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你该了解的都在这里

营销管理
单仁行
2022-04-14

01


最近这两天,有一个新闻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在讨论,很多人也想了解,很多人看不懂。

这个新闻是什么呢?

叫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但是,由于这篇意见稿的内容高屋建瓴,具体的配套措施还没有完全出来,所以,很多人就看不懂了。

有企业家就给我留言,想要了解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其实,“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在2015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

微信图片_20220414171113.png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国家要非常高调地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呢?

我们带着问题,一个个来拆解,把“是什么、为什么、对企业的影响和深层次的意义”讲深讲透,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我把它分成2天来讲,今天先讲第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20414171117.png


02


首先,什么是“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概念并不复杂,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制度、统一规则的大市场。

这个大市场涵盖了每个地区的小市场,高标准联通,制度规范和商品服务要统一。

这里的侧重点是:统一,再联系今天提出来的新关键词:加快。

我们就可以具体分析一下:

所谓“加快”,意思是这件事已经谈了很久,不过之前的进展有些慢,现在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了,要加快。

所谓“统一”,就是指经济运行的基础制度,要达到全国范围统一。

具体的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售后服务”这一系列对于营商环境的制度保障。

为什么要加快统一呢?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提高地方建设经济的积极性,过去集中在中央的很多权力,都下发给了地方。

但是,因为各地基础环境不同,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很难跟先发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竞争。

这些地方政府又面临经济建设KPI考核的压力,为了保障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地方保护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保护本地企业,对外地企业区别对待。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地方保护政策保护了本地区发展落后的企业,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的就业,丰富了税收,为地方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地方保护政策也损害了国内经济“内循环”的大环境。

举个例子,当年上海浦东新区和南汇区关于修路的事,一直闹到了中央。

那个时候,浦东新区发展的好,来了很多外商投资,南汇区也想沾沾光,于是自己掏钱,在浦东新区和南汇区之间修路。

但是,这条路修了很久,迟迟都打不通,两个地方之间出现了很多“断头路”。

微信图片_20220414171121.png

是浦东没这个钱吗?

当然不是,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的浦东,不太想把这些路打通,红利你分一点,我就少一点。

直到最后国务院拍板,把南汇并入了浦东,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414171124.png

事后再看,浦东当时的做法肯定是对本区的经济有好处的,但是从整体来看,是不是起到了负面作用呢?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这样的地区壁垒在我们这个地缘辽阔的国家,真的太多太多。

比如前两天我们提到的五菱宏光mini ev,这辆车在河南和山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5%以上,但就在上海,这辆车连“绿牌”都上不了,直到今年,政策才有所松动。

微信图片_20220414171127.jpg

还有某个企业家说到的名言,“投资不过山海关”。

所以,在这个地方你可以做,在另一个地方不行,县官不如现管,这是过去在中国,我们很多企业在走进全国市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它们确确实实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的道路。

你说连本地市场都搞不定,还怎么培养出在世界范围内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呢?

这一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在表态,现在就要彻底解决这件事情。

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更深一步的问题。


03


为什么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呢?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都知道问题出在哪,有的时候外界以为的“忽视”,其实是现实情况还没有允许我们去做而已。

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过去我们的主要矛盾,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就是要从无到有,把市场做大,要有“先富”的人和某些地区。

在那个时候,地方保护主义是有利的,甚至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到了今天,疫情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3年了。

即使是放水,也避免不了各个地区包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

外部逆全球化之风盛行,内部价格战、“内卷”又严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再加上各个地方有地方保护,“内循环”已经到了必须打通的时候了。

我们可以这么去想象,要素资源就像血液,它要能在人体内顺畅的流通起来,必然不能有地方保护政策这种“血栓”的存在。

所以,主要矛盾的变化就导致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强企业”,而不是在地方保护下的“大企业、臃肿企业”。

但是,怎么区分出“强企业”和“大企业”呢?

就要把大家放在同一个标准下比一比,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第二点,市场经济从“规模化”向“质量化”发展的要求。

经济学中有“比较优势”这么一说,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各个地区都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如果想要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好的做法是“各司其职”。

但是,过去由于要搞工业化,要提升GDP,要出政绩,怎么办?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各地都在搞基建、都在卖地搞房产,都在建产业园,给出的税收条件一个比一个好,去吸引投资商。

短期内,这些地方因为投资,增加了GDP产出,可长期一看,无疑是给地方背上一个个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很多“重复投资”,用大量的钱只换来了短期内的产出。

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这就是一种浪费,最后还得中央背最终的包袱,用“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输血补贴。

所以,真正要做到内循环,疏通全国经济运行的血脉,就必须让资源更自由地流动起来,流向它们更能发挥价值、效率更高的地方去。

这些,确实都需要标准“统一”。


04


那么,对企业来说,会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没有核心技术,或者干脆就靠地方保护和财政补贴的企业会很危险。

过去重复建设导致了低端产能过剩,这些同质化的过剩产能,再拿到市场化的环境去竞争,自然就是价格战的内卷。

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通过便宜来熬死竞争对手,打不过的企业自然就要求助。

那A为了保护地方企业的时候,就出了优惠政策,B也不会坐以待毙,它只会做的更多,而C看到了,就会比AB更狠,干脆就不准某些外地企业进入我的市场。

这就变成了我的邻居不是我的伙伴,而是我的对手,是我要去排斥和弄死的对象。

那么,现在制度统一,地方壁垒被打破,就是在倒逼地方企业直面全国市场的竞争。

只有在产品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者你懂得在全网营销上,做全网、全国的布局,可以吸引到全国的用户,这样的企业才能活得下来。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