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建议:保持思维清晰所必须警惕的50个认知偏差

职业指南
陈壕
2024-02-19

保持思维清晰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明智的决策并解决问题,而认知偏差则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决策,难以看清这个世界、无法准确地分析问题的本质,也就不能高效地决策和解决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在推特上发布一个帖子,列出了应该警惕的 50 种常见思维偏见、思维错误和非理性的人类思维倾向,他认为,了解和识别这些偏差有助于提高思维清晰度,做出更加理性和客观的判断,年轻人应该熟知这些认知性偏差,以便在日常生活和决策中避免落入这些心理陷阱。这个帖子引起数十万人的疯狂点赞。

埃隆·马斯克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者之一,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电动汽车、太空探索和人工智能等,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思维清晰和对认知偏见的认识。

普通人学习马斯克指出的这50种认知偏差,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思维清晰、进行更好的思考和决策,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50种认知偏差。

(注:由于篇幅太长,本篇文章先介绍25个。)


——01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经常根据个性或者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帮自己开脱。

【举例】

在团队会议上,当讨论项目延期的原因时,其他团队成员开始分析各种外部因素,如客户需求的变化、资源不足等。然而,当谈到小张时,大家普遍认为:“小张平时表现不错,但这次延期肯定是他的问题,他可能是缺乏专注力或者工作态度有问题。”


——02 自私偏见——

我们的失败是形势所迫,而我们的成功是理所当然。失败总是有原因的,而成功全靠自己。

【举例】

足球比赛中,当球队失利时,你会听到一些队员说:”我们输是因为对手太强了,他们的战术布置得太好了,我们根本没办法。“


——03 组内偏爱——

我们偏爱同一个圈子的圈内人,而不是圈外人。

【举例】

公司决定启动一个新项目,需要从两个候选团队中选择一个来负责执行,在评估两个候选团队时,你发现即使另一个团队在专业技能和项目经验方面更具优势,你还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更亲近的团队。


——04 从众效应——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举例】

小张正在一家餐厅外等待,突然注意到有几个人开始排队。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队伍,尽管他并不确定为什么这家餐厅如此受欢迎,最终也加入了队伍,尽管他原本计划去的是另一家餐厅。


——05 群体思维——

希望团队保持一致与和谐,我们有时会为了减少冲突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决定(群体思维是从众效应的一种体现)。

【举例】

某软件开发团队面临着一项重要技术选择的困境。团队成员普遍倾向于采用一种新颖但风险较高的技术栈,以展示其创新能力。然而,在项目初期的一次内部讨论中,一位资深工程师提出了采用更稳定、更成熟技术的建议,认为这有助于减少项目风险并保障最终交付质量。

然而,由于担心破坏团队和谐氛围和避免内部冲突,这一建议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最终,团队决定采纳高风险技术栈,并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预料之外的技术挑战,导致项目延期和预算超支。


——06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举例】

在最近的一次公司年度评估中,张经理因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突出的业绩在团队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许多员工和上级都认为他在个人品质、沟通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方面也同样卓越。

因此,当公司需要选拔一名新的部门负责人时,张经理被一致认为是最佳人选,尽管他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经验。

然而,在担任新职务后,张经理在管理上遇到了一系列挑战,他的领导风格并不完全适合新的部门,导致团队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07 道德运气——

由于一个好的结果,会提高人们对其道德地位的评级,反之亦然。

【举例】

假设有两位医生,C和D,他们都为一位重病患者进行了手术。C医生的手术非常成功,病人康复得很快,因此C医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然而,D医生的手术并不成功,病人不幸去世。在这个情境下,尽管D医生可能同样专业、同样尽心尽力,但由于结果的差异,他的道德评价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08虚假的共识——

现实中支持我们观点的人要比我们想象中少,即我们认为同意我们观点的人比实际同意我们观点的人要多。

【举例】

在很多政治议题上,人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想法,而反对者只是少数派。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不同的政治观点在人群中的分布可能相当均衡,但由于人们倾向于与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和沟通,他们可能误以为自己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地位。


——09 知识诅咒——

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件事,我们就会假设其他人也同样知道这件事。同时你也很难理解,那些没有掌握的人,他们是怎么思考这种知识的?

这导致人们不能真正地进行换位思考。

【举例】

Mark是市场营销部门的高级经理,拥有多年的市场分析和策略规划经验。在一次项目会议上,Mark正在向团队展示他最新的市场分析报告,其中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据模型和预测算法,并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

他假设团队中的其他成员都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然而,其他成员对这些市场分析的专业知识并不熟悉,因此很难跟上Mark的讲解,Mark也很难想象其他人为何难以理解。


——10 聚光灯效应——

人觉得自己会一定受到别人的关注,或者别人的重视,为了担忧自己是否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或者好名声,而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放大,进而造成不好结果的心理状态。

我们会高估人们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举例】

假设你即将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比如一个晚宴或派对。在准备过程中,你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挑选合适的服装、化妆和发型,以确保自己看起来完美无缺。到了活动现场,你可能会觉得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担心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句话都被他人仔细观察和评判。因此,你可能会变得非常紧张,甚至无法正常地与他人交流。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你。他们可能也在关注自己的表现、与他人的交流以及享受整个活动的氛围。即使有人注意到你,也往往是出于礼貌或好奇,而不是因为你有什么特别之处。


——11 可用性启发——

我们在做判断时,通常都依赖于当下脑海中直接浮现的例子。

【举例】

当你考虑购买一款新手机时,可能会首先想起最近看到的广告、朋友或家人的推荐,或者是在网上浏览时遇到的一些评论。

这些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信息即可用性启发,可能会对你的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因为某个广告中展示的炫酷功能而倾向于购买某款手机,或者因为朋友的强烈推荐而决定尝试某个品牌。


——12 防御性归因——

作为一名暗自担心自己发生严重意外事故的见证人,当我们与受害者共情时,我们会减少对受害方的指责,增加对攻击方的指控。

【举例】

假设你正在目睹一场交通事故,其中一辆车撞到了行人,如果你也是行人,那么你可能会更倾向于认为驾驶员应该为事故负全责,即使行人可能也有一些过错,比如没有在人行道上行走。

这是因为你不希望自己处于类似情景时受到类似的伤害,所以你会采取一种防御性的归因方式,减少对受害者的指责,而将责任更多地归咎于攻击者,即驾驶员。


——13 公正世界假说——

我们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因此,遭受不公是活该。

【举例】

我们通常会认定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懒惰,要么是因为愚蠢,要么两者都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14 朴素现实主义——

我们习惯相信自己的观察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则是不理性的、不知情的或是有偏见的。

【举例】

在关于某个社会事件的讨论中,某个人可能坚信他们所看到的视频或图片完全展示了事件的真相,并因此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客观的。他们可能会认为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人是没有充分了解情况、受到了误导或是有意歪曲事实。

然而,这样的观点往往忽略了事实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也忽视了不同观察者可能因角度、背景知识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同解读。这种朴素现实主义的态度可能导致误解和争端的加剧,而不是促进理解和共识的达成。


——15 朴素犬儒主义——

相信自己观察到的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且有所图谋。

【举例】

在工作场合中,一个朴素犬儒主义的员工可能观察到同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并因此坚信其他同事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他们可能认为,同事们之所以做出某些决策或行动,都是出于个人的野心或利益考量,而非出于对团队或公司的整体利益。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对他人的动机和意图持怀疑态度,难以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16富勒效应(巴纳姆效应)——

我们很容易将我们的个性归因于模糊的陈述,即使它们适用于广泛的人。

【举例】

常见的星座指南、五行命理都是富勒效应的表现,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认为是为自己贴身打造的。


——17 邓宁·克鲁格效应——

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举例】

一个新手司机在发生车祸后,可能首先会怪罪于其他车辆或道路条件,而不是反思自己的驾驶技能或判断。同样,一个初学者在编程时遇到错误,可能会认为是代码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去检查自己的逻辑或语法。


——18 锚定效应——

做决定时我们会依赖先前得到的资讯。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举例】

在购物时,如果商家首先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逐渐降低,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这个商品的价格比实际价值低,从而更容易接受购买。这里的初始高价就像是锚,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

在职场中,当上级给下属设定了一个较高的工作目标时,下属可能会认为这个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19 自动化系统偏差——

我们依赖自动化系统,有时候我们会过于信赖它,以至于其自动纠正过程会影响其原本正确的决定。

【举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自动驾驶汽车。尽管这些系统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但在某些罕见或复杂的交通场景中,它们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如果驾驶员过于依赖自动驾驶系统,不愿意或不敢质疑其决策,那么可能会发生潜在的危险。


——20 谷歌效应——

我们倾向于遗忘在搜索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信息。

【举例】

越来越多的人对一些常识难以记住,甚至有人连屈原是哪国人、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都需要通过搜索引擎来确定。


——21 阻尼效应——

当自由受到限制的时,我们会产生不快,所以会做出一些反抗的行为来释放情绪。

【举例】

你正在为一个重要的项目努力工作,但突然接到通知,由于某种原因,你的工作方式和进度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你可能会感到沮丧和不满,甚至开始抵制这些限制,试图恢复自己的自由度。


——22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找到并记住能证实我们认知的信息。

【举例】

假设你是一位热衷于健康饮食的人,坚信素食对健康有益。因此,当你在阅读关于饮食的文章或研究时,你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并记住那些支持素食益处的信息,如素食可以降低心脏病风险、有助于体重管理等。同时,你可能会忽视或很快忘记那些与你的观点不符的信息,比如一些研究指出素食者可能需要额外关注某些营养素的摄入。


——23 逆火效应——

那些反面证据有时候会产生逆向效果,致使我们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观点。

【举例】

在社交媒体上,当用户看到一条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帖子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或不满,并倾向于反驳和批评该帖子的内容。然而,这种反驳行为往往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反而可能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反驳行为增强了他们对自己观点的认同感和信心,同时也让他们感到更加团结和有归属感。


——24 第三人效应——

我们相信别人比我们自己更加容易受到大众媒体所宣传的消费习惯的影响。

【举例】

当我们在观看电视广告时,可能会认为那些炫酷的产品特效和吸引人的优惠活动只会对其他人起作用,而我们自己则能够识破这些营销手段。然而,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些媒体信息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消费习惯或购买决策。


——25 信仰偏见——

我们判断一个论据的强弱,不是看他对结论的支持度有多强,而是看他在我们心中有多大的可信度。

【举例】

在政治辩论中,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相信和接受与自己政治立场相符的论据,而忽视或反驳与自己立场相反的论据。即使这些相反的论据在逻辑和事实上更具说服力,但由于它们与个人的信仰或偏见不符,因此可能被低估或忽视。


另外25条认知偏差见下一篇文章,敬请期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