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聊一聊AI。
作为最早推广AI产品的大厂内创业团队(从2019年开始,小度作为AI智能助手开始大规模推广),也见证了百度 all in AI的各类实践,对AI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使用心得(当然算不上权威)。
今天,就从从营销这个具体的岗位和工作日常出发,说说我们到底是怎么用AI的。
进入主题之前,先花一点时间谈谈我现在的老板(脉脉CEO)的看法,他按照目前AI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实践,总结如下:
1、把具体的工作分为文科任务和理科任务、单轮交互和多轮交互。
单轮交互主要以一问一答为主,主要靠自然语言理解;多轮对话一般是明确任务驱动的多轮问答,需要结合上下文语义,比如向客户推销某一款产品,需要反复沟通、理解语义、推理判断。
2、叠加场景、技术投入等业务变量,AI在上述任务场景下的落地可能性评估如下:
我们用营销工作举例:
- 对大部分营销人来说,日常把AI搜索作为自己的实习生和助理,也就是文科✖️单轮交互,一人即可完成;
- 多轮交互✖️文科,建立在任务本身具体明确或AI工具强大的基础上,比如我们现在投放抖音、meta的短视频大部分都依赖AI多轮交互生成;
- 单轮交互✖️理科,用于市场数据分析并形成结论,现在,市场调研结论、电商数据交叉分析一般都已通过平台自带的AI功能实现。
多一句,多轮文科+多轮理科,构成了当前效果营销投的基本盘:
前者意味着可以给平台交「内容税」,只有庞大的、海量的内容,才能喂饱绞肉机一般吃内容的平台,而这些内容,依靠人工已经难以支撑,必须靠AI多轮交互生成;
后者意味着给平台交「流量税」,无论是百度、抖音、还是小红书,流量投放都越来越「傻瓜」,肉眼可见无论SEO还是千川投手,越来越无用武之地。在AI系统赋能下,往往点击全站智能、一键投放就能找到最优解。
在个体层面应用,我们还是站在「单轮多轮交互✖️文科」的视角,讲讲每个营销人都可用的典型工具——AI搜索。
在百度有四年多的工作经历,更了解它的AI应用和能力水平,我们就以百度 AI搜作为工具,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方法。
一、基础层:给非用户看的
如果你的工作产出里是「给非用户看」的,基本全都可以交给AI搜索去完成。
给用户看的内容,对需求理解、心理洞察,沟通背景、创意表达都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单靠AI输出有一些困难和风险。而给非用户看的内容,通常可以直接用 AI去完成:
这类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日周月报、年度总结汇报、各类内部沟通文档、会议纪要、产品资料、通稿、会议安排及流程梳理等。
总结一下,即满足以下两类条件:
1、无法产生直接的营销效果
2、属于信息类、描述性内容,需要更多素材填充
越是用户少关注的内容,越可以放手给AI去做。
比如新闻通稿,现在看通稿的人越来越少,在公司里发通稿的意义仅在于:SEO以及充当汇报氛围组(看,我们做了好多传播,可以叠很多链接)
那么,用AI写通稿的效果怎样呢,用百度AI搜做一个测试:
反正,比我写得好。
说实话,在基本任务层面,哪个ai工具都可以完成,chatgpt、豆包、kimi、星火,大差不差。不过,我建议pr可以考虑用百度ai搜写通稿,因为依靠搜索引擎的数据基础和百度的算法能力,它在抓取、筛选过往信息和结构梳理层面更有优势。
给大家放一下入口:
在使用AI完成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有一点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下指令的过程,会反思自己「有没有表述清楚」——工作中会有无数次觉得「为啥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不是已经说清楚了吗」、「这么简单的事怎么都听不懂」,但你和AI的交互中,往往能让自己意识到,可能确实是自己表达有误,因为AI对指令的解读和执行,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微妙改动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也可以用一些方式修正,如果给ai提问不够清晰,可以点击右侧「灵感探索」,也会帮助理清思路和校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