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这篇文章的念头,来自前段时间和我们的一个优秀学员的交流带来的启发。
这个企业有个特点,多年来一直专注搞产品,已经把产品做到世界级了,是国内业内唯一拿到欧盟认证标准的公司。
但是,它的市场占有率却一直没上去。
究其原因,根源在这么些年来一直重资产深耕产品,拒绝投融资,夫妻两一个技术出身,一个财务出身,钱都砸进研发了,自然就没太多精力搞宣传,做营销了。
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想挣快钱的年代,能坚守这种“产品主义”,特别不容易。
但话也说回来,坚守产品主义的创业者,都是执拗的人。
在他们心中,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饭不怕晚,把产品搞好了,到时候再去做营销、融资之类的工作也来得及。
这样的想法其实有些“危险”,一点要理解今天是一个买方市场的年代,我们企业的机遇一方面在于市场的变化,产品的迭代,另一方面在于把握住营销机遇。
这样的机遇转瞬即逝,有时候为了赶上风口引入新资金也在所难免,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上辈子做了太多错事,这辈子才去创业,我们不光要学习管理、营销各个方面的知识,有的时候还要有肚量请别人进来一起分蛋糕。
当然,关于营销的话题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了,今天讲一讲关于融资方面的问题。
02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适用于企业的初创期,但一旦产品有了一定竞争力之后,老板思考的纬度就不能只局限于产品本身了。
比如说大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加盟分销、品牌营销这些多维度的思考。
如果自己本身资源不足,那还得考虑到资本的助力。
毕竟企业不可能光靠理想信念推着员工去干活,现实中充满了竞争,你招不来的人才可能都被竞争对手招走了,你上不了的项目可能被竞争对手上马了,你打不开的知名度都被对手抢占了。
如果是这样,可能我们潜心十年打磨出的好产品,一出山就发现地盘没了,又要开始重新去打开市场,那可能再好的产品都回天乏术。
所以想要企业成长得更快,产品开发迭代得更快,品牌知名度打得响,光靠学习只是开始。
到了一定阶段,你该找投资人,该伸手要钱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伸手,懂得借助于资本的力量。
就像一句玩笑话,花投资人的钱才叫有格局。
当然,融资,向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特别是在现在大环境不好,资本都格外谨慎的时代。
想要拉到融资,确实需要了解一下投资人的想法,从他们的纬度看企业的发展。
03
通常来讲,投资人都关注这几个问题:
首先是产品所在的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大小有两种看法。
一个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大池塘里养大鱼,比如今天的电动车市场,未来空间就特别巨大。
第二个是相对意义上的大,也就是细分市场里的“大”,这个市场的门槛太高,竞争者不多,而企业在产品技术上有核心的竞争力,这样的市场天花板也可以很高。
只有想象空间够大,投资人才能相信你未来能吃到这口蛋糕,而且能吃饱做大。
只有你未来大概率能吃饱,投资人的钱才大概率能收到预期的回报。
第二是增长速度。
投资人有耐心,但是这个耐心是有限的。
如果你成长得太慢,那就很容易被其他增长速度快于你的后进者反超。
在资本寒冬之下,单纯靠砸钱拼出来的增长速度,也没那么容易骗过投资人了。
第三是看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了你能不能在选定的行业赛道中存活下来,决定了你目前的增长速度到底能不能走下去。
要么是能保持一定的营收增长速度,要么就是可以做到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才是我们常说的“跑通了”的商业模式,才是能从投资人手里拿到钱的好模式。
第四、优秀的管理团队是拿到投资的关键。
对投资者来讲,投钱给某个公司,其实就是把钱投给了这个公司的管理团队。
当选定一个行业之后,赛道和商业模式是战略,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做大的前提。
而团队是执行力,最终决定了这个项目能不能走出来。
只有当一个团队有清晰的战略,还要有可靠的执行力的时候,才能汇聚成合力,把写在纸面上的计划真正的贯彻下去。
04
当然,把投资人关注的点都做合格了,也不一定能顺利地得到青睐。
除了上面讲的这些“加分项”,还有一些“减分项”也需要避免。
第一是信息的不对称。
创业者通常自己了解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但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外部投资者。
有的时候是创业者天然不信任投资人,害怕把自己的机密泄露给你了,你又告诉了其他公司。
有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也确实有前车之鉴,难以避免。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白,拉投资不光是投资人选项目,也是项目选投资人。
看到投资人就像看到金主爸爸不是好的开始,高山流水觅知音才是正解。
第二就是财务管理混乱。
这是大多数创业企业的通病。
即使投资人觉得这个项目还不错,但假如他发现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那他就会有两个疑惑:
第一,你给他看到的业务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二,拿到了他的投资款之后,有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保证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光是财务管理混乱这一点,就足以一票否决一家公司。
企业要持续做大,未来能有机会上市,那么清晰合规的财务管理是需要每一个公司注意的地方。
当然,假如真的走到了最后一步,拉到融资了,这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控制融资成本。
所谓融资成本,就是每家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都必须掏出的钱。
一部分成本是显性的,顾名思义就是有明确的货币价值来体现的成本。
具体来讲,包括借贷融资中所必须支付的各类利息;股权转让融资中企业需要付给投资方相应股权所能够带来的收益。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包含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尽职调查的费用;商业计划书代写或修改的费用;参加路演、各种交流的路费;聘请财务顾问辅导融资的费用等等。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隐性成本也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比如等待资金入账的时间,争取融资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以及在融资过程中扩展人脉、维持关系的支出等等。
现实中很多企业在融资中都没有把成本控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融资浪费。
只有尽力把融资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才能最大化融资的效果。
控制成本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就提两个原则:
一是要做好提前规划,二是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尤其是越早期的项目,越是需要节省。
05
过去我们看过很多靠产品主义起家,后来又迷失于资本运作的案例。
比如说前几天刚刚讲到的美特斯邦威。
这就导致了很多有“匠心”的企业家,或多或少的害怕资本运作,本能地拒绝有人来分享自己的蛋糕。
那这就有点走极端了,工具本身无罪,资本本身也无罪,好与不好,就在于如何使用它。
整合可以利用资源,把蛋糕做大,借力打力才是企业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