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2023年风马牛年终秀,火了。为什么?
这场活动会邀请圈内一些实干家、共同讨论当前社会、经济、文化趋势,给大家提提神,聊聊来年怎么干。
圆桌环节非常激情。
短视频大V兼主持人程前与冯仑、王石、周鸿祎几位大佬就“稳住”话题展开讨论;争议在于,程前在周老师发言时频繁打断,并称对方使用和自己相似的宏观表达,导致双方互怼。
冲突随即引发舆论。
有的说程前过于自我,有的则欣赏年轻人有个人主张。
这些年,我也主持不少圆桌活动,对话不少高管,我发现,活动主办方诉求变了。
现在,大会和圆桌环节会分别邀请两个主持人。开场要专业型选手,圆桌是KOL、网红,懂行的专家,这样能聊到一起,增加讨论浓度。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兼并型选手在某一方面并不专业,还会面临既要又要的问题。例如,思考怎么做好主持,又激发嘉宾们讨论,还能把流程串好,这就很难了。
怎么办?别着急,我们先从什么是圆桌论坛开始聊聊。
01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圆桌论坛」四个字。资讯一栏,映入眼帘的可能是:
XX论坛,穿越周期,重新理解品牌消费和营销;第六届中国微生态XX论坛圆满成功;要么,圆桌论坛,内容创业者与XX的深度对话。
这些圆桌论坛现场,真的像围炉煮茶一样煲浓汤吗?
不一定。
或许场景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有点像做广告宣传;主持人给每位嘉宾三分钟时间,大家介绍完各自业务,随后,针对每位嘉宾提出几个问题、大家说完观点,聊完就结束了。
你参加过的是这样吗?其实,真正论坛比上述精彩。
圆桌会议形式,最早源自英国亚瑟王传说。据说,亚瑟王(King Arthur)是5世纪时布立吞人(Briton)的首领,他有超人本领,率领布立吞人抵抗撒克逊人的入侵。
传说中,亚瑟王召集骑士们开会时,会围绕着一张圆桌而坐,以此确保每位骑士地位平等,没有固定首位,从而诞生了“圆桌会议”(round-table conference)一词。
“圆桌”象征着去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强调与会者之间的平等。后来,成为国际、外交会议的一种形式。主席和各国代表席位不分上下尊卑,更好体现平等原则。
所以,专业角度看,圆桌讨论,讲究公平。
什么是公平?放在讨论语境下,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某个人。不过,中国文化博大精神,延续至今也发生一些变化。社会上,大家习惯按照前辈、职级优先原则进行安排。
这没什么毛病。
以前,我主持圆桌论坛开场前10分钟,也有过点头哈腰的时刻,问主办方,某某领导来了没?有时,还要兼并大佬时间,提亲过去半天过去彩排。没办法,拿钱办事。
若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发展让圆桌论坛形式发生变化,也不怪任何人。
那么,圆桌主持和大会主持有什么不一样吗?当然。
中间学问可多了。像钉钉、阿里云、飞书等大企业办活动,主持人会提前拿到开场词、嘉宾发言时间和内容。你只要根本串词,拿着手卡,将内容完美表现即可。
圆桌不同。专业性执行团队,活动方会给主持人基础信息。例如,本场几个大佬叫什么、公司主营业务。谨慎一点的,会给你开场串词、本次讨论的话题;再谨慎一点的,会设置好话题后,告诉你大佬要讲的方向。
02
没什么问题对不?可是,你知道吗?圆桌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平庸型。
会议主要目标三方(主持人、活动执行团队、甲方)达成共识,保守原则,重视流程顺畅,不出意外。大家开开心心,你好,我好,他也好,下次再合作。
市面大部分属于此类。
不过,许多组织者经常面临着困境: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筹办一场会议,从邀请嘉宾到安排直播,最终发现,会议,并没有吸引足够关注,预期一般。
怎么办?这时候,要思考如何突破常规,创造更有深度、更能引发公众兴趣的会议内容。
来看看第二种:激烈讨论型。
此类圆桌特点在于,观点激烈碰撞、相互包容,即聊出了核心主旨,又让观众像看精神爽文、文艺片一样,把瓜吃痛快,还能学到东西。
太多会议主办想做第二种,最后却做不成。为什么?
一方面,如果一个大会主办方和嘉宾关系不是特别近,在公众面前,肯定不愿意让有影响力的嘉宾难看,毕竟,谁也不想在众人面前cosplay“坏人”角色。
大家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影响力、立场,这就限制了讨论的深入和真诚。
另一方面,如果我是主办方,在圆桌会议中担任重要角色,和我同台的,还是熟悉的朋友,那么,大家讨论的内容,很容易局限在信息茧房内。没什么看点。
想象一下:
一个创业老板举办圆桌会议,同桌是差不多级别其他老板们。这些人聚在一起,会聊些什么?
行业趋势、商业策略。根本不会聊到,年轻人应该躺平,上班时怎么摸鱼;毕竟,内容不符合领导人形象,也与企业利益不相关。
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讨论的信息、角度能逃出已有共识,给观众带来新洞见吗?很难。
所以,即便有意图打造一场充满激烈的圆桌,最终,很难跳出已有框架范畴。那么,想打破困境,该怎么办?「有意设计冲突」。
什么是冲突?
过去几十年中,我们能够开发出足够强大的电脑,处理速度快到几十秒,完成数10年的计算量,但我们却没有能力,完全避免、修复电脑引起的网络安全漏洞。
这就是冲突。现实中,男女、老少思想是最明显冲突。
拿我来说,小时候,冬天到了,父母总提醒我穿秋裤。我即便冻得瑟瑟发抖,也会坚持说不冷;因为,穿秋裤看起来不够时尚,臃肿,走路不方便。
冲突设计最直接体现在“思想差异”;圆桌论坛同样,把男女老少、资本、创始人、打工者不同角色、不同阶层的人放在一起,必定碰撞出火花。
不信你想想看?
风马牛年终秀现场,有一个主持人小史同学,为什么还要找程前?是程前长帅?还是短视频因为采访过冯仑?
如此安排巧合还是有意设计,我不知道。但的确有趣。
03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到底扮演演讲者(speaker)还是主持人(MC)?我认为取决于场域(domain)。此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者的。
什么意思呢?有两个层面:
其一,要懂规矩。每个领域,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权利结构、规则。你去到别人地盘要遵守规则。
你被邀请进入一个老板群,肯定自我介绍后会观察几天,了解大家聊什么,这不仅是规矩,也是一种智慧。
其二,谁找你办事?你怎么办好?
当被职位、声望高的人邀请来完成某个任务,比简单的主持人工作要复杂。如果单纯想把流程做完,主持人小史同学完全可以搞定,即便没有,冯仑自己不行吗?
显然,程前代表的角色是,要挖掘两位大佬对某个话题的深度看法,并且能激起,对方的表达欲。
另外,访谈的场域和圆桌不一样。访谈涉及三种关系维度:平等沟通交流,下对上的寻求信息,抑或上对下的问询信息。
这些维度反映,嘉宾接受访谈时诉求不同,有的为了金钱、有的为了名声;这些最终目的,都会影响访谈的氛围和受访者与观众的感受。
圆桌不是访谈。
圆桌会议中关系更流动,从主持人角度,如何突出专业素养,从KOL角度,自己怎么更体面?从受邀者角度,你代表谁的嘴替,他想达成什么目的,都要提前商讨。
我认为最难的,是公开性圆桌,活动一般公开的直播,非常考验现场人主持人反应,一些大佬动不动惊世骇俗,必须提前熟悉下对方脾气。
我主持圆桌时,经常在开始前半个小时收到主办方、某个大佬的信息说:智远,在我的环节,你要这么提问我,角度从哪里切,你看,一场活动目的,不能用单一维度来看。
这次程前失误,明显没搞清楚他和嘉宾的关系。
错把之前短视频访谈中,有点上对下的访谈姿态,拿到公开圆桌上,结果大佬才感到:你多冒昧啊;于是,对他问题不买单,才开始怼他。
短视频访谈精心设计,有脚本,拍完还能剪辑;但程前没意识到,他和嘉宾关系变了,圆桌上,虽然准备了一些问题,却没预测嘉宾会怎么回答,自然容易失控。
所以,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再一方面,演讲结束后,讲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落入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他们讲完,常常感觉良好,以为表现很出色。
实际上,大家印象根本不关注你的内容,而是讲者的小动作、说话方式。如果要在演讲、主持之间无缝切换角色,那更容易自信过度。
这种过度像喝酒一样,让人失去对现实情况的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性格因素也值得考虑。程前做流量生意的创业者,靠几条情绪价值短视频和出众表达能力出圈,周鸿祎作为资深创业者,当年3Q大战多么激烈。
经历过无数商战,也享受过流量带来的好处,这种场合下,年轻人肯定不如老一辈那样老练。一旦发现冲突可以为生意带来增量,必定像狼看到猎物一样,充分利用机会。
所以,MC也罢、speaker也罢。无缝衔接端水大师的活儿,不好干。换一个人也不一定做好。即便做好,也未必能够把一场圆桌,做成事件。
除了程前说话频繁打断几位大佬,以及结尾不礼貌外,我认为没有任何不可原谅的错误。如同工作中,怼老板怎么了,表达自由是一个人的权利,当还敢说时,证明自己年轻过,不值得被嘲笑。
04
话说回来,我相信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垂直领域专家,也同样可能面临主持圆桌,对话高管、创始人的角色。那么,会场怎么保证自己显得职业,又不会翻车呢?我的三个方法:
1.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别看我平时邋里邋遢,主持活动时,会在前一天做好准备,包括护肤、健身、熨烫衣服、甚至和主办方确认嘉宾着装,避免抢了他们的风头。
内容上,我会和圆桌嘉宾沟通,确认讨论主题,时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一切细节准备妥当。
作为KOL、或专家,主办方会出现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你是专业的,大概率不会给你手卡、必要时,自己准备一些基础信息。
比如:
写一段圆桌开场词,记一些与问题相关的万能串词,或者把嘉宾名字、title写下来,甚至记一下本场活动有哪些赞助方。
这不是刻意造作,而是对自己角色、职业以及别人对你的信任负责;外行看形象,内行看专业。记住,别人怎么看你,取决于如何呈现自己。
2.肯定、复述、想请教
主持圆桌时,开场容易,难在中间讨论;一个常见问题是,话题细分很多,大家讨论激烈时,上个嘉宾回答后,下个嘉宾容易跑题。
这时每个嘉宾结束,自己要承载「肯定」的角色。肯定什么呢?对方讲的话,观点。最好能顺畅记住几句,然后重复一下,顺便抛砖引玉,问下一位嘉宾怎么看。
抛砖引玉关键是扣题到自己的问题上,作为KOL型主持人,肯定没有专业主持人职业心态稳,那么,千万不要随意抛梗、接梗。
如果实在要接话转话,最好的办法是:说自己感受。
比如:
张总突然问你主持人怎么看,你可以简短当一个speaker说,我觉得张总说的很对,我就在想,我的职业会不会被AI替代。可是现在还没找到答案,我想请李总说说。
如此,即保证了连贯性,也能有效引导话题。还有一点,你不可能每个嘉宾都这样做,那么,转场中,你可以用“好的”给前面话语做一个短暂结语。
然后顺便cue一下赞助商,提醒今天活动是独家赞助。
3.别把受访嘉宾当道具
上次参加一个消费圈活动,我实在看不下去,那个KOL扮演圆桌主持人,使劲说,似乎嘉宾都是跳梁小丑一样。
嘉宾是什么?家里的宾客。在我看来,主”是智慧、“持”是技巧、“人”是关怀。“主”代表空杯心态,应该像在自己家招待客人一样招待嘉宾,场给别人,自己是倒茶的人,持的技巧在于少说多听,提炼核心。
至于人的关怀,《老子》说:
知其雄,守其雌。人要有守弱的精神,不是谁都能当主角,也不是谁都能当好配角;真正有阅历的人都知道,人生不得已,才当主角。哪个人不是在一次次困难中,越来越强大?
对了,千万千万,不要给自己赋能「虚幻权力感」。现实中的角色不应该成为台上的光芒;这三点,我在持续学习,也把它分享给你。或许,缩小ego,才是聪慧。
总结而言
圆桌目的,是激起讨论。
讨论方法,是挖掘出深度有价值的东西,做圆桌主持人,没那么简单,两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找准定位,福德也会随之而来。
刚才,笔记侠创始人柯洲老师说了一句话,我非常认可,慢(傲慢、以自我为中心),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病,也是很多企业家创业者的特征。
这次痛苦,对未来的程前是好事,早点暴露,早点清醒,默默祝福。希望每个人都在修行的路上,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