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你看你把咱爸咱妈变成什么样了

营销管理
王老司说电商
2019-07-11

每天清晨,我打开微信,接收到的第一条消息并不是腾讯新闻关于某位领导的行程报告,而是老妈发来的《震惊!你不知道的XXX竟然就在你身边》或是《如果每天吃XXX就可以百病不侵》等等的伪科学安利帖。

若干年前,老母亲她还不太会用微信的时候,虽然经常会在我开会的时候一个个电话打过来,风风火火的告诉我“晚上厨房窗子开条缝,新闻刚报道了某个小区煤气中毒事件”(那时候我们家的煤气灶已经有了防熄火功能,还能联动脱排油烟机换气)。

但那也都是小概率事件,我非但不觉得反感,还觉得听听他们唠叨并且借着机会询问下父母们的生活状况也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可现在的情况是,你如果不跟他们研究清楚了,他们可能真的连饭都不好好吃,整天去公园挖个野菜,到庙里辟个谷之类的。

可是,你要在有限的上班路上那点时间里把这件事给他们掰明白,那可能比教我幼升小的儿子乘法口诀还要难。

最开始,父母是排斥用微信的,哪怕他们开着“通知”,还带铃声告知的,也会一整天都不看一次手机。

结果你每次都气急败坏的打电话质问他们说:“怎么不看手机,我这赶着要你们的XX证照片呢!”然后,你再花上30分钟,教他们怎么使用微信的拍照传送功能。

往往最后是以让他们去找邻居的小哥哥或小姐姐来完成这个数据上传和发送的工作的。

不过,在他们请教了邻居若干次后,你就会经常在群里或者私聊窗口收到他们各种造型的“日常随拍直播快送”。

每次,你看着这些因为拍照时手抖不稳而模糊的照片,以及各种“管中窥豹”似的构图,都会觉得摄影师这个职业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不过,对于他们学会了使用“视频传送”和“视频通话”功能这件事来说,这些还都是入门级别的“烦恼”。

首先,你看到的是他们通话费用的暴涨,从原来一个月小几十块钱突然猛增到上百元。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偶尔一不小心就忘记了打开手机的wifi或者走在路上突发奇想跟一个老朋友用视频聊起了家常。

好在,现在各个运营商的数据流量套餐越来越便宜,只要不出国漫游,基本一个月封顶也还能承受。

所以,这件事我就一直没跟爸妈提,由着他们按照习惯使用。

不过,当他们习惯了这个功能,就会忽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你的冷落:怎么我儿子想不起来给老爸老妈视频一下呢?

 

于是,自打我独立搬出来起,本来跟二老一个月见面两三次的配置,一下子升级成了一周两三次,倒是搞得我突然觉得不知道看着他们说点什么好了。

毕竟,中国人的情感都比较含蓄内敛,给他们定个体检,快递两盒茶叶容易。要真的面对面让我嘘寒问暖还多少有点扭捏。

但是,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的情况,都远远好过于他们发现“朋友圈”这个功能。

 

然后,你的朋友圈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舞姿,花卉,菜肴,别人家和你们家的孩子,以及你和你爱人“最丑表情”的写真照片。

平时我们发个照片哪怕不美颜下,至少也要挑个角度、光线什么的。

他们老人家可好,也不知道从哪变戏法一样的就掏出一个手机,在你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以一个绝对想象不到的角度拍过来,“咔嚓”一下就到朋友圈上去了。

文案还特别的直白,诸如:我的儿子和媳妇,我的孙子在唱歌,生日全家吃饭等等,让你想抵赖说这张照片上的不是你都很难。

 

母亲大人的朋友圈

不过,微信也确实有它的神奇之处。除了家庭群,广场舞群,公园太极群,养花群,种菜群以及厨艺交流群外,咱爸咱妈竟然把从小学开始的同学都联系到了七七八八了。

这一点,在那个“个人通信只靠一个公用电话号码和邮件地址来保持联系”的年代,和在上海这么一个经历了如此多的“动迁”和“换岗”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城市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我真的相信,微信背后确实有十几亿用户,而且大部分都是实名制认证的。

于是,父母们除了跟儿女,邻居以及好友聚会和出游外,又多了一个时髦的活动:同学聚会。这在让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感慨不已的同时,也服气了技术发展的神奇之处。

 

然后,突然之间,画风一变,全民K歌和拼多多倏地闯入了他们的生活。立竿见影的,他们对于微信的使用频率就急剧上升了

每次,你好不容易跟他们吃顿饭,吃到一半,不是咱爸说忘了完成今天拼多多的任务跑去拿手机捣鼓半天,就是咱妈说今天全民K歌还没给别人点赞送花,赶紧掏出手机折腾起来,弄得你哭笑不得。

以前吃饭的时候,他们总是说:“你看看,难得来吃餐饭,就不能少玩一会手机,多跟我们说说话儿啊?”现在倒是双方角色互换了,你越正好在某个话题说到兴头上,他们越是能想到手机上有啥事儿忘了办了,得赶快。

 

 

也许,这个话题正好是他们今天刚在群里看到过的,所以产生了联想吧。

从前,让他们开个淘宝账号,自己买点生活用品,他们觉得麻烦,每次都让你“代购”。

现在,各种小风扇,小夜灯攒了一堆,还每天坚持拼团做任务,还让你发红包给他们“充值”,理由还很冠冕堂皇:老人自己没有信用卡,又觉得关联银行卡不安全,所以只能让你发红包呗。

不过,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一件事是:我手机里大约三年前关注了叮咚买菜这个公众号,并长期坚持做“僵尸粉”,那时候它还是只做跑腿业务的。

 

后来,它转型专注“代客买菜”业务,我也就看到过推送,并没使用过。有一天,我跟爸妈聊天,他们竟然会使用这个小程序来买菜,还熟门熟路,让我一下子关注起了这家公司。

不过,当我几次在他们家看他们做饭做了一半突然想起来“醋用完了”,或者“葱没买”,然后一趟趟叫“叮咚”专门跑一趟之后,我觉得这家公司想要赚钱似乎有点难度。

相对来说,微信的“运动步数”是我觉得又爱又恨的功能。

爱的是它确实让父母们愿意多下楼遛弯儿了,恨的是父母为了每天赛步数点赞,不管刮风下雨雾霾天,都坚持不懈10000步以上实在是有点太拼了。

哪怕我跟他们解释,“每天10000步能带来健康”其实是日本一家公司在他们世博会时候推出的“万步仪”的市场推广文案,并不是真科学。

他们也完全置之不理,依然坚持互相比拼体力和毅力。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个“刷步神器”给他们,才算结束了这项“军备竞赛”。

 

 

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微信,我们也许已经想到了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然而,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据报告显示,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长为1.37个小时,仅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14.6%的老年人会对通讯录设置分组,还有2.7%的老年人在发朋友圈时会屏蔽家人。

他们平均掌握了微信18个功能中的11.47个,其中社交功能占85%,信息功能占65%,支付功能占50%,使用转账多于支付。

老年人俨然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流量和在线时长的新生力军。

  

所以,我今天和朋友聊天时候还谈起,那么多做互联网创业的,搞千奇百怪不靠谱项目的,还不去做个老年版微信和淘宝的专用APP(不是新平台,只是设计和功能界面方面适合老年人使用),来的更加靠谱。

不过,那些互联网公司的主力军都是90后,可能没人会想到,老年人对这些互联网产品也有他们使用的偏好和需求吧。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