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资本杨斌:Adtech行业的套利模式不可持续,SaaS代表现代社会商业逻辑

营销技术Martech
Marteker技术营销官
2021-01-04

微信图片_20210104200415.jpg

投中资本管理合伙人 杨斌

「目前数字营销已经到了一个存量博弈的时代,更加注重效果、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9月11日,澄志创投与投中资本联合发起的营销资本论坛上,投中资本管理合伙人杨斌提出,「在技术迭代上已经从传统的营销到整合营销,到数据营销再到以数据驱动为主的阶段。」

2014年,投中资本在硅谷开始美国业务,2015-2017年主导了数字营销领域比较大型的一批行业并购案。不久前,Marteker对杨斌进行了面对面采访,探讨了在资本视角中的Adtech和Martech业态趋势,以及创业者不容忽视的几个关键指标。


商业模式需要可持续性

2010年起,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起来,出现了不计其数的App,这些App最初的目标是获取用户。这一初始目标完成后,App试图通过用户获取利润——最初为了吸纳用户而采取的「免费」模式此时成了收费的阻碍,App们大多寻求流量变现,通过广告获利。广告技术(Adtech)工具应运而生,因而也催生了一批广告技术公司。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Adtech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在2015年到2016间的六、七十倍下降到目前的二十倍水平;A股的沉寂,上市公司并购度活跃下降,以及商誉减值等负面因素,都阻碍了Adtech公司在资本层面的发展。

从中观角度来看,Adtech行业有结构化的问题。国内的头部流量集中在BATJ、头条系这些行业巨头手里,广告主也就不用再和DSP公司合作,造成了国内DSP公司的生存危机。这一点与国外同行受到Google、Facebook挤压,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不好,资本方也就敬而远之了。根据投中研究,美国Adtech领域的VC投资从2013年之后开始逐渐走低;两年后的中国,Adtech的VC投资也开始下降。

微信图片_20210104200419.jpg

美国营销科技VC投资在2013年后逐渐走低

微信图片_20210104200422.jpg

中国营销科技VC投资自2015年后开始下降

Adtech公司的收入模式也存在问题,很多公司基本采用了套利的方式,Adtech公司赚取的是流量的差价。但是,广告主并不清楚广告费是如何分配的。在杨斌看来,这种商业模式并不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大家都接受的模式。

「站在广告主角度,最终还是要看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很多东西难以持续。但是怎么做出效果来?关键在于技术能力。是不是有真正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是不是能够做出精准的用户画像?是不是更有针对性地投放来提升效率?如果服务媒体主,如何帮助媒体的流量卖到更好的价格;如果服务广告主,如何最高效地获取用户,产生购买行为?」

杨斌看好美国The Trade Desk(简称TTD)的商业模式,该公司放弃「吃差价」,改为20%的透明定价,且定位为直接服务广告主,提供更好的工具,帮助广告主对广告发布更加有把控力、更好地评估广告投放。这样的模式所遇到的市场背景是广告主本身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且不满于Google、Facebook等「围墙花园」的封闭,因而受到广告主的欢迎。目前,TTD的纯收入高达6亿多美元,上市至今累计上涨超过7倍。


衡量独角兽公司的关键指标

Adtech之后,Martech概念逐渐兴起。杨斌认为,所谓Martech,关注的是销售漏斗中,从销售线索到转化、销售乃至售后的过程,即获取用户之后,如何转化成为有效销售,以及再之后的用户体验过程。Martech偏重于现有客户的维度。

杨斌同时提出,Adtech与Martech的边界也逐渐变得模糊。一个典型例证是精准营销,通过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给潜在用户画像;当用户画像和一手数据的精准度越来越接近的时候,很多营销手段是可以向销售漏斗前端移动的。同时,很多Adtech公司开始关注销售漏斗后端的部分,造成了Adtech与Martech的融合。

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Martech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不乏Adtech转型后的。就具体赛道而言,杨斌看好人工智能这一赛道,主要有两个分赛道:一是人工智能支持的数据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有效提升精准投放的水平;一是整体流程的自动化。

杨斌经常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他认为美国投资者眼中,Martech独角兽需要满足一些核心指标:首先是收入是否达到一定门槛。对于独角兽公司来说,基本按照10倍估值计算,即需要1亿美元的收入;其次是成长速度,美国公司通常在5到7年之间成长为独角兽,但现在一些创业公司成长速度非常快,像Slack用了不到三年,收入就超过了一亿美元。

其它的一些核心指标包括毛利率、客户留存、研发、营销和销售等。譬如说,研发投入在成长期内至少要达到20%;营销和销售层面的费用,甚至可以达到收入的50%,保守的也在30%。

在创业初期,当公司不为人所知的时候,营销和销售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最终成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产品本身。美国Adtech公司AppLovin在创业之初,100个人的公司里只有3个销售,其创始人认为,只要产品做得好,客户会主动上门。后来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得确实不错。因此,杨斌特别提醒创业者,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产品化能力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创业者对于客户的理解是否到位。「很多创业者会基于自身的优势去做产品,不论是技术优势或是背景优势,但没有从客户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这是创业过程中容易出问题之所在。」


SaaS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商业逻辑

在美国,很多Martech公司采用了SaaS模式。在杨斌看来,SaaS模式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商业逻辑——「分享经济」、「订阅模式」越来越被人接受,人们不再要求「所有权」而只需要「使用权」,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都是这一逻辑的具体体现。就Martech行业来说,很多客户并不希望产品太「重」,更偏好于「轻」一些的产品,可以把核心的力量放在最重要的点上,其余部分则采用订阅模式来实现。

杨斌进一步预测,如果当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变成SaaS模式的时候,SaaS的魅力可能就没那么大了,而且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会面临大量的SaaS供应商。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将发生SaaS供应商之间的整合,彼此切入对方的地盘,一些大的SaaS供应商会吞并小规模的竞争对手。

至于那些坚持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公司,他们的业务会向大型客户集中。这些大型客户本身体量足够大,也乐意购买这种定制化的服务。中小型的企业会偏重于SaaS模式的产品。

尽管整合势必发生,杨斌并不认为Martech行业会出现广告集团那样的庞然大物。「WPP等4A集团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发展原因。但是在Martech行业里,因为技术不断在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对行业格局产生新的影响,很难形成非常长期的垄断格局。」

当然,这样的整合对于国内市场来说,还很遥远,因为Martech在国内发展速度还不够快。Martech的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这一点国外领先了很多年:国外公司市场部们的定位清晰,多年积累了大量数据;而国内公司缺乏这样的基础,很多企业甚至保持着粗放式的营销策略,连数据库都没有。好在随着新一代管理人出现,国内企业开始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且在逐渐加强。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