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黄仁勋访华,几乎霸占了整个科技圈的热搜。
他的发言不仅有金句,更有硬核技术支撑。每次亮相,那件皮夹克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这不是普通的穿搭,而是英伟达技术实力的外化。
而雷军的皮夹克,更像是他的“工作服”,发布会才穿。私底下,工厂拧螺丝、微博答疑几乎像一位随时干活的工程师。
同样的皮夹克,穿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背后藏着怎么样的营销哲学?
说到“营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卖货”、“打广告”、“搞流量”。但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把营销当成推销工具,而是当成一种价值传递系统。
智远认为,黄仁勋和雷军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传递者”。
黄仁勋走技术叙事路线。在GPU、AI平台这类技术门槛高、生态依赖性强的领域,他从不讲情怀、不谈段子,也不打"性价比"牌。
他谈CUDA、AI算力、全球开发者生态这些硬核话题,对他来说,技术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
每次发布新品,黄仁勋不只是罗列参数,他会告诉你这块芯片能跑多少个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构建AI生态。
他的GTC大会更像一场技术布道会,从厨房里拿出芯片,穿着皮夹克站在聚光灯下,就像一位技术先知在宣告:这就是未来的算力核心。
这种营销的本质是建立技术权威,他不需要你理解CUDA的底层逻辑,只需要让你确信:没有它,你就做不了AI。
而雷军则选择了另一条路,用户共鸣。
家电、手机等消费端密集的领域,他擅长讲故事、立人设、拉近关系;早期小米的"为发烧而生"、"性价比"等口号,都是在打造一个"用户的企业"形象。
他会亲自回复微博评论,在发布会上自嘲"被说山寨",这种营销的核心是构建用户认同。
简单来说,雷军的哲学是:用户愿意买单,是因为他们觉得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不需要你懂骁龙芯片的架构,只要让你相信小米是为普通人打造的科技品牌就够了。
这两种营销方式截然不同:
一个建立在技术信仰上,强调"不可替代性";一个建立在用户关系上,注重"情感连接"。黄仁勋传递的是:我强,你必须用我,雷军则表达”你强,我为你而生“。
看清战场是第一步,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如何让用户感受到:我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佬,而是真正懂你们、和你们站在一起的人。
黄仁勋很会玩文化符号。他打破了人们对技术极客的刻板印象,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文化互动,将技术权威形象塑造得既专业又亲民。
2024年1月20日,他在英伟达中国区年会上身穿"东北大花袄",手持二人转手帕的造型火遍全网;2025年1月16日,他深夜现身台湾夜市,引发围观热潮。
从跳东北舞到逛夜市,从穿唐装到用中文演讲,这些看似"入乡随俗"的举动,智远认为,实则暗藏深意。他不是在刻意讨好谁,而是在做一件更重要的事:
让技术变得有温度。
英伟达是一家技术公司,它卖GPU、AI平台,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这些产品很冷,不容易被普通人理解。
所以,黄仁勋很聪明,他用各种视觉符号来打破这种距离感,让中国人觉得:"这个人懂我们"。但说实话,这种接地气更多是一种营销策略。
智远认为,黄仁勋是在用文化作为信任的杠杆,试图展现对中国的理解,让合作伙伴、开发者和客户更愿意相信:英伟达是中国AI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说白了,让商业伙伴认为,我们是一伙的,这种接地气本质,为了生意、为了更深层次的商业信任。
而雷军的接地气,是另一种风格。发布会前发投票让粉丝决定新功能,在微博和用户讨论哪个颜色配色好,这种接地气,是用情感的深度来渗透。
智远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巴黎奥运期间的citywalk直播,他穿得像个普通游客,走在街头,喝咖啡、拍照、聊小米SU7,让观众觉得:“这个人,和我一样。”,这是人设的自然延续。
所以,你看,黄仁勋和雷军的“接地气”,代表两种逻辑:前者,是技术权威的软化;后者,是用户关系的强化。
他们在做同一件事,只不过用了不同的行为、表达艺术,一个在文化符号里找信任,一个在日常互动里找连接。
那么,谁更接地气呢?答案很明确:黄仁勋用技术符号搞定企业客户,雷军用真实互动拿下普通用户。
拿下客户,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以为营销是“把产品卖出去”,其实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未来”。
黄仁勋和雷军都深谙这一点。一个用技术描绘未来,一个用产品讲现在。
他们的营销,本质都是“故事性植入”。想传达的其实都是一句话:“你值得拥有更好的。”但不同在于:黄仁勋的梦,是“算力改变世界”;雷军的梦,是“科技属于每个人”。
黄仁勋从不掩饰他对未来图景的执着,每当说出“AI将改变一切”、“算力是新石油”、“英伟达不只是卖芯片,而是在构建AI生态”时,眼神里都带着光。
而且,每次描绘完未来,都会用具体数据来支撑:这个芯片能跑多少个大模型?能训练什么样的自动驾驶?能服务多少开发者?
换句话说,他在卖AI时代的入场券”。他的产品,是技术叙事的载体;他的营销,是技术信仰的放大器。所以,黄仁勋的梦,是技术驱动的梦。
雷军的梦,另一种风格。他用产品本身,讲“科技平权”的故事。他喜欢说,现在你就能拥有更好的。
比如小米SU7,他说:年轻人也能开得起超跑风的车;比如“雨伞收纳槽”这种细节设计,让你觉得:“这车,是为我设计的。”他的营销,是用户共鸣;他的产品,是故事的载体。
所以,你看,黄仁勋和雷军,造梦的方式不同。一个是“先有梦,再有产品”;一个是“先有产品,再讲故事”。他们都懂得怎么去落地。
当梦照进现实,遇到危机怎么办?黄仁勋面临过芯片禁令,雷军面对过品牌信任危机。谁更擅长“讲故事”,化解危机?
2025年4月,美国对英伟达特供中国的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管制”,直接冲击其中国区80%营收(约45亿美元),股价单日暴跌6.9%。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英伟达不仅年损超100亿美元,还将失去AI技术落地的核心试验场,这对英伟达来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
但黄仁勋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像很多科技公司那样“低调应对”,他选择了“讲故事”:一个战略级别的故事。他在多个场合强调:
中国AI市场价值500亿美元、全球AI研究者有一半在中国”,英伟达不是离开中国,而是更深度地参与中国AI生态”。
这不是公关话术,是一套技术信仰的叙事策略。核心逻辑是:我不是在“求中国市场”,而是在“推动全球AI发展”。
他甚至亲自出面,用英文解释H20芯片的“合规性”,试图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技术可行”的故事。
这种“技术中立、生态优先”的故事,既赢得了中国合作伙伴的信任,也在美国市场中争取了理解与支持;这个故事的厉害之处在于:不讨好,直接定义;不“求生”,直接“布局”;不做“公关”,而是做“战略”。
雷军遇到的危机来自品牌认知。
早年小米被贴上“性价比”“山寨”“低端”等标签,这些标签在小米冲击高端市场时,成了最大的阻力。
后期,小米“互联网式快速迭代”的逻辑,与汽车行业“零容错”的安全需求之间,存在根本冲突。这让很多人对小米造车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这些种种问题,雷军是怎么“讲故事”的?他用用户情感,重建品牌认知。
小米冲高端时,他一次次直播、一条条微博,讲“我也是从零开始的创业者”、“我也被嘲笑过”、“我在努力”。
他甚至在一场场发布会上,拿出一张“被黑图”说:这些话我都看过,我也难受,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这是共情。他把“改变用户认知”的行为,变成了“让用户理解小米改变”的过程。这种“讲故事”的力量在于:不洗白,而是找共建、不反驳,而是找理解。
所以,两种公关,两种“讲故事”,一个在算力神殿里布道,一个在人心战场拉近距离;他们都太懂该对谁讲什么故事。
但讲完故事之后呢?他们到底想定义什么?
黄仁勋的野心,不只是卖芯片,他想让世界围绕CUDA编程,让AI开发者离不开英伟达的生态。这在定义AI时代的底层逻辑。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全球超过90%的AI训练模型运行在英伟达GPU上;CUDA生态已拥有超过400万开发者,覆盖3000多家AI企业。
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正在成为全球工业设计、自动驾驶、AI训练的标准工具链。
你可能看不懂这几个平台和数据,但一定要知道他意味着什么:不是谁想用谁就用英伟达,而是谁想做AI,就得绕不开英伟达。
所以,黄仁勋已经从“卖芯片”升级为“建标准”,他试图讲一个AI世界该长什么样的故事,这才是新的定义权。
反观雷军,他的战场不在技术,而在用户。他想要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参与并共创的生活方式。
小米SU7的用户群体中,26-30岁占比42.7%,女性用户占46%;小米YU7的用户群体平均年龄为33岁,其中26-35岁占比69%,83%为男性,16.5%为女性。这说明小米试图重新定义智能车在年轻人心中的形象。
再看一组数据不起眼的数据:雷军在微博发起的小米14配色投票,共有8万人参与。此外,小米汽车的“雨伞收纳槽”、“车机互联体验”等设计,都是来自用户建议。
更值得一提的是,网上还有不少网友反馈,哪个行业做得不好?让雷军去做。比如:卫生巾行业混乱?雷军赶紧下场;空调体验差,小米什么时候上?
这些看似调侃的言论以及行为背后,实际上是用户意志的具象化表现。
雷军的营销,已经从讲产品升级为“让用户定义产品”,他不是在告诉用户“你该买什么”,而是在问用户:你希望科技长什么样?这,也是一种“定义权。
如果你问我:谁更有话语权,那黄仁勋显然站在更高维度;如果你问,谁更能影响大众对未来的想象”,那雷军也毫不逊色。
黄仁勋想构建一个由技术主导的AI世界;雷军,则构建了一个由用户主导的科技生活。
也许,二者的终极较量不在于财报数字,而在于谁的故事能嵌入人类文明演进史。最后,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当技术与用户共同塑造未来时,谁的故事将引领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