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种草,如何种出活人感?

营销管理
营销老王
2天前

今天和团队强调活人感文案。

对于活人感,大家都不陌生,各种技巧比如:“用第一人称”“加一点语气词”“结尾要加‘啊啊啊’!”等等。

作为中小品牌的小红书种草服务商,当我们指导团队或KOLKOC内容创作“有活人感”的内容时,这些技巧是基础操作,内容确实多了第一人称、感叹号和表情包,但我读起来依然一眼“广告”!

问题出在哪儿?大家通过技巧,其实只学到了“活人感”的皮毛,却丢了真正的“活人感”:从“说人话”到“说真人话”。

01

为什么一眼假?

活人感≠第一人称 + 语气词 + 表情包的简单堆砌。这种流水线式的“伪活人感”,无功无过,读起来也还行,但无法打动人。

真正的“活人感”,一定是“用户带入”和“真实感受”,要符合3个点:

1. 真正了解产品:不止于看卖点bf,而是像用户一样去使用、去感受、使用产品。喝起来,涂起来,长期用起来。

2. 真正研究用户:不止于年龄性别地域,而是潜入他们的生活场景,理解他们的痛点、焦虑和日常使用方式。

3. 真正洞察场景:不止于“早上用/晚上用/熬夜用”,而是还原不同的职业、年龄用户,他们的日常状态。

做不到这三点,任何技巧都是空中楼阁。

02

如何说真人话?

从“说人话”到“说真人话”,3个层次的跨越。

我举个例子,你们感受下吧,比如一款大家很熟悉的速溶咖啡做种草:

-卖点官话:精选云南小粒咖啡豆,采用低温冻干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咖啡原香,口感醇厚,提神醒脑。

-努力说人话(伪活人感):姐妹们谁懂啊!这款咖啡也太好喝了吧!低温冻干技术就是牛,香气绝了!一整天都不困!真的建议买起来!!!

-人话(真活人感):真的谢了这款咖啡,救了我狗命。今天早上差点迟到,冲到工位用凉水一冲居然都化了,没有一坨一坨的渣渣。喝一口,那股糊味不重,反而有点坚果香,像我楼下那家30一杯的手冲…关键是,撑过了我那个长达3小时的项目会,没!打!瞌!睡!”

看出区别了吗?最高级的“真人话”,是分享一段有细节、有情绪、有场景的体验,而不是罗列卖点。它让用户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对!这就是我!”

03

如何炼成活人感

如何炼成“活人感”内容?

1. 把自己当做用户体验产品

内容创作的人,必须是产品的使用用户,甚至要求他们像真实用户一样在生活中使用产品,记录下最真实的感受和痛点。这些来自内部的、真实、鲜活的洞察,才是真实的感受。

2. 研究用户关注点

不要闭门造车,去小红书、抖音、天猫问大家搜索你的目标用户,看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如何吐槽、如何分享好物的。学习他们的语言体系、他们的关注点。

3. 接受不完美

过度修饰的完美图片和视频,用户越来越聪明,一眼假。一张展示产品的随手拍,一段没有精修滤镜、展示真实肤质的短视频,往往比精修图更具说服力。甚至,要接受产品一点点不完美。

04

总结

“活人感”的底层逻辑,是一种用户视角的转变:站在用户的视角去看待产品、看待生活,从“产品有什么卖点”转变为“如果我是你朋友,我如何当面分享给你”的内容呈现,这一点真的非常重要。

种草的终极境界,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忘掉技巧,回归到一次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的分享。

当你的内容能让用户忘记这是一则广告,而仿佛在听一位朋友的安利时,这个口吻,这个文案,你就成功了。

大家都懂,写出来的时候,就不对了。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