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提出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

数字营销
阿朱说
2022-08-19

任何事情都是冤有头债有主,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很多事情都是和时代背景相关的,什么时代做什么事。如果你做的事和你处于的时代背景不相符,你就做不成。

(1)

Gartner在2011年提出数字化转型这一概念。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

社会大背景:美国刚刚从金融危机泥潭中拔出来,劫后余生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社交网络/私域流量:2006年,时代周刊有先见之明地把年度封面定为YOU。互联网的影响力控制权,从互联网公司侧转移到了用户侧。企业再也不用搞过去老套的:到Google平台上投广告,在Amazon平台上做交易

互联网IT技术支撑:Amazon在2006年,把自己的电子商务技术输出成为AWS公有云技术平台。在过去,一个普通企业想打造一套互联网的技术那得多难,现在AWS给了基础支撑。

所以,Gartner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意思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驱动企业转型。

企业转型,这个词中国人老常用,但啥意思却不知道。转型转型,核心是商业模型的转型。但中国人对商业模型都不知道,所以中国人更不知道自己企业现在是什么商业模式,自己即将从什么商业模型转型到什么商业,更更不知道如何通过上述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公有云来驱动企业业务转型。

所以,大部分人(包含欧美人和中国人),都以为:把自己买服务器换成租云服务器,就算数字化转型成功了。把企业软件搬上云服务器,就算数字化转型成功了。所以哭笑不得的一个现象就发生了:企业数字化技术转型了,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了。

现在中国成为了全球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最发达的国家,数字营销-在线交易-在线支付非常发达,而且国家也在力推电子发票的普及,以及电子合同、电子签章验证、人脸AI验证等等一系列纯数字化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这三年疫情以来,政府很多面向老百姓面向企业的部门为了防控无接触,纷纷把过去需要人到办事大厅递交纸质材料的事务都转型成了在线递交数字文件就可办理完业务,这给中国广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其实欧美从2011年开始走入数字化转型时代,在前面,欧美企业其实已经做了很多铺垫。

1995年,Amazon就成立了,搞自营图书销售,1998年,Amazon又开始搞第三方商家平台。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之前,欧美企业要想把产品行销全球,一般都是在各大洲建立分公司,这是传统的全球化。而自从Amazon出现后,欧美企业的全球化成了:立足美国、行销全球、24x7销售永不下班、直接与客户接触直接与客户交易跳过所有中间商。

只不过当时社交网络不发达、电子商务技术比较难,很多企业只能依附于互联网平台来搞事,而不能自己应用这些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技术来搞事。

其实美国在1995年出现Amazon这样立足美国行销全球的公司之前,美国在80年代,在传统模式下做的全球化最极致的是耐克这样的品牌制造商。实际上耐克是不制造的,都是代工的。耐克也搞设计,而是和国际顶级设计师工作室合作。耐克也不销售,都是代理商。所以耐克主要维护好品牌,维护好这条价值链,就能做到全球产供销研资源整合与运营。

我看中国现在的企业好像也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日本企业也走过这条路。日本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由于汇率问题、原材料进口成本问题、日美贸易战冲突问题等等,日本企业开始把生产制造转移到海外,自己在日本本土保留产品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核心生产设备制造,管理从企业内部日拱一卒PDCA改善转变到了全球供应链整合与运营、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保证。我看中国的曾经家电巨头TCL就在这么搞。

其实美国企业在1960年代也是全Allin集团化的。得益于通用汽车事业部制度和福特汽车蓝血十杰的成功,很多美国企业在1960年代搞了许多资本并购做大营收,成为了多元化集团。但是,最后发现很多问题: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公司运营效率低下、客户满意度差、产品创新反应慢、企业官僚严重...。所以在1964年出现了波士顿战略咨询公司,发明了波士顿产品矩阵工具,来帮助企业理清产品组合战略。中国企业在2005年以后也是什么挣钱做什么,比如煤炭热就做煤炭、钢铁热就做钢铁、地产热就做地产,所以纷纷也成了多元化集团。就连互联网公司,也通过资本投资,成了多元化集团,比如腾讯系、阿里系....。

所以,美国企业和日本企业走过的路,中国企业肯定也会走一遍。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