舞台而言,现场观众的视线总是受聚光灯的指引被带到了居于C位的主角面前。那么,谁还会注意阴影下面的配角呢!

在这样的“聚光灯效应”之下,基于社会环境的多样,营销环境的分层,多数的营销实践都如同上文中的案例一样淹没在了无数的社会实践中了。

荷花定律:池塘里面的荷花总是在前面的29天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网络资料显示:星巴克诞生于1971年,在全球拥有32000余家门店,拥有1800万私域活跃会员;麦当劳诞生于1955年,在全球拥有30000余家分店,4.5万个社群、8000万私域会员则超过了多数欧洲国家的人口数;肯德基诞生于1952年,在中国保有8000余家门店,拥有3.3亿名会员,会员销售占整体销售额的62%,数字订单收入占比87%。

快餐连锁零售的三巨头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准备,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后才是各种“出圈”、甚至“现象”级的营销案例的出现。只不过这波宠物经济、情感消费可达鸭们案例背后的社会土壤是:95后、 “Z世代”们在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滑、收入下降、心态失衡,变得更矛盾、更压抑、更焦虑,需要宣泄的突破口。

而可达鸭们那呆萌的外形,反复挥舞的双手给了我们这些95后适当的表现自我的空间,是躺平,还是奋斗,是内卷还是佛系…..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同年轻人的耳环、以及剪开的牛仔裤一样,作为一种社交工具能够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就好了。

15分钟定律,细节的力量

在品牌市场部奋斗了十几年,有两句话记忆深刻:

一句话是:市场部不要自我设限;第二句话是:方案需要落地。在《实战手记:Social!师爷,TMD的什么叫Social?》一文中写到:对不起,你我都是路人甲。对于70后和80后而言,你所服务的品牌又不是《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浑身自带光环,踏着五彩祥云、C位登场;对于90后和00后而言,你的项目也并非是您熬夜追剧、打白条充值追星倒牛奶的明星爱豆大咖。

这样在老板的需求:利用社会热点,借助社会化传播平台,以最小的预算成本实现社会热点传播效应和少的可怜的传播预算之间,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给出了一个15分钟定律:认为每个人在互联网传播之下都能够出名15分钟。那么在15分钟定律的背后,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凭什么出名?凭什么打动大众,让大家把目光聚集到你的身上,让舞台的聚光灯从C位的主角身上移到你这个“路人甲”身上?

这些年的各种新锐品牌内部的设计师都有“成图率”和“晒图率”的隐形参考指标。这后面隐藏着当代消费者“二次创作+社交分享”的表达欲望。

对此,传播人将之命名为:双向传播循环机制。

在这样的UGC内容制造者旺盛的表达欲望之后,我们能做的就是细节,给UGC内容创作者们丰富的创造机会,让TA们充分的表现自己,品牌主也就轻易的实现了Social传播的目的。

猫爪杯是粉色系饮料装满猫爪杯后浓浓的少女心;

汉堡猫窝则是汉堡文化后悦人消费;

可达鸭则是将二创的机会充分的给了目标消费人群;

…..

重要的是,当这些优质的产品设计和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土壤结合,并在一定的资本介入之下,在大众舆论场上会产生指数级的放大效果。

你不仅成名15分钟,而是成为教科书般的案例。

写在后面的话

相同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喜茶的波波头logo以及星巴克美人鱼logo的二创故事。这些案例都是在有限的预算、甚至是0预算之下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预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重要的是细节、以及深度洞察基础上的创意设计。当这种洞察入微的创意和社会文化土壤结合的时候,您就获得了“引爆点”的力量!

文末,留一个彩蛋:明年是兔年,流氓兔那双可爱的小耳朵不会成为某个大厂的店招吧?

祝大家:中秋节、教师节双节快乐!

如有价值,欢迎分享!

谢谢!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