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的一些思考

职场情商
木木老贼
2022-09-01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了上帝多笑,我一直都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思考并记录

每个月,在月底或下月初我会把当月的一些思考整理成文,分享给大家。

不管怎样,思考与记录这事,我会长期坚持下去。只要不是太忙,每月还是会继续分享出来。

You Raise Me Up!


01


这两年企业找广告营销代理商没以前那么财大气粗了,不像以前那种动辄几百上千万要BIG IDEA,要大事件,做品牌,占心智。

现在是更加偏营销向的,策划一次小活动、来点营销手册、来一次抖音广告的投放、梳理优化一下销售逻辑、建立私域营销体系等等,花小钱办刀刃上的事。

不是现在人不懂品牌了,他们知道品牌有用。但以前是想企业向前迈一大步,现在是求稳求活着。

品牌是更长久,营销却能止血。


02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战略的杠杆作用是1000倍,策略的杠杆作用是100倍,创意的杠杆作用是10倍,表现的杠杆作用是1倍。次序一定不能颠倒。”

这句话我是赞同的。不过请注意,一定一定要注意,虽然战略的杠杆作用是1000倍,表现的作用是1倍。

但千万别在执行上也按照这个倍率来,越往后的越不重视,最后的表现上一塌糊涂。应该在每一层都使出全力,别最后战略100分,表现却是10分,那也无卵用。

这是现在很多企业的核心毛病。


03


我为什么经常建议年轻人多去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倒不是说要去做自媒体,而是学会去输出,在输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倒逼输入。

如果你真的认为你在某一方面理解很深了,那可以试着把它教给另一个人,看看你能说清楚不。检测知识最终的途径是你能有能力把它传播给另一个人。

这就是费曼学习法了,它让你将想法撕开揉碎,从头重组,过程中你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虽然我们没什么机会去教别人,但自己去写写写去输出所学所理解,其实也是起到类似的效果。


04


不要让别人做判断题,多给选择,选择可以堵住嘴。

好比你写文案想创意,如果只是给甲方一个选项,很容易被毙掉。因为你只有一个选项嘛,你在让别人判断,大家会下意识觉得你没用心,应该可以有更好的。

而如果你给出2到3个选项,你问,“方向一、方向二、方向三大家更喜欢哪个?”那甲方就会由判断好坏变成简单地做选择。人就是喜欢做比较,而往往比较之后总会选中一个。这往往能堵住别人否定的嘴。


05


我一直有个强烈的欲望,就是去怼很多所谓讲师和专家。为啥呢?因为讲师专家也应该算是老师嘛,而老师就是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教授给学生。

但就是有很多讲师非常喜欢用一些夸张的专业词,没有就自己造个词,挺简单一个概念的非要讲得花里胡哨,别人光是记那些复杂的词汇都费劲。

你能把复杂东西讲简单让每个人吃透才是好老师,非得把简单的搞复杂,是没把心思花在内容上,还是在那装大师?


06


以前文案简单些,基本就是一些新闻稿、品牌文案、产品文案,还有广告文案,方向还算是较为集中。

现在可牛B了,文案还要写公众号、发微博、编知乎、想段子、狂追社交爆梗、写短视频剧情文案、写直播间卖货文案等等。

偏偏,企业里所有人都异常默契地肯定这些就是一个文案该做的,且擅长做的。怎么办?来活就做呗,你敷衍我我敷衍你。


07


离开小公司的人,可以考虑去大公司——能提升眼界格局,更重要的是可以背靠平台的力量去放大个人才华,更多地协同合合作。

离开大公司的人,可以考虑去小公司——因为见过世面后来小公司可以更全面的成长,而不是错把平台能力当成自己的能力。

大公司是做好专业螺丝钉,而小公司需要磨练三头六臂。


08


分享一下小马宋公司的原则,有意思,有态度,多读几遍有价值观。

1、不骗人,不投标,不行贿;

2、客户的利益比公司利润更重要;

3、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不要重复同样的错误;

4、你的收入来自客户,不是来自老板;

5、每天有效工作四小时;

6、觉得有问题的时候,立刻停止工作;

7、和老板一起吃饭,让老板付钱;

8、心里没底,就不要提给客户;

9、时刻记得,总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

10、如果很容易就想到了解决方案,那就再想一想;

11、老板说的也不一定对;

12、写完方案之后,再想一想,它符合我们的原则吗?

13、营销咨询行业会存在很多年,但小马宋就不一定。多想想是什么会让公司倒闭。

微信图片_20220901143603.png


09


自从新媒体火了后,运营者和管理者就一直有个小矛盾,就是标题该如何写。

新媒体人一般都是跳出传统媒体风格,想写更social更具多样性的标题,而管理者呢总是说标题要凸显品牌,要让读者感受到品牌调性,不要有冲突,不要有对立,不要有给人不好的感觉,不要过于吸引眼球.....

这一波我当然站运营者,管理者所想的我当然知道也能理解,站在他们角度当然没错。但我更愿意把这种考虑归结为谨慎和保守。

标题能不能凸显品牌?当然可以。但一者,凸显品牌并非一定要凸显出那么端着的品牌;二者,大多行业的受众人群都是偏年轻化。接受性、包容性、包括价值观都已不一样,更social的标题就是一种时代映射;三者,相对于标题,更重要的是内容输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牌观,它比标题更能凸显品牌,标题可以更大胆,但要在底线之上且不哗众取宠即可。

宁愿取一个死板的所谓更品牌的标题获得200阅读量,却不愿换一个更活泼新鲜的标题获得2000阅读量。这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品牌观。


10


我发现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并不是来自于家庭、学历、背景,亦或是能力,因为这些越来越趋于接近,普通老百姓都差不多。

产生差距的更多来自于欲望和压力。无欲无求,很难加速进步,甚至有企业说不招缺乏欲望的人;而没有压力,就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会拼命去争取。

至少在职场是这样,差距就这么产生了。

以上,就是2022年8月我的一些思考!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兰姆

脑子是个好东西,不用太可惜!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