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璨:对二三线以下地区的部分思考与观察

营销管理
三节课
2020-11-11

十一假期,带着家里两个小孩一起回了一趟贵州老家,走过了挺多地方,对于二三线城市及以下的一些乡镇在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一些观察和思考,胡乱记录分享一下。

纯个人思考,也许部分信息会有点偏颇或武断,欢迎交流。


1

能感受到当前国内的几乎所有城市和所有乡镇,在生活方式和建设发展规划上都在逐步趋同,所有的城市都必有地标、高楼大厦、Shopping Mall、或大或小的游乐场,娱乐消费也不外乎各类餐饮、KTV、酒吧、温泉度假、保健按摩,所有的城市都会拥有自己的“X环路”和CBD,大家的日常生活都会逐步变成上班、居家、外出娱乐及应酬,所有城市孩子们的生活也都趋同于变成学校学习+打网游+无数周末和业余时间的兴趣班、辅导班。

同样,所有的乡镇农村,在建设规划上也逐步“社区化”,生产、生活和建设变得越来越集中,大部分房屋都会有政府主导来统一建设形成统一整齐的分风格,耕种等工作也逐步变得更有序,也慢慢都有了属于一个村的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如操场、广场等。

越发趋同的生活方式和越来越强的基础设施,或许会带来部分在线服务类产业的机会。类似当前的在线教育。

2

乡镇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目前来看,仍然是二元的。

乡镇农村中,人们可供消遣的时间更多,可供使用的第三方服务提供方和公共资源更少,也因为传统乡镇中的生产耕种、婚丧嫁娶、盖屋修葺等事宜常常需要群体互助协作来完成,因此乡镇农村中,相互之间的邻里走访、帮忙以及对宗族关系的强调仍然随处可见。

这导致在乡镇农村以下的社会环境里,仍然更强调关系往来,各种人情世故也会显著更多。

从这个角度,未来的中国,城市和乡镇农村之间的二元社会结构可能会进一步明确,当我们在思考各种生意的机会时,也许也将越来越会从这两个角度来分别进行思考。

但从更大、更长的趋势来看,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宗族社会的逐步瓦解也会是不可逆的。

3

越是人群聚集基数足够大,权力结构多元,且新产业新机会层出不穷涌现的地区,人们会越趋近于依靠自身的选择、拼搏和努力来获得发展与收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成就和发展也会越趋近于自然选择。

而越是经济产业结构相对稳定,权力结构单一,社会阶层和上升通路也相对单一的地区和领域,人们就越会趋近于依靠“关系”来获得发展与收益。

但对“关系”的强调和依赖从趋势来看,又往往会导致地域社会阶层的僵化,难以持续——更为重要的是,所有依附于关系的经济,都是难以规模化的,在生产力上天然不先进。

所以,对每一个城市和地区来说,寻求“开放”和更加多元的经济引擎、产业发展机会可能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内在动力。

4

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当二三线以下城市、甚至是很多乡镇农村的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已经无需再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大家反而缺失了某种重要的意义感或是“人生目标”。

过去,很多乡镇、农村的孩子脑海中,也许会为了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而读书,或者大一点的,为了加强国家建设发展而读书的也大有人在,而今天,当很多孩子从小就看过了外面的世界和生活,当他们已经享受过了丰裕和奢华的生活,也能看到所谓“成功人士”们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之后,他们读书和努力奋斗的动力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不仅是他们所学习的书本,包括他们所在的家庭都无法给予他们答案。

我总有种疑问,往后的教育,会不会需要更多转向关注“帮助孩子寻找目标和意义”?

但至少目前,在绝大多数家长们的心中,“分数”仍然是最重要的东西——最起码,它决定了自己的孩子将会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学习和成长。

5

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的黄金期可能已经结束,或至少已经开始放缓,一个显著表现是来自乡村的存量人口在减少。这次回乡,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农村里还留下的小孩子数量少了,而青壮年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

对比起我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有3-5个孩子的盛况,如今的农村,每家每户2个孩子左右差不多已是一种标配,大家也不再把“多生育”当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来看待。

这必然导致“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动能不足。

因此,上一个时代里,城市化进程和由政府大力主导的各种“城市基础建设”带来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也形成了整个国家具有整体性的经济增长引擎。

而今天的中国,除了北上广深航等一线、准一线乃至大部分二线省会城市都仍在享受着城市化和人口集中带来的红利外,几乎其他所有地区都在呼唤和寻找着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这样的引擎,往往需要被打造成一个产业。即便当前政府大力主导的“新版基建”,对于整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可能也只是偏局部的,不会像过去那样具有巨大的整体性驱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支柱性产业的地域或二线以下城市,未来20年里在经济增长方面注定是乏力的。

在这方面,贵阳在近几年所打造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可视作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来看待。

6

一个城市和地区,如果要想结构性的取得经济发展和增长,其实最缺少的资源还是人才。

以我的老家贵州为例,这次回去也跟很多家乡朋友聊起一个话题——贵州本土的餐饮和美食资源按理说绝对不差,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乡镇往往都会拥有自己的特色小吃,贵州人也常会以本土调料、美食、小吃等为傲,甚至在美食方面,可能大多数贵州人都不会认为黔菜会比川菜、湘菜、云南菜等逊色。

然而长期以来,哪怕是在贵州本地,也基本没有出现过做得很大的餐饮企业,更多做得较大的餐饮企业,往往还是川菜、湘菜系,为什么?

聊来聊去,大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想要做大,最缺的还是人才,以及人才身上的视野和管理能力。

7

再往大一点看,二三线以下的城市,其实要是认真看,每个城市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机会能够带动起一些产业。

以我老家一座名叫“普安”的小县城为例,其身处高原,有得天独厚的环境适合种茶,近两年政府也力图把“茶业”打造为本土支柱性产业,投入和动作也不可谓不巨——跟字节跳动等大厂联合、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展会、试着寻找马云薇娅等人代言……

然而,收效仍然不算显著。

本质上看,根源仍然可能是“人不对”,也即在很多事的推进上,缺乏富有经验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以抓住关键要点一击即中。

因此,对任何一个二三线以下地区而言,如要寻求经济增长和发展上的“破局”,可能需要先找到某个支柱性产业,然后再具有针对性的出台一系列开放政策,批量引入关键人才,如此才会更有机会真正打造出一个增长动能强劲的产业。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